
全面二孩,父母的欣喜与纠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消息一出,举国热议。
然而,欣喜过后,许多现实问题又让一些育龄夫妇对生第二个孩子产生了迟疑。这种迟疑往往会导致长辈的不满,转而开始实施催生行动,使家庭矛盾升级,让两代父母的心都很纠结。
父母公婆忙“催生”
2015年10月29日,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不少家庭中的父母长辈心中压抑了很久的希望就像泄洪一样喷涌而出,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大家奔走相告。更有一些父母长辈忙着给育龄晚辈做动员工作,让他们再生一个。
故事一:父母召集女儿女婿开家庭会
34岁的小丽已经有一个10岁的男孩,她和老公虽然来自农村,但都在城里谋生,一个做建材生意,一个开理发店,日子过得还蛮富足。小丽两个姐姐在农村,但这几年在外地打工也赚了些钱,衣食无忧,还有不少存款。因为三姊妹不是独生子女,所以前两年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她们也不能再生,双方父母都为此感到遗憾。全面二孩政策公布的第二天,小丽的母亲就给小丽打电话,让她准备怀二胎。小丽含糊其词。电话那头,小丽的母亲很武断,你这个星期天就回来,我和你爸决定召开一个家庭会议,讨论你们三姊妹生二胎的事。
两天后,小丽和老公回到农村老家,爸妈果然把大姐和二姐也叫来了。家庭会议开始,小丽的爸爸说:“现在国家的好政策来了,你们都可以再生一个孩子了,我和你们的娘也可以再次抱外孙了,你们都表个态,造个计划,打算几时生?”小丽的两个姐姐姐夫都表示会生,但时间上还没有具体计划。小丽说不愿意生了,老公则听她的。见三个女儿都无确切打算,小丽爸爸发话了:“两个老大有生的打算,但要尽快拿出时间表来。老三得好好思考一下二孩的重要性。趁我们身体还行,可以帮你们带孩子。”家庭会议之后,父母不断打电话催小丽,做不通三女儿的工作,小丽父母竟然跑到长沙动员起亲家来了。公婆早就盼望小丽和儿子能再给他们添个孙子。双面夹击,让小丽十分恼火,对老公大发了一通儿脾气。公婆嘴上不说,心里却很有意见,对小丽也比以前冷淡了。
故事二:公婆的过度热情吓跑了儿媳
王敏和老公结婚五年,有个4岁的女儿。王敏是小学教师,老公在政府机关上班,有房有车,公婆也是退休教师,家庭条件还算不错。王敏和老公都不是独生子女,按过去的政策,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公婆马上跟儿子儿媳商量,让他们再生一个,说现在身体还硬朗,孩子出生后完全可以交给他们带,王敏和老公也觉得一个孩子比较孤单,就答应了。
但自从答应生第二个孩子后,王敏就感到了一股巨大的压力,这压力来自公婆对她的过度热情。
公婆现在每天天刚亮就在厨房里忙碌,煲汤炖鸡给小丽和老公吃,让他们补身体,以备怀孕。
除了大包大揽家务事,王敏的公婆还未雨绸缪,抽空去几家现房楼盘看了几套电梯房,计划为孙女和未来的孙子各准备一套住房。考虑到第二个孩子出生要用的东西多,老两口一有空就往超市跑,买婴儿车、婴儿衣服。
更让王敏受不了的是,婆婆晚上还偷偷跑到她和老公的卧室门口听动静。王敏气极了,老公也对自己母亲的行为很无语:“妈,生不生第二个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你这样就不对了。”见儿子指责自己,老太太感到委屈:“我这还不是为了你们,好心没得好报!”公公也忙帮腔:“你妈这做法是欠妥,但你们两口子也不要不知好歹,我们平时是怎么对你们的?”原本和睦的一家子,就这样出现了矛盾。第二天下班,王敏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婆家了,说自己惹不起躲得起,赌气回娘家了。
担心纠结各不同
生不生,这是让许多家庭纠结的话题。不生吧,一个孩子确实孤单,生呢,各种压力怎么解决?
故事一:房贷车贷还没还清,被催生二孩压力大
按揭的60万元房贷每月要还3000多元,去年买的车每月也要还2000元,儿子3岁上幼儿园每月的开销也不小⋯⋯30岁的夏先生,在一家酒店从事管理工作,老婆是小学教师。在外人看来,夫妻俩每月过万元的收入还算不错。不过,收入高开销也大,光是前面罗列的“大头开支”就已经让夏先生两口子压力山大。
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夏先生夫妇也打算等条件成熟时再生一个。但父母却要求他们春节前给个准信儿,这让他左右为难。
“我爸妈让我们早点要,还说要全权负责带孩子。”作为晚辈,夏先生对长辈的关心很感激。但他的老婆却不同意:“就算要也得还清贷款再说。”想到经济上的压力,夏先生也认为:“如果要第二个孩子,确实经济条件是最大的问题。”
故事二:“高龄产妇”很无奈
女儿已经14岁,辛艳不想再生了。但婆婆却想让她再生个孙子。原先因为她和老公都不是独生子女,不符合生育政策,婆婆也无可奈何。全面放开二孩后,婆婆高兴得不得了,希望她生二胎。这个要求让辛艳很为难。
辛艳说,如果她现在才三十出头,或许会考虑一下。“可是我都40岁的人了,就算怀上了也是高龄产妇,不但胎儿的质量受影响,自己风险也大。”谁知道,他们的想法却不被70多岁的老母亲理解。老人总是有意无意地说:“多个孩子以后老了多个人照顾。”辛艳说:“老公家里三个孩子生的都是女儿,所以公婆就把希望全放在我们身上。”看着老人失望的样子,辛艳夫妇很不忍心。他们现在纠结的是,到底怎么才能让老人开心,忘了“二孩”的事。
别急着催子女生二胎
专家认为,长辈希望儿女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生孩子必须子女自己愿意,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老人盲目催生既得不到子女的理解与接受,还会给自己的晚年带来莫名的烦恼。
提醒一:子女再生意愿并不高
对生“二孩”,年轻人的态度显得冷淡。有媒体对重庆南坪街道、上海天平街道的100对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夫妇(皆为未生育或只有一个孩子)进行调查,有意愿生第二个孩子的只有34对。而从侧面了解,他们中有82对夫妻受到父母“催生”的压力。
提醒二:再生育需具备一定的条件
专家表示,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都可以说是“被要求”“被安排”的一代。正因为他们曾经接受了上一辈的安排,所以借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长辈们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身上。
生孩子需要深思熟虑,不是说生就生的。夫妻俩一定要有计划地生育。既然国家出台了全面二孩政策,应该就会长期执行下去,来日方长,家里长辈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想法而强逼子女马上生二胎。
还要考虑身体条件。高龄妇女生产,风险较大,得慎重。另外,孩子出生后各种费用会成倍地增加,很多年轻夫妇工资收入并不高,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开支,抚养的压力大,增加了长辈的负担,也是一种不孝的行为。此外,育龄妇女怀孕生子要休半年产假,会影响工作,做父母的也需要考虑。
提醒三:“催生”易产生家庭矛盾
广州市脑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文军遇过一个案例,一大学女教师已生育有一个女孩,前两年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婆婆逼她再生个男孩。该女教师想继续深造,又考虑女儿常生病,再生育会力不从心。可婆婆却埋怨她事业心太重,家庭意识淡薄。婆媳之间常争吵,导致女教师得了抑郁症。
某调查中心访问100对育龄夫妻,有94对称最厌恶父母“催生”,部分人认为长辈把自己“当生育工具”。71对反感父母说的“没钱我们帮你养”“老一辈养七八个也过来了”等言词。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生了就希望给孩子好的成长条件”。
著名家庭婚姻治疗师金韵蓉称,备孕第二个孩子的夫妇年龄多数超过三十岁,正值事业高峰,身体大不如前,加上经济压力,很多不愿再生,父母需理解,不能以爱之名行绑架之实。
(独家专稿,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摘编和上网)
责任编辑:李爱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