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2015年中国记忆》专题报道之一
民生的悲喜
编者按
似水流年总是一路积攒着时代的印记。当时光的脚步走到2015年的尾声,又到了回味、清点家国往事的时节。
回望即将落幕的2015年,无论是立足高远的国家叙事,还是纷繁复杂的世态万象,抑或上下沉浮的个体命运,都构成了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影像。斑斓多彩的岁月碎片中,有悲伤,也有欢乐;有忧患,也有希望;有追问,也有梦想……
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试图重返时间的隧道,从多个维度梳理、解读2015年的公共记忆,从中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遥望这个国家的未来。
本期聚焦关键词:2015
舌尖的焦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自七年前“三鹿奶粉”事件爆发以来,食品安全就成了上升到“面包政治”高度的民生议题,也成了国人最迫切、最朴素的生活梦想。然而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这样的梦想依然显得过于奢侈。2015年,从走私“僵尸肉”大举潜入国门,到多地生猪检疫形同虚设;从顶着金字招牌的五常大米充斥“调和米”假冒货,到负责粮食安全的中储粮被曝多个粮库“以陈顶新”……商德沦丧、监管缺失乃至官商勾结等乱象纷纷见光的同时,也在警示社会,持续经年的食品安全危机,并未彻底解除。正如这一年在网上疯传的“台湾导游呼吁大陆游客抵制康师傅”视频,虽有恶意中伤之嫌,但所激起的网民响应浪潮却从一个侧面证明,“舌尖上的焦虑”依然如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国人的心头。
这一年,与突发的食品安全丑闻相比,更受关注的是潜伏的食品安全风险。而与国家卫计委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所引发的争议相比,更具悬念的则是围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所展开的博弈。这一年,广东媒体人项栋梁连续百日试吃转基因食品,招来褒贬不一的民间分歧;崔永元和方舟子因转基因“骂战”而起的名誉权官司,以各打五十大板而落幕;律师黄乐平申请农业部公开转基因信息的诉讼,以败诉而告终;杨晓陆等三位北京市民挑战农业部和美国转基因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信息公开诉讼,则迎来了开庭审理的曙光。纠缠着公益、私利和民权的转基因安全争议持续经年,依然深陷知情缺失、监管滞后的困惑。也是在这一年,民间压力进一步催动了公权努力,农业部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公众疑虑,郑重许下慎重推广、加强监管、信息公开等承诺。修订后的种子法更是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了对转基因育种实行安全性评价和控制的立场。
2015年,重建食品安全信誉的制度建设已渐趋深入。这一年,婴幼儿奶粉管理全面升级,食品安全责任险启动试点,食品监督抽检常态化信息公布机制正式确立……拯救危局、维护民生的监管新政纷至沓来。这一年,最为鼓舞人心的莫过于,随着一次修法行动的告成,“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正式亮相,重典治乱、社会共治的立法理念和制度框架,已清晰呈现了捍卫“舌尖上的安全”的治本路径。
这一年,从五大中药材市场被曝制假售假,到多个药企被揭临床试验数据造假,再到湖南不法团伙强迫雇工试验假冒伟哥“药效”,药品安全是纠缠国人的又一重焦虑,更加困扰民生的还有“药价贵”这一老大难问题。这一年,“草根”医药行家卫柏兴在网上起底70多万种药品出厂价、零售价的比对清单,药价水分虚高引发舆论一片哗然。也是在这一年,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被取消,转向市场竞争定价。但这场旨在帮助患者摆脱高价药困境的药价改革,却意外收获了部分低价药趁势暴涨、反而加重患者负担的尴尬。如何让百姓吃上放心药、低价药,依然是未来亟需破解的改革和监管难题。
蓝天的期盼
2015年,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环境危机,构成了观察国人生存状况的又一个重要窗口。这一年,已经持续数年的“霾伏中国”依然不断重演。进入10月后,东北、华北等地更是成为“雾霾围城”重灾区,PM2.5指数屡屡爆表,灰黄遮日、交通瘫痪、病患剧增的景象不断折磨着多个城市。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两个月内已发布6次空气重污染预警,11月罕见地出现两次“雾霾周”,进入12月更是拉响了史上首次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夹杂着恐惧和无奈、吐槽和调侃的民间情绪,正日积月累成巨大的集体焦虑和社会风险。
这一年,央视前知名主持人柴静自费制作的深度调查视频《穹顶之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爆了举国上下对于雾霾危机的深层思考和激辩。这一年,河北廊坊环保官员李春元出版的雾霾系列小说,深圳青年“坚果兄弟”收集北京雾霾制作的“雾霾板砖”,见证了捍卫“呼吸权”的公益意识。也是在这一年,北京阅兵式期间通过多项限制措施所创造的蓝天白云,掀起了网民的“刷屏”高潮,也让“阅兵蓝”成为继“奥运蓝”到“APEC蓝”后又一个不胫而走的新词,民意狂欢的背后,表达的也是对于“常态蓝”的焦灼呼唤。
与社会期待相伴行的,是治霾行动的持续推进,但其进程却不容乐观。这一年,四川达州环保部门的“熏腊肉致霾论”,以及重庆等地叫停烟熏腊肉,激起质疑如潮;郑州洒水治霾、“扫地称尘”,招来吐槽声浪;多个部门急于抛出相互矛盾的雾霾成因,难掩“撇清干系、推卸责任”的真实动机;陕西等地黄标车淘汰进度迟缓,多地空气污染应急预案执行打折、治霾“军令状”兑现落空,损伤政府公信力的同时,也暴露了治霾问责机制的缺失;而多地“禁放令”难阻“霾锁春节”的尴尬现实,亦隐喻了传统习俗与环保文明的深刻冲突。
也是在这一年,从环保部发文力挺铁腕治污的山东临沂,到环保部挂牌督办“治霾不力”的河北承德,再到兰州官方严词要求兰州石化就污染事故向市民道歉,无不体现了强化政府治污责任的决心和勇气。这一年,大气污染防治法完成拆筋动骨式的大修,“源头治理,协同管控,重典惩污”等立法理念以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制度创新,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全面升级的法律武器。 这一年,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代表中国郑重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阻击空气污染由此进一步上升为国际义务。
2015年,兰州再度引发市民恐慌的“怪味”自来水,多地校园威胁学生健康的呛人“毒跑道”,成为复杂、险峻的环境危机的缩影,重重疑云的背后,是信息迟滞、监管空白的痼疾。2015年,也是修订后的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元年,在“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引领下,环保部各项配套制度密集出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更是进一步打开了全民环保的大门。这一年,环保法制高歌猛进之际,环保执法也在快马加鞭。环保部断然否决争议不断的重庆小南海电站项目、追责行动紧随腾格里沙漠违法排污事件等个案,堪称严格执法的范本。而在更宏观的层面,新环保法所确立的“按日计罚”等严厉机制已初显威力。2015年前四个月,全国对违规拒改企业开出的按日连续处罚罚单已超亿元;自2014年年底启动的环保约谈也在2015年全面发力,截至9月,已有20个城市的主政官员、包括“两桶油”在内的多家大型企业,因环保不力遭环保部约谈、处罚,强大压力不断倒逼整改行动。这一年,环保司法亦是亮点纷呈,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发布司法解释,明晰对环境侵权案件的追责;与日俱增的环保法庭,为公平裁决环境纠纷奠定了组织框架;中华环保联合会将山东德州污染企业推上被告席,打响了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场大气污染公益诉讼。而拖延数年的养殖户集体起诉康菲石油、中海油索赔案,终于收获了受害者获赔的胜果。
也是在这一年,依法治污屡屡突进之时,新环保法也遭遇了基层执法力量不足、地方政府消极应对、环境诉讼立案困难、公益诉讼未如预期等困境。山东、湖北等地涉污企业以欺瞒乃至暴力阻挠环保检查,一些地方以虚假环境监测数据应付考核压力,以及湖南衡阳儿童血铅案被曝挟迫“撤诉”、宁夏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遇阻等个案,更是折射了环保博弈之曲折、执法之艰难,环保法制的真正落地,尚且路途漫漫。
2015年,更具治本意义的环保希望在于,顶层设计已向更为纵深的方向演进。这一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划定了全面治理水污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正式启动试点,打开了强化生态保护的新路径。这一年,环保成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点议题,环保“党政同责”、官员“终身追责”、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崭新理念和机制,贯穿于诸多改革方案。也是在这一年,最高决策层推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一场拯救环境危局、保卫民生权利的深度变革已经启航。
灾难的追问
2015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发生在上海外滩的一场跨年夜踩踏事故,便夺走36条无辜的生灵。举国上下尚未从震惊中回过神来,1月2日发生在哈尔滨的一场仓库大火,又令多名消防员遭遇伤亡之劫。踩着新年的节点接踵而至的灾难,令2015年启幕之时便笼罩于史无前例的悲伤之中,又仿佛警示着悲剧只是一个开始。这一年,从祸起保健品推销的陕西大巴坠崖事故,到广东、云南等地商贸中心燃起的夺命火灾;从违规试航诱发的安徽蚌埠新船沉没之旅,到违章建筑导演的浙江温岭鞋厂坍塌悲剧;从疑似过度采矿酿造的陕西山阳滑坡劫难,到捅破非法占地黑幕的浙江平阳游乐场“杀人游戏”……每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公共安全灾难的背后,都潜伏着人祸的魔咒,支付血色生命代价的同时,也揭开了企业责任失守、政府监管懈怠的重重危机。
这一年,继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故后,另两起灾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尤为深重的创伤。6月1日,满载旅客的“东方之星”客轮沉没长江,制造了442人罹难、仅有12人生还的惊天惨剧。8月12日,天津港危化品仓库的爆炸烈焰,令周边企业、民宅陷入满目疮痍,165人遇难、8人失联的生命悲歌,也同时留下了建国以来消防官兵最为惨重的伤亡记录。而围绕着灾难真相、救援措施、监管责任、信息公开等诸多问题,这两起悲剧令国人悲伤成河的同时,也激起了最为强烈的社会追问。
也是在这一年,多个城市陷入“逢雨必涝”困境,揭开了全国逾半城市未按期完成防涝规划的隐情;湖北、浙江、上海等地接连发生的电梯“吃人”悲剧,暴露了电梯安全的普遍隐患;东莞地铁施工两度发生地陷,引发了对于安全监管的声声质疑;而粤赣高速的桥梁坍塌,又激起了对于工程质量的重重疑问。这一年,云南大理明朝古城楼毁于失火之劫,曝出了违禁商业开发的祸因;河南鲁山养老院火灾扼杀38位老人的晚年,捅开了违规使用易燃物质的黑幕;而贵州等地此起彼伏的居民楼垮塌事故,则拉响了民用住宅“质量报复期”的警报……市政建设、民生设施的累累欠债和安全漏洞,拷问着城市管理的良心,也让幕后人祸纷纷起底见光。
2015年,诸多人祸所制造的灾难,在经受舆论鞭挞的同时,都会紧随雷厉风行的问责。从上海官员因踩踏事故当晚仍然公款吃喝遭查处,到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因违纪而落马,无不体现了严惩渎职官员的决心。也是在这一年,问责风暴高潮迭起的同时,安全监管走向了预防、强化的自我改善。频发的塌楼、电梯事故促成了全国范围的老楼危楼和自动扶梯排查整治,福建漳州PX项目储罐爆炸事故开启了对全国PX企业的会诊式普查,天津港爆炸事故催生了千余家化工企业的搬迁计划,消防员殉职悲剧激起了“职业化”改革的呼声,而安监总局确立的暗查暗访细则,更是力图以制度机制破解“造假”陷阱、挖出安全隐患。
但是,2015年发生的诸多灾难,仍有不少谜团迟迟未解,仍有不少问责还在路上。而一些悲剧是否会成为“烂尾新闻”,亦是萦绕于民众心头的普遍忧虑。对于灾难真相的追问,还远远没有结束。
弱者的权益
如何全方位关怀弱者的权益、兑现民生的权利,检测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是视野更为辽阔的民生议题。2015年,作为弱势群体代表的农民工群体,依然饱受富于中国特色的“欠薪”磨难。无论是岁末年关频频曝出的“讨薪”事件,还是2015年前三季度因“欠薪”而起的突发事件同比增长34%的统计,无不折射了根治这一顽疾之艰难。这一年,多部门持续展开的为农民工限期讨薪专项行动以及欠薪犯罪被列为严打目标,向无数受害农民工伸出了有力的援手。也是在这一年,从全国总工会公开谴责频陷劳工自杀风波的富士康,到决策层推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顶层设计,已经清晰呈现了全面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方向。
这一年,河南信阳救助站被疑饿死走失儿童,贵州毕节再现留守儿童自杀事件以及多地曝出的儿童“困车死”悲剧,深深刺痛了社会神经,也使儿童权益保护问题成为舆论焦点。也是在这一年,四川凉山彝族女孩苦依五木一篇“世上最悲伤作文”所激起的募捐潮,写下了抚慰弱者的温情一页。全国打拐解救儿童寻亲公告平台的开通,让无数受害家庭看到了亲人团聚的希望。而民政部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儿童福利的探索,亦为生活困窘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提供了救助之道。
2015年,旅游市场成为观察民生权益的典型标本。这一年,从春节“限价令”难阻三亚酒店价格暴涨,到多个景区“打包加价”规避监管,节节攀高的“门票经济”“景区逐利”,令无数游客无奈发出“玩不起”的叹息。也是在这一年,八成高等级景区集体承诺“不涨价”,彰显了行业自律的可贵意识;波及全国的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行动,则见证了政府监管的责任自觉。这一年,从云南女导游辱骂游客强逼购物,到青岛“天价大虾”引爆多起天价宰客事件,再到内地游客在香港购物遭围殴致死命案,触目惊心的旅游侵权乱象被推上风口浪尖。也是在这一年,整治旅游市场秩序的“三年行动”正式启动;海南三亚、广西桂林、云南全省的“旅游警察”纷纷亮相;国家旅游局发布首批旅游经营“黑名单”,多个违规旅行社和从业人员遭处罚;而山海关等违规景区被摘牌,更是首度打破了景区资质“终身制”……旨在维权的治乱努力,不断走向深入。
这一年,从无数网民抱怨春节假期“半数在路上”,到全国两会热议“假日饥渴”,休假权依然是国民权利的短板。也是在这一年,国务院的持续督促,促使多地政府出台了带薪休假细则,这一多年难以落地的政策设计,有望真正兑现为民生权利。而官方鼓励周五下午加周末的“小短假”新政设想,更是点燃了民众的休假憧憬,赢得如潮点赞。
2015年,消费者权益依然是令人沉重的民生话题。从各地频现银行存款离奇“失踪”,到免费新规难阻银行业继续“闷声收费”;从多家航空公司推出“付费选座”的逐利冲动,到南航、东航接连深陷“寒心服务”风波;从电商巨头被指成假冒商品重灾区,到网购平台被曝虚假“刷单”引诱消费者的潜规则……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领域,时时闯入侵权的阴影。
也是在这一年,浙江女大学生陈绘衣因不满火车票遗失被要求全价补票,将铁路部门推上被告席;广州市民雷闯为争取火车票“无座票半价”,虽屡战屡败依然再度发起诉讼;知名作家六六炮轰京东售后服务后拒绝与“势利”卖家和解,继续发出“我要的只是公平”的呐喊,无不焕发着消费者个体维护权益、促进公益的自觉和勇气。同样是在这一年,公权部门治理消费侵权的制度建设和执法行动密集推进,垄断行业、网购电商尤其成为监管重点。而为期三年、指向出口商品的“清风”打假行动,更是吹响了重塑“中国制造”形象的号角。
2015年,民生领域的点滴变迁都牵动着人心,在权利不断实现、制度日益进步的征途上,也留下了权利的忧伤、制度的彷徨,并且预示着,改善民生、保障民权的未来道路,仍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