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变迁的民意视角

    持续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迎来重大变革。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应对由低生育率引起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建议”通过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将随之启动,政策细节的正式公布已指日可待。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每个家庭的人员构成和整个国家的人口结构,这种变化仍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因人口红利下降、老龄化加速,还将持续影响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以举国之力长期推行,在不少地区甚至伴随着一系列极端手段的运用,如一票否决制、强制堕胎、非法拆房与拘禁、开除公职等等。基层干部被刻意推向与许多人为敌的境地,既给执法与被执法双方带来痛苦,也给全社会遗留了巨大的冲突隐患。
   时移世易,当一项政策深陷阻滞发展、人心抱怨等危机,仅能维持表面的规范意义之后,剩下的就是如何合理地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继起初在农村放宽生育条件后,2013年推出的“单独二孩”政策尽管只是实验,却真正撬动了结封多年的制度坚冰,在此基础上,开放全面二孩政策只是时间问题,而在2015年年底前即公布人口新政,不仅超出社会的预期,也说明过渡性的改革政策,已不足以解决当前与今后的人口危机。
   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反映了民间的逐渐反转、累积,并对公共政策形成了巨大压力。裹挟着改革开放初期民心凝聚力强、国家意识浓厚、政府形象良好的优势,计划生育政策未经严格论证,便在一边倒舆论氛围下付诸实施,但实施该政策的原理匮乏、机制漏洞、消极后果以及科学性、合法性、公正性等问题,却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部分问题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被遮蔽甚至噤声,缺乏诚实的数据调查和理论推演,这也是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引发社会质疑、民意发生反弹的重要原因。
   生育权关乎基本伦理和公民权利,关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计生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实践中激进的执行方式却忽略了个体基本权利的重要意义,也忽略了人口作为一项资源的重要价值,缺失理性、科学基础的政策制定,久而久之,必将呈现短视、粗暴等诸多负面结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计划生育政策的变迁是一个引导和控制民意、转而顺应民意反弹的过程。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构成了限制生育权的时代背景,其时,人口膨胀被理解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立面,由此确立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地位。但极端的生育权干预方式,固然有效控制了人口总量并收获了数十年的人口“红利”,但急剧下降的生育率以及对社会生育意愿的改造,却打破了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得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最终将导致潜在的负面后果集中爆发。因此,在翻转的民意和深刻的危机面前,政策变革成为唯一的选项。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必须要容纳民意、理性、科学因素。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具体法律法规的设计亦应体现这一原则,同时,还应以这一原则解决黑户、超生、抢生、社会抚养费缴纳等新人口政策实施前的遗留问题。更重要的是,应当以计生政策的变革为契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制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改革,保证所有公共政策始终排除利益团体等因素的干扰,行进于尊重民意、程序开放、科学理性、公正公平的轨道上。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