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 如何让“歪果仁”在这里安居乐业

   2015年9月23日,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辽宁大连召开,满洲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推荐的亮点城市,通过现场视频连线,展示了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视频一头连着大连会议会场,一头连着满洲里市馨园社区综治大厅。馨园社区是满洲里市市区距离边境线最近的一个社区,辖区边境线长2.8公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9200人,流动人口达到2816人,而其中常住与暂住的外国居民就有87人。
   这不,一位俄罗斯人出现在了视频里,他在馨园社区租了间房子,前来办理登记业务。在综治大厅,他很顺利地办完了所有手续,每个环节都可以用俄语与工作人员顺畅交流,对综治大厅的服务非常满意。他说,这里的治安很好,满洲里很漂亮,我很喜欢。
   外国人在如今的互联网上有个比较逗的绰号:“歪果仁。”来满洲里的“歪果仁”们,都能安家落户、安居乐业吗?


来满洲里的“歪果仁”越来越多

   满洲里是一座非常干净整洁的边境小城,建筑大多是仿俄式风格。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毗邻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国,处在维护祖国北疆安全的第一线。1988年,满洲里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与日本、俄罗斯、波兰、匈牙利、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2002年,满洲里和深圳一起被确定为“十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两个陆路口岸。2005年11月28日20时,满洲里口岸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实现了公路口岸24小时通关。2008年,满洲里货运量完成3383万吨,口岸过货量达2411万吨。
   为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满洲里市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在这里交汇,满洲里的流动人口和外籍人员也不断增加。仅2012年,满洲里市旅游人员就达600余万人,暂住人口最多时达到13万,占常住人口的一半,最少时也有6万人。也有不少外国人尤其是俄罗斯、蒙古国公民在满洲里居住较长的时间。如何将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成为满洲里市社会综合治安管理的重要课题。
   为了摸清外国人在满洲里的实际情况,满洲里市公安局狠抓登记、走访、核销三个环节。通过安装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对入住的外国人进行数据登记上报,由派出所组织社区力量调查走访,指导小区无业管理员、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做好本辖区内的外国人临时住宿登记录入及核销工作,对全市的外国人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出入境管理部门和辖区派出所共同深入居民区走访租屋、买房及在居民家中留宿的外国人,向他们宣传中国合法居留的相关法律、《出入境管理法》等,在旅游旺季提前落实外国人的旅游或留宿景点期间的住宿登记等管理工作,引导外国游客到有接待外国人资质的正规宾馆旅店住宿。
  

酒后驾驶可不行

   据统计,仅2012年,经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的俄罗斯人、蒙古籍人员为67万余人次,平均每天入境人数为1845人,每年经满洲里公路口岸入境车辆也达到了10万9千余辆。如果按平均一辆临时入境外籍车辆在满洲里市停留5天的时间计算,每天在满洲里市行驶的外籍车辆就达到了1500余辆。
   这么多外籍车辆来到满洲里,首先要保障它们的车辆权益。满洲里市公安局积极协调海关、保险公司等单位,推出了临时入境俄蒙籍车辆办理第三者强制保险政策,防止出现临时入境车辆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不理赔或无理赔能力的现象。仅2012年,共有26辆俄蒙籍车辆办理了涉外第三者车辆强制保险理赔,极大地减少了涉外交通事故民事纠纷发生的几率。
   俄国和蒙古国公民平时喜爱饮酒,但如果酒后驾驶,不仅会造成交通事故,也危及他们自身的安全。根据俄罗斯籍车辆入境时间和俄罗斯人的作息时间规律,满洲里市公安局在下午14时、夜间22时之后的时间段,在俄罗斯车辆、人员出行较为集中地段部署警力,加大对外籍驾驶员酒后驾驶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各大西餐厅,摆放俄文禁酒驾车的宣传提示牌,张贴文明交通挂图。在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增加了俄文标注,便于俄籍驾驶员识别、遵守。开办了俄籍驾驶员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基地,确保俄籍驾驶员安全驾驶。


俄语110,不怕你不会说中文

   为了更好地保障入境俄罗斯客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有效打击侵害俄罗斯人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满洲里市公安局于2008年开通了俄语110,配备了6名俄语接警员,专门负责俄罗斯人报警求助。2012年,为了适应满洲里开发开放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新了俄语110报务,在各大涉外商场、宾馆播放俄语广播,张贴俄语110宣传单,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调频台、网络等形式进行俄语110宣传,进一步扩大俄语110的知晓率。
   为了更好地打造涉外型公安的形象,满洲里市公安局组织专人编写了《常用接处警俄语学习手册》,在道北派出所、道南派出所、合作派出所、刑警大队、交警大队等基层实战部门开展了全警学俄语活动,将200多本《常用接处警俄语学习手册》送到一线队所手中。
   俄语110开通4年来,共接处俄罗斯游客报警2000余起,帮扶救助俄罗斯游客158人,调解俄罗斯游客民事纠纷79起,为俄罗斯游客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人民币。


你的权益我们全力保护

   满洲里市公安局自2013年4月起,在全市开展加强对俄罗斯游客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强买强卖等行为专项行动。
   2013年4月24日17时8分,满洲里市公安局刑警八中队接到报案,一俄罗斯游客在世纪广场地下商铺购买商品时,被市场内不法业主威胁,并被从楼梯口推下,致俄罗斯游客身上多处受伤。侦查员立即将商铺业主张某传唤至刑警大队进行审查,并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张某给予行政处罚。
  

有话可以好好说

   2013年6月,满洲里市司法局设立了流动司法所,为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提供法律服务。在中俄互市贸易区走访时,发现某商户与一名俄罗斯游客正在拉扯着一个购物袋,并不停地争执,引起了很多游客和商户的围观。流动司法所的双语调解员先是安抚了双方当事人的激动情绪,对现场人员进行了疏散,在恢复了商场正常经营秩序后,调解员将双方当事人带到了涉外调解中心。
   在涉外调解中心,调解员了解到,此事源于俄罗斯游客在买货装货过程中业主发现丢了一副手套,怀疑是俄罗斯游客故意偷走,要求对其购物袋进行搜查,遭到俄罗斯游客的拒绝,加上语言不通,久久僵持不下。双语调解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通过与双方当事人坦诚的沟通,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查了解,最终查明俄罗斯游客只是在装货过程中数错了数量,并及时归还了业主。此次调解为业主找到了丢失的货物,也化解了俄罗斯游客心中的委屈,得到了双方的高度认可。
   这只是流动司法所调解中俄公民纠纷的一个小例子,这样的事在满洲里发生过多次,通过认真调解,很多矛盾都得到了及时化解,消除了误会,融洽了关系。


涉外法庭的公正判决

   2013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基层人民法院首家涉外民商事审判庭在满洲里市正式挂牌成立,主要负责审理发生在满洲里航空口岸、铁路口岸、二卡公路等边境地区、诉讼标的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涉外民商事案件。最先来到涉外法庭工作的,是从全市法院系统挑选的政治思想素质好、法律业务素质精、懂外语、懂商贸的四名优秀审判人员。
   涉外法庭的成立,改变了满洲里市没有专门涉外审判庭的局面,为满洲里市的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法制保障。仅2013年当年,该庭共受理案件97件,审结70件,其中涉外民商事案件12件。不仅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还大大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法律的认同感,优化了涉外法治环境。
   2013年11月,涉外法庭公开开庭审理了首例俄罗斯人作为原告起诉的案件。原告安东尼因在满洲里购买橱柜与商家发生纠纷,起诉到法院。涉外法庭经审理认为,原告安东尼诉求合理,支持原告诉讼请求,有效地维护了安东尼的合法权益。此案的成功审理,标志着满洲里市边境贸易纠纷解决过程中,选择在中国诉讼已经开始被俄罗斯贸易方所接受。随着满洲里对外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今后,选择在中国诉讼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这个小小的涉外法庭,其实也将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法治窗口。


移交外国通缉犯

   满洲里市公安局1991年与原俄罗斯联邦赤塔州内务局签署了第一次警务合作协议,此后,双方毗邻地区的警务合作、友好往来一直保持着健康稳定的良好态势。2012年11月,市公安局代表团赴俄罗斯赤塔市展开中俄警务交流活动,就如何在边境地区有效开展打击跨国犯罪活动达成了广泛共识。
   2013年3月9日,满洲里市公安局成功抓获国际刑警组织通缉的俄罗斯公民古先措夫·阿纳托里,将其移交给俄罗斯联邦贝加尔公路口岸边防检查站和后贝加尔斯克镇警察局工作人员。这是自1993年开展警务合作以来,第一次在满洲里-后贝加尔公路口岸边境线上顺利移交国际刑警组织通缉的俄罗斯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