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巴扎法庭”老庭长

-- ——全国优秀法官韩林的司法人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人民法院巴彦岱人民法庭凭借其在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中的前沿阵地作用,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人民法庭”“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人民调解工作模范人民法庭”等称号,荣获“中国十佳人民法庭金天平奖”,荣立集体三等功。
  巴彦岱法庭是距离伊宁市中心城区最近的法庭,管辖巴彦岱镇、英也尔镇及霍尔果斯伊宁工业园区,辖区共有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锡伯族、蒙古族等13个民族,共11万余人,年均受理案件2500余件,在基层治理、维护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方面成效显著。
  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今年76岁的韩林的付出。他身材瘦高,说话沉稳,态度温和,行事不急不躁。法庭46年的发展历程,有一半时间由他担任庭长。
  
  扎根·真情赢得群众心
  
  巴彦岱法庭成立于1979年,据老法官回忆,当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人员需骑马上下班,彼时最好的交通工具也只是自行车。
  韩林,这位与新中国同龄、与共和国共成长的老党员、老法官,始终以赤诚之心与伊宁发展同频共振。
  “我从1988年开始接任巴彦岱法庭庭长,是法庭成立以来的第二任庭长。此前我在当地学校任校长,后来公检法系统从教育系统选拔人才,就这样我去法院工作了。”韩林回忆道。
  那些年,他见证了新疆法治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司法工作从手写卷宗到电子档案的跨越、群众对法律从陌生疏离到主动寻求帮助的转变。而他始终是那个能坐在炕头听诉求、蹲在田间解纠纷的“百姓法官”。
  庭长一干就是23年。村民们围着他了解法律知识、寻求诉讼帮助、倾诉委屈的场景,恰是新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写照。
  在他的带领下,法庭硬件设施显著改善,不仅建成了法庭大楼,更将司法服务延伸到了老百姓身边。他始终坚持“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镇”的工作原则,案件调解率95%以上,所受理各类民事案件中,无一上访发生,辖区未发生群体斗殴、集体上访事件,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矛盾纠纷。
  “韩庭长,您调解的不只是纠纷、不只是钱,更是我们对家乡发展的信心!”一位阿姓村民的话,道出了韩林的真心实意。韩林常说,新疆七十年的稳定发展,靠的就是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做的工作,就是让大家解开疙瘩,一起往前奔。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开疙瘩,一起往前奔”,正是这份信念,韩林带领巴彦岱法庭的法官们一路披荆斩棘、硕果累累,为新疆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2006年,韩林获评“全国优秀法官”称号,并受邀赴京接受表彰,至今回忆起来,他仍然感到无比骄傲。在人民大会堂汇报工作经验后,又被邀请至中央电视台接受采访,韩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分享了新疆民族地区处理矛盾纠纷的经验。
  “新疆七十年不容易,咱们得守住这份稳定,护好这份团结。”韩林说。
  
  温度·情理法融入矛盾化解
  
  法庭现有干警16名,其中员额法官4名、司法辅助人员4名,法庭坚持以调为主、以情为源,用双语架起沟通桥梁,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新疆落地生根的鲜活注脚。法庭日常处理的多是家长里短、邻里摩擦、合同纠纷等“家务事”,然而,正是这些关乎百姓生计、家庭和睦的“小案”,被法庭用创新的工作方式和深厚的为民情怀,赋予了独特的司法温度。
  “只要我们到老百姓中间去,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只要我们迈出脚步,带回来的就是真正的民心。”韩林说。
  2021年7月,法庭专门打造了以韩林为代表的“老法官说法”调解室。调解室整合老党员、乡贤、退休干部等优势资源,吸纳有丰富经验、专业调解技巧和谦和品质的老法官担任调解员,组建专业化诉调团队。老法官们把法律条文转化为朴素道理,用通俗语言说服当事人。如此,韩林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走在定分止争的道路上,为他熟悉的巴彦岱而努力,践行“党培养我们一辈子,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铮铮诺言。
  2023年春节前夕,砖厂老板姚某经营不善,导致70万元砖款无法收回、60名民工无法返乡。“老法官说法”调解室接到任务后,韩林等老法官立即开展调解工作,一边安顿好民工,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迅速投入追讨债权的行动。终于在腊月廿六,所有民工都领到了工资,在登上返程汽车时,大家振臂高呼:共产党好!人民法官好!
  截至目前,调解室共接待当事人5000余人。此外,调解室坚持在“开学第一课”送法进校,还将法条向乡镇干部逐条解读。韩林认为,基层干部只有懂了法之后才知道如何操作,而这传授的工作量非常大。“我回到法院,要把年轻人带起来,搞好传帮带,做好调解工作,继续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银龄心向党,余热践初心”——“老法官说法”调解室悬挂的这条标语,诠释了退休老法官们如何运用丰富阅历和司法经验,在法与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描绘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枫桥式人民法庭”新“枫景”。
  
  登高·创新接续未来
  
  如今,巴彦岱法庭的接力棒已交到朱庆庭长等新一代队伍的手中,他们用创新接续辉煌。为深入推进便民利民诉讼制度改革,2024年3月起,充分发挥基层法庭根植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利用每周“巴扎日”(集市日)设立“巴扎法庭”,通过“国徽+横幅+简易桌椅”的模式,开展现场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及纠纷调解工作。
  “大家伙都来看看,有什么不懂的或者想问的都可以问我们!”法官热情招呼,“借条怎么写”等贴近生活的法律知识,吸引了现场不少群众认真学习。热闹非凡的“巴扎”是“零距离”普法的天然大舞台,在轻松的气氛中,法官们悄然播撒下法治的种子。
  如果说,“巴扎法庭”是巴彦岱法庭扎根基层的生动传承,那么,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则是该法庭创新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
  针对辖区内银行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较多的情况,法庭打造了首个“金融巡回法庭”,专门组建金融审判团队,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之相配套,法庭还打造了首个“金融调解中心”,吸引32家银行入驻,创新推出“1+4”金融纠纷解决新模式,按照风险提示、团队速调、司法确认、审执绿色通道四步走,累计诉前调解金融类纠纷2664件,涉及金额近2.89亿元。此外,法庭还面向81家企业在霍尔果斯经济技术开发区伊宁园区设立法官工作站,定期指派法官前往企业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梳理法律风险。
  朱庆表示,韩林老庭长带领法庭创造了昔日辉煌,我们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努力。新疆地域辽阔、民族多元,矛盾纠纷化解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巴彦岱法庭将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公正、廉洁、为民”的院训,持续探索源头治理、多元解纷路径,持续扩大多元解纷“朋友圈”,形成优势互补、专群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