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检蓝履职 护天山中华瑰宝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纪实
火洲地下,“绿洲生命线”坎儿井正无声流淌;天山北麓,汉疏勒城的一砾一瓦重见天日;龟兹故地,库木吐喇石窟壁画映出大唐流彩……纵览历史长河,新疆似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其中,以其独特而动人的光芒,照亮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踏足这片广袤土地,方能体会历史之厚重、文明之绚烂。记者随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新时代法律监督工作巡礼·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媒体采访团赴新疆实地调研了解到,近年来,新疆检察机关始终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使命担当,书写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答卷。
一场场以法治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正在天山南北纵深展开。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以公益诉讼为笔开展‘文化润疆’,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主任侯振新向记者介绍,截至今年9月,全区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涉及文物古迹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252件,督促整改缺乏有效保护的文物古迹1500余处。
以点带面 助“母亲河”成功申遗
“引来了雪水把它浇灌,搭起那藤架让阳光照耀……”一曲悠扬悦耳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唱出了西州瓜果的香甜可口,而这甜蜜的源头,是将雪水引至田间藤下,凝结西州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生命之泉”坎儿井。
“为助力坎儿井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我们从2023年开始对辖区内坎儿井的保护现状开展摸排。”吐鲁番市高昌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甄世磊向记者介绍,经过数十次在热浪阵阵的戈壁上踏勘,检察官发现了竖井附近未设置文物保护标识和围栏、井口裸露坍塌有人畜跌落风险、垃圾掉落渠中致水源污染等问题。2023年4月7日,高昌区人民检察院针对问题线索立案办理,并向高昌区文旅、水利等职能部门制发检察建议。
治理刻不容缓,各部门迅速行动,对以上问题全面梳理整改,安全隐患被逐一消除,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古老的坎儿井重焕新颜。
“为做深做细坎儿井保护专项工作,吐鲁番市两级检察机关以坎儿井申报工作为契机,对全市1108条坎儿井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多方位、多角度核查案件线索,共办理涉坎儿井保护类公益诉讼案件22件。”吐鲁番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检察长钟媛媛介绍。收到建议后,相关部门对失修的11个井口重新堆土修复并进行加盖加厚、沿坎儿井暗渠走向设立保护标志两处,清理长度约4公里、井周边20余吨垃圾和废弃物。作为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吐鲁番市人民检察院就坎儿井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向市人大建议推动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今年,该条例修订已被纳入自治区人大立法计划,目前已在立法调研阶段。
2024年9月,吐鲁番坎儿井顺利入选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井水潺潺,流淌着的是西州人民的勇气与智慧,滋养着葡萄藤上甜蜜的果实和世代西州儿女。
法治清淤 还古城清澈“血脉”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有载:“城郭巍然,人烟稠密。”踏上高昌区亚尔镇交河故城的台地,全世界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遗址正在烈日炙烤下静默。交河故城的名字因护城河雅尔乃孜沟得名,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车师国都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两千多年来绕城的护城河,俨然成为故城流淌不息的“血脉”。
历史的源流,未能阻止现代生活的侵扰。2020年9月,高昌区人民检察院在摸排线索时发现,交河故城河道流经的村落河段存在侵占河道修建便道造成河道堵塞、肆意倾倒垃圾等行为,对交河故城保护区内环境造成破坏。
“交河河道属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是交河故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河水、倾倒垃圾会严重侵害文物保护区内环境。”该案原承办人、吐鲁番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任玉婷表示,一旦水体被污染,将对故城的夯土结构和整体风貌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文明记忆,蕴于一水。如何守护这泓生命之源?检察干警们发挥监督职能,与属地部门联动发力。
收到检察建议后,亚尔镇政府组织村落百姓对辖区内25亩塔尔朗河水域进行了全面清理,共清理生活垃圾8.5吨;协调水利部门修建3座过水桥梁,对河道内因多年洪水冲坏的过水桥梁进行维护;在河道周边设置崭新的防护栏,防止人员进入清洗车辆,倾倒垃圾……如今的故城河道内垃圾淤塞不再,鸥鸟水中嬉戏。
近年来,吐鲁番市两级检察院共办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202件,磋商11件,发出检察建议183件,回复整改194件,让护城交河流淌千年不息,让世界文化遗产光芒永续。
联动共赢 焕新石窟千年流彩
在古龟兹国腹地,渭干河于悬崖峭壁间冲刷而过,库木吐喇石窟群静静伫立千年。这座被称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的艺术殿堂里,来自波斯的华丽与盛唐长安的雍容在画师的笔触下相遇交融,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壁画风格。
自治区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库木吐喇石窟工作站站长王志疆长期守护着这片瑰宝,据他多年观察发现,石窟的病害在持续加剧。“威胁是双重的”,王志疆说,“一方面,上游水利枢纽的水位直接影响着石窟所附着的沙粒岩体的稳定性,水汽不断侵蚀着壁画赖以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周边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对极其脆弱的壁画颜料也构成了潜在的、不可逆的损害。”
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办案团队多次前往库木吐喇石窟踏勘。一道难题摆在检察干警面前:一边是为下游数百万亩良田解渴的渭干河拦河枢纽,另一边是为地方经济泵血的某龙头企业。二者事关民生发展,却又对近在咫尺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构成严重威胁。
推动难度大,涉及问题多。自治区人民检察院,阿克苏地区分院,库车市人民检察院、新和县人民检察院三级四院联办,果断行动,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先后组织文物、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及相关企业磋商座谈多次,确认石窟保护落实措施,共同探寻保护治理最优解——委托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鉴定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采用大气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气监测数据,观测污染扩散路径,无人机建模测石窟裂缝,3D影像固定证据。
“用无人机做3D建模勘查时,屏幕上那些被水汽侵蚀的壁画龟裂,比肉眼所见更触目惊心;卫星遥感显示的污染物扩散路径像一把无形的刀,慢慢剐蹭着壁画的历史色彩。”阿克苏检察分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宋晓玲意识到,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救”行动。
检察依法监督,部门履职,形成保护合力。相关单位在第一时间调整了水库调度方案,确保非汛期水位维持在安全线以下,在关键点位设立水位监测点,全时段监测预警。企业引进了新型减污排污生产线,将厂区迁至60公里外的新址,为石窟打造最适宜“生存”条件。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新疆检察干警们始终贯彻协同合作理念,和文物、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多部门联动,推动对库木吐喇石窟的保护,让石窟不仅活下去,还要活起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三级高级检察官高潮谈到办案的心路历程不禁感慨,检察蓝守护的不仅是当下公平正义,还有历史记忆与文化根脉。自治区三级检察机关的努力让法律监督、行政履职、企业责任、专家智慧似天山雪水般融汇,最终在库木吐喇石窟中浇灌出文化传承的“常青树”。
“新疆检察机关下一步将通过高质效检察公益诉讼监督办案助力文化润疆、团结稳疆取得实效,以检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检察担当守护中华民族根脉。”侯振新说。
● 责任编辑:周翠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