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平安江西法治江西新图景”系列报道之五

法治助力绿色转型 赣鄱山水秀美长新

  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赣、鄂、皖、湘四省交界处,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和江西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
  2023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登上琵琶亭远眺长江,冒雨沿江堤步行察看沿岸风貌,仔细询问长江水位、水质、航运、防洪、禁渔等情况,听取当地崩岸治理、航道疏浚、岸线生态修复等工作进展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近年来,江西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美丽江西建设,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从长江之畔到赣江两岸,从赣北到赣南,行走赣鄱大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
  九江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嘱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建立跨区域部门协作联动的多元共治机制,聚焦责任强落实、协作强合力、法治强保障、基础强能力,重拳整治水域突出问题,全力维护长江鄱阳湖九江水域的生态优美、和谐稳定。
  
  一江三省四警
  
  浔阳江是长江干流流经江西九江市北部的河段。该段长江全长152公里,江南岸为江西九江,江北岸为湖北和安徽,由于全部为交界水域,存在属地管辖权问题,加之各省执法标准、力度存在差异,在一些交界集中水域,非法采砂、非法捕捞现象时有发生。
  原来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是‘出去一把抓,回来再分家’”。长江航运公安局九江分局派驻长江联合执法队民警梁长明兴奋地说,“我们现在是三省联合执勤!”一直以来,长江大保护面临生态犯罪的威胁,非法捕捞、盗采砂石、毁林狩猎等现象屡禁不绝。共同问题不同管域的矛盾,使省际联合执法成为必然,江西率先“破冰”。
  2022年6月,九江市公安局在江西省公安厅部署下,开始探索“一江三省四警”长江联合执勤,与长江航运公安局九江分局、湖北省黄冈市公安局、安徽省安庆市公安局签署警务合作协议,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联合执法,有效解决了属地管辖权争议问题,完成了长江水域水上违法犯罪打击全覆盖。锚定治理源头,四地公安机关不约而同地联合了水利、渔政、海事、港口航运等涉水行政执法部门,实现“齐抓共管”。
  2025年2月26日,九江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发挥警务协作机制优势,根据前期摸排掌握的线索,精准研判,指派“一江三省四警”长江联合执法队会同水利、海事等部门,出动执法队员十余人,分乘两艘高速巡逻艇出击,对长江城子镇重点水域一艘涉嫌非法采砂的运砂船进行围捕。
  上午10时许,在长江鳊鱼滩水域将疯狂逃逸的非法采砂运砂船查获。经调查,该船为3500吨运力船改装,是集采砂、运砂功能于一体的新型“隐形采砂船”。2月24日,该船在湖北黄石采区购买3500吨江砂并开具合法“砂票”,24日晚在湖北码头利用监管漏洞迅速卸砂售卖,25日晚在武穴大桥上游水域利用自己船上的采砂机具盗采江砂,共盗采江砂3000余吨,价值约15万元。船主乐某某及其同伙吕某某等人为牟取暴利,将其所有运力船非法改装,斥巨资加装隐形采砂机具,在合法采区购买合法砂石,取得有效的砂石采运“砂票”后,沿江而下,流窜作案,利用船上采砂机具盗采江砂,沿途售卖。被公安机关抓获后,乐某某、吕某某等4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这是九江市公安局牵头建立“一江三省四警”警务协作机制以来,破获的一起非法采砂典型案例。九江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政委周芹竹介绍,三省联合执勤模式启动以来,四地公安机关对长江上的违法人员联合进行抓捕,回来再确定案件由哪个部门进行处理,执法效率明显提升。
  3年来,“一江三省四警”长江联合执法队巡查2237次,出动执法人员15436人次,查扣各类违法违规船只34艘,打掉非法采砂团伙14个、非法捕捞团伙4个,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06人,有力震慑了长江江西段水域特别是交界水域的非法采砂、非法捕捞行为。
  联合执勤模式只是开端。作为延伸,九江市与湖北省黄冈市、黄石市、咸宁市,安徽省安庆市、池州市,湖南省岳阳市,联合签署了长江经济带四省七市区域警务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开展联合执法。
  在奔腾的长江岸线和广袤的鄱阳湖湿地间,江西公安书写着新时代“生态警事”的硬核答卷。
  
  生态检察助力长江之治
  
  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驾马车”齐驱协同发力,护卫长江生态绿色发展。近年来,江西检察机关忠实履行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职责,始终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为守牢美丽江西建设安全底线、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检察力量。
  九江市检察机关紧紧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中心,积极通过检察履职服务长江流域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以九江市检察院为主导,庐山市、瑞昌市、永修县、武宁县等基层检察院为支柱,采取“多元共治+内部协作+社会支持”模式,全面构建长江大保护合作新模式。
  “多元共治”,即市检察院与市中院等16家单位联合建立九江市域长江大保护协作机制,形成了执法司法联席会议、线索移送、办案协作、诉讼衔接、生态修复、联合行动等常态化动作。“内部协作”,即建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司法协作”“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协作”“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检察监督+审计监督”等协作机制,促使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司法信息共享,实现了行政监管与司法监督的一体推进。
  新模式建立以来,检察机关与相关单位召开联席会议13次,联合调研16次,联合生态修复15次,执法司法案件会商21次,联合督办3件,相关单位协助调取各类证据300余份,移送线索53条,共享各类数据信息11万余条,长江生态资源保护执法司法合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在“社会支持”方面,通过“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机制,已发现线索并立案130件。广泛发动各界力量参与生态监督,反映长江生态问题,并通过参与检察办案投身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如浔阳区检察院与九江学院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技术服务协议,将高效优质技术服务引入检察机关司法实践当中,有效保障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
  九江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王永宏介绍,检察机关采取“刑事检察+公益诉讼+行政监督”多管齐下,着力提升长江生态保护办案质效,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作用。
  2023年以来,九江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长江保护刑事案件231件372人,其中非法捕捞水产品案110件163人,非法采矿案47件97人,污染环境案1件5人,起诉229人,不起诉143人,149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为对全市环境资源保护集中统一管理,九江市检察院联合市中院、市公安局对庐山、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修河四个重点区域环境资源案件进行集中管辖,实现构建生态修复补偿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衔接机制,将生态环境修复义务承诺及履行情况作为量刑情节,持续开展长江船舶污染治理专项监督活动,与海事部门、港航部门开展诉前磋商,推动辖区登记的1257艘船舶实现防污染技术改造全覆盖。其中,瑞昌市检察院对企业专用码头作业破坏长江生态问题开展的监督,以个案办理推动了码头船舶污染系列问题得到综合治理。同时,大力推进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有效衔接,支持相关行政机关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2023年以来,共提起诉讼59件、追偿生态损害修复费用2732万元、增殖放流各类鱼虾3200万尾,确保长江休养生息。如对某环保公司跨省非法倾倒1.48万吨有毒污泥案,市检察院通过提供法律意见、协助调查取证、参加磋商、出席庭审等方式支持市政府提起诉讼,追偿生态修复费用1400余万元。
  为了防止有罪不究、以罚代刑,又避免不刑不罚,九江市检察院织密生态环境保护网,打出“组合拳”,主动加强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信息共享,明确处罚标准、案件移送程序。建立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税务局等行政单位沟通协作的“1+N”行刑反向衔接工作模式,2023年以来,通过该模式,共办理涉长江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检察监督案件230件,提出检察意见210份,对321人作出行政处罚,以检察之力助力长江之治。
  
  环资审判的九江模式
  
  一直以来,跨域立案、跨域联合执行、信息共享、联合业务培训、共建修复基地等问题的存在,造成长江沿岸法院系统“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同行”。
  江西高院聚焦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热点难点,探索新类型案件裁判规则,指导89家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推动出台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法院与政府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举办首届环境司法创新发展论坛,以司法之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
  九江市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学武介绍,为破解这难题,九江中院牵头构建“四省六地”协作网络,联合湖南岳阳、武汉海事、湖北黄石等六地法院签署《长江中下游环资司法协作框架协议》,建立多领域协同机制,打造生态保护共同体。
  2020年至2021年,王某恒伙同他人在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一小作坊从事防水材料生产,收入大量桶装物品。2021年9月,湖北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经调查发现该作坊存在环境污染风险,要求妥善处置。2021年10月,王某恒联系九江市濂溪区新港镇龙丹鹌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单某红,以租用场地堆放物品为由签订租赁合同,并向单某红转账2万元。2021年10月,王某恒联系车辆将小作坊内存放的桶装物品全部转运至养殖合作社露天堆放。2023年3月,九江市濂溪区生态环境局接群众投诉后对该场地进行调查,发现937个桶中73个桶破损,内存物品已泄漏渗至土壤。后该局委托专业机构将937桶物品及泄漏点表层土(2吨,累计净重208.78吨)转运暂存。经采样检测,桶装物品为危险废物。九江市濂溪区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恒明知案涉小作坊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在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仍非法处置危险废物超过100吨,其行为已构成污染环境罪。王某恒跨省非法处置有放射性的危险废物,可从重处罚。2025年3月3日,依照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被告人王某恒犯污染环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扣押在案的937桶危废物品及泄漏点表层土(2吨)由扣押机关依法销毁处理。王某恒向九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被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案的判决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人民法院对危害长江生态安全的犯罪行为“零容忍”,捍卫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底线。
  为共护长江安澜绿色发展,九江中院牵头长江沿江的湖南岳阳中院、湖北荆州中院、黄冈中院、黄石中院、武汉海事法院等12家中基层法院联合举办长江司法保护成果展,发起“九江绿色倡议”,共同签订了《长江沿江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司法协作九江绿色倡议》,促成沿江法院便捷司法、统一裁判标准、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机制建设。与武汉海事法院共同打造“江豚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助力长江江豚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由1012头增长到1249头。
  在文物保护方面,九江中院与市文广新旅、住建、生态环境等部门签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作意见》,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古树名木司法保护令”专项行动,发布全省首份古树保护令,守护城市“绿色记忆”。与市检察院、文明办、文广新旅局联合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共同探索涉九江历史文化遗产案件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引导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如与九江石化、九江学院等单位共建“法治教育基地”,推动企业、高校参与生态保护,形成“司法+企业+院校”多元共治模式,真正实现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针对鄱阳湖湿地、庐山、庐山西海、修河流域生态资源以及九江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结合长江黄金水道,九江中院先后设立庐山、鄱阳湖、长江等7个环资司法修复基地、多个巡回办案点以及首个历史文化保护案件集中管辖法庭,绘就立体保护“多维图”,打造“山江湖河城”一体修复模式。
  九江环资审判模式,着力护航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已有12个案例入选国家级、省级典型案例,2个案例入选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1个集体荣获全国环资成绩突出集体。
  一江清水向东流。如今,随着长江生态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长江水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物多样性显著,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升级,九江段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呈现出“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崭新面貌。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