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平安江西法治江西新图景”系列报道之二

让综治之花在红土地上绽放

  织就平安网络,点亮万家灯火。在赣鄱大地,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如火如荼。窗口之间,干部俯身倾听民声,将矛盾化解于萌芽。昔日“多头跑腿”的纷繁,今日“一网通办”的高效,它不仅是响应诉求的“前沿哨所”,更是预见风险的“智慧大脑”。视频监控联动、网格员穿梭走访、多元调解凝心聚力,让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
  2024年以来,江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政法委工作要求,不断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运行质效。100个县(市、区)、1581个乡镇(街道)“一站式”平台业已建成运行并充分发挥集成优势,织就一张覆盖城乡的平安网络。2025年1月至9月,各级综治中心共排查矛盾纠纷37.1万件,化解36.3万件,90%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两级。
  
  大开方便群众之门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2025年1月23日,省委书记尹弘到井冈山市综治中心调研指导。4月27日,全省召开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推动全省持续加强综治中心建设运行。
  “县、乡两级综治中心建设工作怎么才算规范化,主要看有没有抓好‘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江西省综治中心主任唐俊介绍说,最终目标就是让矛盾纠纷终结在县域。
  2024年,江西在落实办公场所的基础上,10个县级综治中心按照便利为民的更高标准新建办公场所,35个县级综治中心改建、扩建办公场所。县级综治中心按照矛盾纠纷化解“路线图”和业务流程科学设置功能区。
  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以及人社、住建、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常驻,工会、妇联、法学会等轮驻,有条件的地区还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组织和社会力量进驻,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开方便之门”。
  如宜丰县综治中心设置综合受理、信访接待、联合调处、公共法律服务、劳动仲裁、诉讼服务、心理服务、社区矫正等8个功能区,以及两个审判庭(仲裁庭)、9个专业调解室,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纠纷。
  截至目前,江西县级综治中心共有1988个职能单位、299个调解组织、79个仲裁机构、92个心理服务组织进驻。同时,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共有1313个调解组织、756个心理服务组织进驻。
  场地和功能区构成硬件骨架,点睛则必须是人。在人员配备上,江西设置了铁门槛,县级综治中心配备3至4名专职工作人员,乡镇(街道)配备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为规范管理,省、市、县三级综治中心均明确为同级党委政法委所属事业单位。至今,江西省四级综治中心已建成1851个,建成率100%。其中省综治中心为正处级,编制数17个;11个设区市综治中心有编制数105个,100个县级综治中心有编制数900个,1581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平均配备工作人员5.9名,入驻部门人员4401名,基本做到了“人手足、业务精、队伍强”。
  
  从完善运行机制发力
  
  在唐俊看来,“推动全省综治中心总体提升、均衡发展,抓手就是等级化评定,从完善运行机制开始发力。”
  自2020年开始,江西省委政法委探索建立全省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制度,每月发布市县两级综治中心指标完成情况,推动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
  2024年,江西省发布新版全省综治中心运行质效分析评价办法,最大的亮点就是不设置硬性数值指标,以“实事求是就是积极主动,就是履职尽责”的精神指导综治中心和网格员。与此同时,每月对各级综治中心运行质效进行全覆盖、常态化分析研判和调度督促,“动态常态才是硬道理”。
  县级综治中心等级评定是一个长项工程,其重点和基础在于顶层设计,这就要作出细化、项目化的明确指导。
  在各类机制中,江西重点完善上下联动机制,基层综治中心遇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事项处置不了的,会及时报送上级综治中心,必要时省、市两级下沉协调处置。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则马上启动,相关领导迅速进驻指挥,调配辖区相关力量资源,依法妥善处置。
  例如,宜春市围绕提升矛盾纠纷依法调解工作质效,健全完善四色预警、闭环管理、就地解决等制度。赣州市做实研判预警,定期组织政法单位和妇联、民政等部门,对突出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风险隐患逐一研判风险等级,分类推动化解处置。
  在筑牢网格“底座”上,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优化网格管理服务的通知》,协同推进“多格合一”,完善网格治理平台,把平安建设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扁平化设置城乡网格,将网格设置权限下放到县一级,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调整后,全省共设置基础网格175400个,其中,农村网格155991个,城市社区网格17569个,专属网格1840个。目前,全省已配备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277430名,以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为基本力量的网格治理队伍基本形成。
  
  开拓解纷息讼新路径
  
  综治中心把以前的“九龙治水”变成“政府围着人民转”,进入这扇门,所有的齿轮都定制组装、相互咬合转动起来,把问题妥善处理。
  走进宜春市袁州区综治中心,映入眼帘的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各维度的综治数据。2024年7月9日,袁某等人到袁州区综治中心反映,他们在洲阳世纪城小区购买了住房,承诺交房时间为2021年6月,目前逾期3年未交房、未办证。经平台派单,“袁满解”专班了解到,开发商因经济纠纷被冻结部分资产。综治中心评估后标记为“Ⅰ级”红色预警事件,提请宜春市副市长、袁州区委书记江东灿包案化解。接单后,“袁满解”专班与市、区自然资源局和市税务局、区法院等共同研判得知,项目剩余资产可覆盖项目资金缺口。
  鉴于业主迫切希望拿到房产证,专班订制出“四步解扣法”,即让开发商先偿还一套房产的贷款并做出后期还款计划,市不动产中心据此在解押房产的同时解押土地证,继而开发商向区法院提出解封基本账户申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依照“容缺办理”“证缴分离”原则,先行给业主办理不动产权证。至此,该小区三年交房办证未果的死局一个多月就被解开。
  袁州区综治中心主任龚怡静介绍,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只进一扇门 解纷万家事”改革,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袁州区积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托省、市数据平台打通数字信访、法院委托调解、12345热线、110接处警等信息平台,将多渠道矛盾纠纷数据全量汇入,通过动态监测、智能研判、分级预警、风险评估等手段和“接单、派单、管单、评单”机制,实现全年1.7万条社会治理信息统筹调度,及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袁州区构建“1+1+N”网格服务体系,做精网格化管理服务,指导成立“袁州义警”志愿服务队伍,开展群防群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做细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实时关注处置重点人员预警信息,落实分级分类服务管理。在综治中心打造听证“中心台”,向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辐射延伸,开展常态化听证工作。
  2025年6月,在袁州区综治中心,一场听证会正在召开。听证会由区法学会法学专家彭小平主持,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等组成多元听证团队。彭某在祠堂边自建的70平方米房屋长期居住,但是一直缺乏生活配套,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生活污水无处排放。多次协调未果后,彭某提出听证申请。经过三个小时的听证,团队形成共识,由镇、村共同出资,为彭某接通排污管道和自来水,这场持续四年的纠纷圆满化解。2024年,袁州区已累计开展各类听证427场。“袁满解”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为综治中心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和支撑,在平台内,各有机因素自然运转,构成良性的向心力,推动各地抓实研判预警、事项办理、协调调度、督办问责等工作。
  平台汇聚开通省市县三级重点行业主管部门3248个平台账号,21个条线单位汇聚超过3亿条数据,开发了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湖区治理等10个业务应用场景,集“智能汇聚、智慧研判、智辅决策”于一体,以数据联通促进矛盾联调、推动工作联动、实现平安联创。
  2024年5月24日,何某某到景德镇乐平市综治中心上访,其兄在接渡镇务工时高空坠亡,因对赔偿金额分歧较大、事故责任方较多等原因,请求政府协调赔偿事宜。乐平市综治中心通过非诉讼纠纷办公平台,第一时间将该案指派至接渡镇、后港镇。调解无果后,接渡镇网格员通过“乐法诉智云”微信调解小程序,提交解纷申请转至市综治中心。经研判后,派单至乐平市重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乐平市委信访局局长、市综治中心主任程海兰及人民调解员程东恒等组班,协调各方达成赔偿金额互认。6月5日,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司法确认书。
  将信访调解成果以法律文书形式固化,成为破解基层信访瓶颈的有效途径。景德镇市一体做好“定格、统合、织密、尊法”四篇文章,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运行,有力回应了群众期盼,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解决在县域,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连续14年获评江西省平安建设先进市。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之举,江西省将持续深化全省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矛盾纠纷精准研判、高效预警、快速处置,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红土地开花结果。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