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探索高质量法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由省级、校级示范课程和众多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具有法学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坚持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承担“品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双重责任,着力“四个突出”,即突出“思政铸魂+经典阅读+田野调查+学术训练”,探索高质量法学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突出“思政铸魂”
强化法学硕士的理想信念
法学院确立思政铸魂的法学人才培养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学校“小思政课”和社会“大思政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培养政治认同和法治信仰、职业品格和社会责任,为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夯实根基。法学院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统筹各类资源,强化条件保障,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思政元素与法律知识,强化法学教育思政育人,创新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构建特色鲜明的法学教育体系。
科学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整合思政元素与法律专业知识,确保法学教育与国家法治建设的需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以德才兼修、教研互动、通专并举、教学相长为优化举措,注重新文科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的优化创新与交叉融合。《经济法学》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研究生教育类),《研究生经济法学课程思政》获陕西省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公司企业法研究》被认定为第3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1名教师获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称号。
厚植家国情怀与人文情怀。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带领学生党员开展精准扶贫法治宣传活动,为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科以上干部开展依法行政专题讲座,助力乡村振兴;深入周边社区开展“普法栏目剧”“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法治助力十四运”等公益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注重全域浸润。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融入到法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持续深入抓好学思践悟。在法学硕士参与调解、公证、仲裁、诉讼、企业法务、合规建设等各种法律活动中,熟悉不同法律职业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法律素养,激发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自豪感。
突出“经典阅读”
强化法学硕士的理论体系
通过读书会经典研读、文献课程精读、一周要闻速览修读等途径,构建法学经典阅读的育人模式,汲取经典法学著作的精华,培养研究生的三种精神境界,即“以思考保持思想活力,以智慧明辨是非曲直,以情怀温暖自我众生”,解决研究生知识面较窄、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对法律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深入研究,必然要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生活及人类活动规律的洞悉之上,离不开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资源、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吸收借鉴。法学院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名师推荐阅读+学生前沿检索”,通过“明理”读书会、经典文献阅读课、《一周要闻速览》等形成了“研读+精读+修读”的多层次阅读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领学研学辅学”的统一。
以“明理”读书会为平台,阅读法学经典,拓宽知识视野。读书会每周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144期,阅读经典书目100多本,有2000多人次参与了阅读分享与讨论,产生一批“阅读之星”。
以经典文献阅读课为基础,完成读书笔记,内化法学经典。将经典文献阅读课规定为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要求研究生须选读本学科学术专著20本,其他3个学科10本,总计30本经典著作,完成3万字以上读书笔记。定期举办“以书润心、点亮梦想”的图书漂流活动和“与书香为伴,携快乐同行”的送书到手活动。为鼓励师生多用善用图书资源,鉴于新入学研究生和部分教师住在新校区,法学院资料室制度化地组织活动,把所需书籍从老校区送到新校区,解决师生借阅难问题。
以《一周要闻速览》为补充,聚焦学术前沿,深化理论知识。围绕各个二级学科,尤其是“金融法治研究”“农村法治研究”“国际法治前沿”“法理学前沿”“刑事诉讼前沿”等,编写《一周要闻速览》,通过“国内动态”“学术走向”“政策解读”“聚焦身边”“大家看法”等专栏记录每周法学理论、政策、实践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并以微信公众号对外推送。以公众号“长安金融与法律研究网”为例,自2017年设立以来,法学院各届经济法专业研究生已经持续7年每周推送动态周报,显著提高了研究生的阅读能力、编辑能力和理论素养。近4年,读书会以及《一周要闻速览》的成员中有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11人获评优秀硕士论文。
突出“田野调查”
强化法学硕士的问题意识
法学硕士通过“大思政在希望的田野上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等途径,深入研究对象生活场所和劳动现场,通过参与和观察来收集第一手资料,对研究对象进行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传统课堂中,法学硕士受制于接受式学习模式,缺乏对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的深入了解和运用,限制了自身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法律实践研究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研究过程。经过多年实践,法学院总结出“如何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如何访谈、如何提问、如何从田野中提炼和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法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论。
开展“主题调研”,“大思政”开在希望的田野上。研究生定期深入县、乡(镇)、村组、农户开展调研,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出版书籍《大思政——在希望的田野上》。调研团队将专业特色和社会实践特色相结合,通过倾听、观察、分析和思考,感受和把握党和国家三农政策法规的变迁、农村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脉动,切实增强青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基层本领。
倡导“自主调研”,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研究生基于自身研究需要与研究兴趣,利用寒暑假时间,围绕自选题目自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政务实践、企业实践、实地调研、红色寻访、向社区报到等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不断发现问题。
举行“常规调研”,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通过教师带队、教师指导、自主组合多种形式开展三下乡项目,如开展“返家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项目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提高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凭借法学田野调查的进路与方法,法学硕士问题意识明显提高,其调研成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论坛”“全国财经高校法律职业大赛”“法治陕西论坛”等各类论坛中屡获大奖。
突出“学术训练”
提高法学硕士的研究能力
依托横跨理论与实践的项目互通制度,法学硕士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主持基地开放项目、研究生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强化学术素养,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研水平。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普遍存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学术论文数量偏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产出少等问题。基于此,法学院特别重视对法学硕士的学术训练。
要求法学硕士参与导师主持的各类科研项目。法学院教师在课题申报阶段就把学生纳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论证以及后期调研和课题报告的撰写工作。研究生借此了解学术前沿,系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要求法学硕士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法学院科研基地每年开放3-5项法学课题,研究生院每年开设数十项研究生课题。由学生独立或联合申报,学术委员会对其评审,每项给予3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资助。对于发表CSSCI期刊论文的学生,增加后期资助。
实施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制度和其他学术活动制度,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与科研成果产出水平。要求法学硕士每学年参加一定数量的省级以上学术活动,参与不少于80%的校级系列学术讲座和会议。每个二级学科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的研究生学术沙龙。
近年来,研究生参与导师在研项目共计28项,包括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20项,厅局级项目1项;研究生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3项。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25项;研究生发表论文125篇,其中核心论文21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研究生获批创新基金项目48项;研究生获得24项省级以上荣誉和奖励,其中获得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13项,获得中共陕西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陕西”主题征文》奖2项。
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将继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法学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法学教育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行业”的社会服务定位,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与“研究生教育规范年”活动,贯彻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推行导师负责制,不断提升法学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的法学硕士人才,为西部地区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 责任编辑: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