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系列报道之六

小场景撬动大改革的县域实践

  从都市商圈的企业迎检减负,到山区县域的治理效能提升,从工业园区的智能监管,到千岛湖的生态保护——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正以“小场景”为突破口,在县域层面掀起一场执法效能与治理温度的“大变革”。
  在浙江,多地以“大综合一体化”为牵引,探索出执法效能与治理温度双提升的实践路径。这些县域立足自身实际探索的特色改革举措,不仅破解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等基层治理痛点,更以“微创新”积累“大突破”,为全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也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夯实了法治根基。
  
  杭州萧山:打造“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城区样板
  
  作为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区和浙江经济强区,面对区域面积大、经营主体多等治理压力,萧山区坚持“大区善治”破局思维,以制度规范创新、社会治理革新和执法服务迭新为抓手赋能城市发展,搭建起“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城区样板。
  制度规范的创新是萧山改革的有力支撑。萧山区率先组建22支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出台《萧山区行政执法下沉人员“区属镇(街道)用共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明确下沉人员“日常管理在镇街、业务指导在部门”的双重管理模式,解决了镇街在基层治理中“看得见、管不着”的痛点。同时,萧山聚焦娱乐场所、电动自行车等社会关注高、治理难度大的重点领域,深度推行执法监管“一件事”、“综合查一次”等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这两年,执法人员上门检查不再是今天这个部门来查,明天那个部门来查,而是几个部门一起来查多项事,检查的频次少了,我们迎检的压力轻了不少。”萧山某企业负责人说。
  社会治理的革新是萧山改革的鲜明特色。萧山将社会治理质效提升作为行政执法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建设集党群服务、公共服务、执法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镇街基层治理服务综合体,推进镇街综合执法融入镇街基层治理大场景,将改革的触角进一步向村社、大型市场延伸。如新街街道升级“综警网”协同联动模式,构建“大脑+手脚”2.0基层治理机制,执法人员入驻25个村社(综治站)和新农都农贸市场常态化开展工作,入驻率实现100%,今年以来解决基层群众(企业)关注问题102个。
  执法服务的迭新是萧山改革的宗旨目标。萧山区抓实抓细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工作,在细致贴心的执法服务中释放执法温度,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2025年以来,全区办理涉企不予处罚、首违不罚案件1279起,向企业提供各式法治服务775次。如盈丰街道面对直播、电商等新经济业态,推进有感法治服务,发放“盈企服务大礼包”,包括楼宇企业入驻体检、小微企业法治体检、法律顾问上门咨询、重点领域“六必访”等12项服务内容,深度激发市场活力。
  萧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楼向东表示,大城市城区的执法改革必须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萧山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力量下沉难题,通过社会治理推动城市更新,通过精细服务回应群众需求,构建起“执法效能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
  
  湖州吴兴:创新“执法+”模式
  助推高质量发展
  
  浙北湖州,吴兴区以“执法+服务”“执法+数字”“执法+规范”的三维创新模式,将行政执法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实现了执法效能与经济发展的双向提升。2025年,该区涉企执法投诉量同比下降38%,企业满意度达92.3%,跻身浙江省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方阵。
  “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表明,行政执法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紧箍咒’,实现了执法刚性与服务温度的有机统一。”吴兴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周郑洁向记者表示,吴兴区正是通过创新“执法+”模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执法+服务”的温情执法让经营主体感受法治温度。2025年8月,吴兴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发现某超市销售过期辣条,考虑到经营者系首次违法且及时纠正,依据“小过快处”机制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同时指导建立食品定期清查台账。作为全省“小过快处”试点,吴兴区梳理出“过期食品”“食品标签”等9个高频“小过”事项,开发掌上执法模块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
  “有了统一的裁量基准和数字工具,就像有了‘说明书’,让我们办案更有底气。”湖州市吴兴区市场监管局行政执法队队员王璐表示。通过严格规范掌上执法流程,执法人员可采取填空式或选择式在线填写。截至2025年8月,已办结案件347起,免罚率达94.2%,累计减免罚没款187.6万元,实现“零复议、零诉讼”,案件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24.76天,较改革前提速60%以上。
  “执法+数字”的智能变革让执法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吴兴区全面应用浙江省“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平台,执法人员配备的PDA终端支持简易案件当场录入、文书制发和罚款缴纳,办理时长缩短40%以上。在织里童装产业园区,通过安装智能摄像头和AI分析系统,2025年已通过非现场执法查处违法案件586件,占普通程序案件数的17.5%。该区还开展执法类电子技术监控设备“清存控新”行动,清理不合规设备28个、规范新设设备36路。
  “执法+规范”的制度保障让公平正义可感可及。吴兴区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案件法制审核制度,设置了法制员一审、法制机构二审、行政机关负责人三审及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的四道关卡。推行“行政行为码”亮码检查,将执法行为全程线上留痕,企业扫码即可查看检查依据、标准和结果。2025年,该区行政执法案件优秀率达98%,行政复议纠错率为零。
  
  杭州桐庐:打破“执法改革必须动体制”的路径依赖
  
  作为全省首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桐庐县以“不破隶属打破边界”的创新思维,打造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中心,构建“一个中心管检查”的执法新格局,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的基层治理难题。改革以来,全县行政检查总量同比下降45%,累计减少烦企扰民4542户次。
  行政执法中心的“物理整合”实现了执法力量的化学反应。桐庐县按照“不增机构、不划编制、不转人员”原则,在县域“1+4”行政执法队伍格局基础上,组建县乡两级行政执法中心,340余名执法人员进驻集中办公。中心建立“工作例会、统筹协调、业务交流、疑难会商、争议协调、公安保障”六项工作机制,实行“党建、指挥、办公、法制审核、执法保障、工作考核、办案系统”七统一管理。“以前企业遇到跨部门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现在中心一个窗口就能协调解决。”县行政执法中心主任介绍,中心运行以来已即时协调解决职权争议事项12件,全部实现当天解决。
  “1+1+X”检查模式重构了执法业务流程。针对多部门检查重复繁琐问题,桐庐创新“1名主检+1名副检+X名专业技术人员”的检查模式,在汽修、餐饮、燃气、危化品等6个行业推广。检查前由中心统一制定计划,检查中实行“问题清单一次告知”,检查后提供“整改标准一次性指导”。某餐饮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环保、消防、市场监管各来一次,现在联合检查一次完成,至少节省3天时间。”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后联合检查实施率达100%,问题整改首次复查通过率达98.5%。
  数字赋能让非现场检查成为执法新常态。桐庐搭建数字执法平台,在交通运输领域串联重点货运源头站点、运输企业和车辆数据,以数据跑动代替80%现场检查,超限率从20%以上降至0.4%,相关经验入选全国公路治超典型案例。开发“山水执法”App,整合网格员上报、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等线索,实现“发现-派单-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在富春江禁渔期管理中,通过智能分析钓友聚集热力图,2024年查处非法捕捞案件同比下降43%。
  监督考核机制为规范执法保驾护航。桐庐依托中心构建“监管-执法-监督”全链条体系,搭建派驻检察官办公室、共享法庭等载体,开展“伴随式”执法监督8次,制发监督建议书2份,执法领域诉讼同比下降50%。由组织部门牵头制定《行政执法中心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检查亮码率达99.99%。
  桐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孙年向记者表示,桐庐打破了“执法改革必须动体制”的路径依赖,为县域执法改革提供了“机制创新优于机构调整”的有益借鉴。“中心之外无检查”不是简单的检查数量减少,而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执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执法效能的整体提升。
  据其介绍,根据规划到2027年底,桐庐县部门、领域、层级年度联合检查实施率将达到80%以上,非现场检查占比逐年提高,现场检查总量持续下降。这一目标既体现了改革的决心,也反映了对执法规律的科学把握。
  
  金华婺城:数字化改革助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
  
  在浙中金华,婺城区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通过构建“统一指挥、标准流程、智能处置”的执法体系,推动行政执法从“经验型”向“智能型”转变。2024年,全区执法推诿扯皮事件下降50%,群众对行政执法满意率达98.6%,涉执法投诉举报数字化监督项目入选省委政法委数字法治“一本账S4”。
  婺城区执法局局长陈波告诉记者,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执法理念和流程的重塑,为行政执法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婺城区通过三级指挥架构筑牢执法“神经中枢”,建立“值班领导-指挥中心-执法中队”三级指挥体系,明确各层级职责边界。指挥中心设值班长、受理调度岗、视频巡查岗和研判分析岗,实现事件“统一接报、精准派单、全程监督”;执法中队采用“正式队员+辅助人员” 配置模式,确保指令高效落地。“现在接到警情后,系统自动匹配辖区队员,出警效率明显提升。”指挥中心值班长介绍,该架构实施后,紧急类事件指挥中心1分钟响应派件,执法中队3分钟出警,10分钟内到达现场。2025年5月,某小区发生装修扰民投诉,执法队员8分钟到达现场处置,群众满意度达100%。
  全流程标准化重塑接处警规范。婺城区制定《接处警规范化工作方案》,对收件、派件、处置、反馈等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把收件关,由指挥中心研判职责边界和管辖范围;严审退件关,实行“经办人-负责人”双重确认;严守时效关,明确紧急类事件15分钟内到达现场,110联动事件10分钟内到达。在反馈环节,要求紧急类事件30分钟内反馈,群众投诉需电话告知结果并附现场照片。这种标准化流程使接处警规范率从85%提升至99%。
  数字平台整合实现执法“一网通办”。婺城区将“婺城随手拍”、数字城管、8890热线等全部纳入协同指挥集成应用系统,实现重点执法业务100%上平台。根据事件紧急程度划分三类处置标准:紧急类事件优先派单,非紧急类事件按计划处置,一般类事件规范流转。开发非法营运识别模型,通过整合网约车平台、交通卡口和支付数据,智能识别“高频接单无资质”车辆。自2025年5月25日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已累计查获违法违规网约车28辆,非法营运投诉量同比下降62%。
  考核评估机制倒逼执法效能提升。婺城区建立月度接处警分析会制度,针对频发问题开展专项培训;形成半年度和年度执法效能分析报告。2024年组织专题培训会6次,编制办案指引48份,典型案例56个。通过“月考+年度评估”方式,执法队员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杭州淳安:一支队伍管千岛湖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战略水源地,淳安县以“一支队伍管千岛湖”的改革魄力,破解特大型湖泊跨部门执法难题,构建起生态保护的执法屏障。通过整合25个领域执法事项,创新“水陆联动”机制,运用科技赋能手段,千岛湖连续15年保持Ⅰ类水体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执法队伍的深度整合实现了“攥指成拳”的效果。2022年,淳安县打破部门壁垒,将原分属渔政、港航、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涉水执法职能整合,组建千岛湖水上综合行政执法队,形成“1+6”执法模式——1支综合执法队+6支专业执法队伍。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以综合执法、渔业执法力量为基础,整合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派驻人员,实现“一支队伍管湖面”。“以前查处非法垂钓要协调渔政,遇到船舶问题要找港航,现在全队实行统一指挥调度,执法效率提高太多了。”水上执法队东南中队副中队长夏鸿斌深有感触地说。改革前,他所在的片区执法力量不足10名;改革后,可调动岸上22名队员和水上两组力量协同执法。
  “水陆联动”机制破解跨域执法难题。淳安县将千岛湖划分为五大湖区,建立“水上中队+岸上中队”捆绑联动机制,出台《“水陆联动”力量调度总方案》。针对非法垂钓屡禁不止问题,开展桥梁非法垂钓、入湖非法垂钓专项整治。在一次联合行动中,水上执法队发现建德交界水域的非法垂钓团伙后,立即通报岸上中队设卡拦截,成功查处涉案人员15名,查扣渔具30余套。这种模式已立案查处无证捕捞、离岸垂钓等违法行为1348起,船舶超载、湖面垃圾等案件及时处置率达96.6%。
  淳安县通过科技赋能,构建起立体化智慧监管网络。投入无人机、执法船、巡逻车等现代化装备,构建“视频监控+无人机+执法船车”三位一体巡查体系。禁渔期内,无人机热成像技术能精准识别夜间偷捕行为,将执法响应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大幅缩短至30分钟以内。在水源地保护中,通过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污水入湖口,2024年发现并处置污染隐患254处。“以前巡查靠人工,一天最多跑20公里,现在无人机一次巡航覆盖100平方公里。”执法队员姜警官说。
  职责清单明确执法边界。淳安县出台《进一步明确千岛湖水域综合管理工作职责的实施意见》,厘清5类要素中8个部门和属地乡镇的具体职责。编制《水源监管“一件事”责任清单》,明确485项涉湖执法事项的责任主体,建立“发现归集-核实认定-分类交办-整改处置”闭环机制。
  淳安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武告诉记者:“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强调,淳安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湖秀水。我们的改革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坚持‘生态优先、执法护航’,为特大型湖泊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千岛湖模式’。”
  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县域实践,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用“微创新”积累“大突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执法改革路径。这些县域实践虽聚焦不同场景、采取不同策略,但共同勾勒出浙江执法改革的鲜明特征和核心要义。从钱塘江畔到千岛湖畔,浙江正以持续深化的执法改革实践,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书写着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县域篇章。
  当桐庐的民宿老板不再为重复检查烦恼、当吴兴的小商户因“容错免罚”重拾信心、当淳安的护渔员看着Ⅰ类水质露出笑容,改革便从文件走向生活,从理念化为温度。浙江的县域实践证明:真正的治理现代化,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里,在每一次执法者躬身服务时,在每一寸土地被公正守护的微光中。
  这束光,正照亮中国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