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系列报道之四
执法力量下沉的“金字塔密码”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道出了多少基层执法的沉疴与无奈?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遭遇权责的“中梗阻”,执法人员往往陷入“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如何击破这一顽疾,让执法力量真正下沉、扎根基层?浙江的改革给出了答案。
行政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环节。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一场全省域、深层次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作出了系统性回应。它并非简单的机构加减法,而是一场通过“县属乡用”破解身份之困、以“差异化赋权”实现精准施治、借“机制创新”推动协同增效的结构性变革。这场变革重新配置了省、市、县、乡四级执法权责与力量,构建了行政执法力量配备与事权划分相匹配的“金字塔型”执法体系,将执法力量精准下沉至县乡一线,解锁了全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新密码”。
“县属乡用”:
盘活编制资源,激活基层效能
“编制悬在区里,人扎在街道,区里的考核、街道的执法两头催办,压得人喘不过气!如今编制锁定专用,晋升有通道、待遇有保障,咱成了名副其实的‘镇街兵’,心终于落了地!”
一位基层执法队员的质朴倾诉,折射出浙江推进基层治理改革的深层动因——当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执法需求,基层却陷入“人在镇街干、编属县里管”的力量悬空困局:身份认同模糊、权责边界交叉、职业保障缺位,多重矛盾持续发酵。
问题的核心,直指编制“沉不下去”的体制壁垒。县级执法队伍人员多为参公编制,乡镇(街道)属于党政机关,核定的是行政编制,编制属性壁垒导致下沉堵点。
为破此局,一场以“县属乡用”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创新在浙江全面铺开,为人员“沉下去、留得住”提供制度支撑。
据了解,“县属乡用”改革的关键是打造专属乡镇(街道)的“编制池”。执法人员下沉乡镇后,相应的编制锁定由乡镇(街道)使用,即编制的所有权归县级部门,但使用权归乡镇(街道)。有的县(市、区)将下沉执法人员的党(团)组织关系、工会会员组织关系、各类福利待遇以及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全部纳入属地乡镇(街道)统一管理。“通过编制归属重构,既回应了基层执法者‘身份稳、保障足’的诉求,也从制度层面打开了力量下沉的通道,让基层真正成为执法力量的‘归属地’”。
嘉兴市南湖区以“县属乡用”改革为突破口,对执法体系实施系统性重构:将原本分散的8支执法队伍,精简整合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农业、应急管理5支队伍,搭建起“综合执法+专业执法”的“1+4”体系框架;严格落实“市与市辖区原则上仅设一个执法层级”(生态环境、交通运输领域除外)的机制,确立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嘉兴市南湖区的探索是浙江全省改革的缩影。直面“行政执法任务主要在县乡”的现实,浙江着力下沉执法重心,夯实治理“底座”。全省精简执法队伍657支,形成市级“1+2”(综合执法+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沿海市保留海洋渔业执法队)、县级“1+6”执法队伍结构(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文化和旅游、农业,沿海县保留海洋渔业执法队)。省级层面,除海洋渔业外,撤销其他省级执法队伍。市与市辖区层面,除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实行以市为主外,其他执法领域调整为以区为主的执法体制。
此外,针对乡镇(街道)法制审核力量不足问题——多数未配备专职法制审核员,兼职或外聘人员在专业性、职业性方面存在不足,各地也积极以编制改革重塑队伍体系。如杭州市临平区通过增设法制审核事业编制岗位,强化专职力量保障;义乌市创新构建“镇街+执法部门+主管部门”三级审核机制,依托司法所常驻镇街夯实法治根基。
“县属乡用”推进执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重塑,全面提升了基层执法效能。通过全面下沉执法重心,科学配置省市县乡四级执法权责与力量,将超85%执法力量精准下沉县乡一线,其中乡镇(街道)执法力量占比超60%。
“差异化赋权”:
从“管不着”到“管得好”
改革前,“看得见、管不着”是基层痼疾。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执法队长回忆:“游客买‘特产’被坑,我们只能干等20公里外的部门执法人员,摊贩早跑了。”
如今,南浔区创新推出“执法菜单”,为不同乡镇“量体裁衣”。古镇所在的南浔镇,除了拥有140项通用行政权力事项外,还结合实际选择下放了“旅游市场监管”“文化场所巡查”等26项本地发生频率高的赋权事项。现在,队长腰间常挂三件“随身带”:执法证、价格监测仪和景区商户电子档案库钥匙。“上周刚处理一起‘特产’冒牌案,从游客投诉到事件处置完成,全程不到两小时。”他语气中满是自豪。
锚定“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愿景,浙江立足前期实践积淀,确立“越到基层越综合”的改革逻辑,以科学差异化赋权为着力点,推动执法事项下沉、执法力量聚合,全域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执法改革,逐步扭转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权责割裂困境。
“权力下放不能一放了之,要落实‘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有监督’原则。”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县(市、区)政府从《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及《浙江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中,精准筛选高频多发、处置简便、专业适配的事项下放。建立“基础库+自选库”模式,并依托动态调整机制保障适配性——每年组织专家、基层干部论证承接条件,引导市县按需承接;对不适宜承接的,及时调整,确保权力下放与基层能力相匹配。
厘清“谁来管、管什么”,是打造高效行政执法格局的前提。浙江的破题之举,是构建起全国领先的“1+3”行政执法事项目录体系。“1”即全省行政执法事项目录体系。“3”即3张行政执法事项目录:《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统一目录》(1191项),聚焦高频、与民生紧密相关且专业要求不高的事项,划转给综合执法部门;专业执法事项目录,保留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高度专业化事项,由专业队伍负责;《浙江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147项),精选高频多发、易发现易处置、专业要求适宜的事项,各地按需“点单”下放,并动态调整。
“改革的关键在于‘量体裁衣’,为每个乡镇(街道)定制合身的‘执法’。”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全省1365个乡镇(街道)规模悬殊(大镇超十万人、小镇不足千人)的实际,浙江创新推出三种方式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和集中,为禀赋各异的乡镇(街道)量身打造差异化执法方案。
一是科学赋权“精准化”:对于工业重镇、经济强镇,可以根据区域实际、产业特色等因素,承接更多的执法权,解决“看得见、管不着”问题。如义乌市佛堂镇作为“试验田”,2019年率先承接852项行政处罚事项,经过多轮调整,目前承接450项。针对农户违建,镇执法队在打地基阶段就介入劝阻,告别过去“盖到三层才强拆”的巨额损失。
二是部门派驻“聚合力”:对于一般乡镇,采取县(市、区)行政执法部门派驻执法队伍、跨乡镇(街道)区域联合执法等方式,科学统筹执法力量,优化执法资源配置结构,提升执法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实现执法力量的高效利用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三是“1+X”辐射“零死角”:针对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偏远乡镇,通过建立中心镇辐射形式(即以一个中心镇为核心,辐射带动多个周边乡镇),加强执法协作,有效整合和共享执法资源,实现区域执法全覆盖,提升基层依法行政能力。如舟山某海岛乡处理渔船违规捕捞案,由于地域偏远,以往等待县级部门执法人员平均需要3天;现在附近中心镇执法人员定期驻点,案件1天内即可处理完毕。
据了解,目前全省931个乡镇(街道)采用赋权模式,226个采用派驻模式,208个采用“1+X”辐射模式,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为保障改革行稳致远,构建‘分层权责+全链监督’的严密保障体系。”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省级清单划边界,“1+3”目录体系明确权力范围,杜绝越权。乡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地域面积、基层治理需求等因素,选取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执法事项。如工业镇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可以下放安全生产领域事项,文旅镇可以下放文化市场领域事项,避免“无用权”负担。案件分级避风险,复杂案件(需听证、大额处罚等)仍归县级,乡镇专注简易案件。监督网络全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监督体系扎根司法所,案件审查“一竿子插到底”。
改革至今,全省未出现大规模复议诉讼案件,执法投诉量下降了35%。从2019年首批5个乡镇试点到如今全省大面积铺开,浙江的“差异化赋权”改革,正为基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执法更高效、更精准、更贴近民心。
机制创新:
从分散到协同的变革之路
清晨的杭州市临平区乡镇(街道)执法队,市场监管的深蓝制服与环保监测仪擦肩而过,应急管理执法包紧挨着消防头盔——这幅生动的日常图景,正是浙江执法协同的现实写照。“过去取缔一个无证作坊,要找不同部门,得跑三五趟;如今只需一次联合‘会诊’,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临平区塘栖镇执法队长感慨。
“在理顺人员统筹、权责划分等基础命题后,浙江执法改革进入‘能力突破期’——推动执法协作从机构并置的‘物理叠加’,向机制贯通、效能聚变的‘化学融合’跃升,加速从‘单一执法’向‘服务型治理’转型,延伸治理服务链条。”省司法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锚定协同机制创新这一“核心引擎”,系统性重塑基层执法协作生态,推动“九龙治水”的分散困局向“攥指成拳”的协同效能质变。
在机制协同的探索中,浙江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而嘉兴更是这场系统性变革的“潮头先锋”。2018年,针对基层治理中长期存在的多头重复执法、效率低下等问题,嘉兴率先推出“综合查一次”执法模式。经过多年深入实践,该市不仅出台《嘉兴市综合查一次若干规定》,更在模式内涵与组织方式上持续迭代升级。2021年,浙江在全省全面推行该项制度,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制度的指导意见》,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数字化平台,按照检查对象相同、检查方式相似、检查时间相近、低频就高频规则,构建数字算法模型,科学统筹执法计划,大幅压减检查频次,显著提升执法效能。这一创新实践2023年获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肯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历经千锤百炼,“综合查一次”所体现的协同理念正结出丰硕的成果,在之江大地生根开花,并为全国层面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提供了浙江经验。
在嘉兴市南湖区,党建引领的“执法进小区”创新实践亮点纷呈。社区、物业、业委会与执法力量结成“四方联动”治理体系,形成从前端预防、中端处置到末端闭环的严密网络。在此模式下,曾经困扰居民的车库养猫、毁绿种菜等“烦心事”迎刃而解,违章搭建、噪音扰民等“老大难”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
在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一支队伍管企业园区”成为协同高效的典范。新设的7个联勤工作站如同深入基层的“触角”,在“一部+三级”(指挥部、综合信息指挥室、联勤工作站、全域网格)体系下高效运转,构建起“指挥室+工作站+网格”治理新范式。一次危化品泄漏警报响起,多部门响应仅20分钟即化险为夷。同时,针对辖区产业园区“一厂多租”、业态复杂、安全隐患突出的情况,街道成立“一支队伍管企业园区”专班,创新“园长制”与专业物业协同管理模式,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园长,推行风险清单、管控清单、责任人清单“三个清单”管理制度,为园区发展筑牢安全根基。
在湖州市南浔区练市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成功锻造“枫桥式”执法中队。实体化运行镇域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创新“1+6+N”力量聚合模式——以综合执法队为核心,统筹5支专业执法队,联动应急、农业等多部门,推行“一个院子办公”机制,实现深度融合。通过“常驻+轮驻”强化力量、编制《指挥中心实操手册》、实现事件线上闭环流转,做到“一中心受理、一呼即应”。集中办公后,激活“睡眠条款”25项,案件覆盖领域占比达83%,推动90%执法力量沉入村社网格。
“协同”的理念还在持续向外拓展。依托嘉湖一体化机制,“练市+乌镇”建立双向学习交流与跨区案件查办机制。与乌镇、石门镇签订协作备忘录,划定共管区域,梳理跨区执法清单,市政燃气、建筑垃圾处置等领域的联合执法迈出坚实步伐。
从“县属乡用”破解身份编制之困,到“差异化赋权”实现精准施治,再到“综合查一次”及多元协同模式打破壁垒、提升效能,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构建了一套环环相扣、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这场深刻变革,不仅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与执法公信力,为浙江发展注入体制机制新优势,更为全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贡献了系统高效集成的“浙江方案”。
● 责任编辑:曹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