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浙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系列报道之二
执法监管的“一网统管”革命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擘画了“数字浙江”建设蓝图,并将其纳入“八八战略”,为浙江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浙江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续部署开展数字化发展的先行探索。
2014年以“四张清单一张网”推动政府服务平台建设,2017年启动“最多跑一次”改革,2018年实施政府数字化转型,2021年上线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系统……浙江省持续推进数字化建设,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时至今日,浙江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进程中,离不开数字赋能。而投射到“数字”,则离不开“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以下简称“数字应用”)。数字应用的诞生,不仅是“大综合一体化”改革的数字化呈现,也是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大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破解执法痛点
“数字应用诞生之前,各部门各地区多种执法数字应用林立,数据不共享,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区的执法协作难以实现,成为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的阻碍。”浙江省司法厅(省综合执法办)执法平台处处长揭根文介绍。在此背景下,数字应用平台的建设承载着解决这一难题的期待。
作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合性平台,数字应用着力打造执法事项、队伍、层级、资源、标准、活动“大综合”,涵盖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执法监督4个核心模块,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数字化,有效破解执法指挥“散”、执法力量“弱”、执法效率“低”、执法执行“难”、执法监督“怠”等难点痛点问题。
“北苑街道便铭饭堂油烟超标排放,请相关执法人员处置。”8月4日,义乌市行政执法指挥中心收到系统预警,立即调度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北苑大队前往处置。接到指令后,执法人员迅速前往现场核实情况。经现场核查,该饭堂虽然安装了油烟净化设施,但存在未正常开启使用、长期未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等情况。执法人员当场宣讲了油烟污染防治相关规定,指导经营者规范整改,确保油烟达标排放。
“以前靠人工巡查,不仅耗时费力,还容易出现监管盲区。现在依托数字化监管举措,对餐饮油烟进行智慧管控,执法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执法队员表示。义乌市优化智慧餐饮油烟数字化监管系统,与市行政执法指挥中心互联互通,构建“实时监测-系统推送-平台预警”三端联控体系,推动问题“线上预警-线下处置-闭环销号”全流程处置,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赋能油烟管控工作。
明确检查事项清单、严控检查频次、实行计划任务统筹……在今天的浙江,“一次检查、全面体检”对于经营主体早已不陌生,行动的有序运转还要归功于数字应用的协同指挥功能。揭根文介绍,数字应用的“协同指挥”模块,包含线索处置、联合执法、联合会商、协查协办、案件移交功能场景,做到检查任务线上磋商、一键分发,满足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多跨型”联合执法需求。
数字重塑执法生态
在执法人员精简、执法事项细化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执法效能,是摆在每一个执法部门面前的考题。
8月的一天,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衢州市常山县球川镇的“综合飞一次”无人机已从机巢起飞,在辖区道路上空展开巡检。当镜头扫过杨家村路段时,一堆违规倾倒的建筑垃圾闯入视野,无人机即刻将定位与影像传到镇指挥中心。
网格员实地核查后,迅速联系常山县球川镇综合行政执法队进行处置。因倾倒建筑垃圾的车辆系外省牌照,执法队员随即通过“跨省执法协作微信群”与邻省执法队对接,很快完成对违法车辆的处置。这场跨省联动的执法闭环,让基层执法效率在数字纽带下实现质的跃升。
2022年,衢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着手以数字手段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联合市大数据局、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单位,打造“综合飞一次”智慧巡检应用,构建“市域一体组网、问题智能识别、处置协同高效、信息联合共享”的智慧巡检模式,以无人机为载体,探索出“非现场执法”的全新路径。
自“综合飞一次”智慧巡检应用上线,数字赋能的锋芒便持续彰显。上线首年的一场应急处置,至今令人称道:龙游湖镇无人机在一次巡检中,通过红外热成像,精准锁定龙迴陈村附近大面积火情。实时定位和火情信息同步推送至湖镇镇综合信息指挥室,警报声中,网格员与消防员循着坐标紧急驰援。
扑救过程中,无人机通过机巢自动换电续航,持续悬停火场上空传回动态画面,为救援决策提供精准指引。从警报发出到明火彻底扑灭,仅用38分钟。按照应急预案,无人机并未停歇,继续展开红外监测“复盘”,两度揪出隐蔽的高温复燃点。消防力量迅速跟进处置,最终实现“打早、打小、打了”闭环,数字智慧在守护平安的战场上发挥大效用。
截至目前,衢州全市统一部署无人机65架,覆盖超2000平方公里,实现约70%以上人口集中区域的全覆盖。累计飞行114081架次,作业时长达18870.72小时,飞行里程总计516944.18km,累计发现56954条地面预警,全域巡查由1个月缩短至2天,效率提升15倍。
如今,这些盘旋于城乡上空的“钢铁巡查员”早已练就“十八般武艺”,既能敏锐捕捉街头流动摊贩的踪迹,又能精准识别隐蔽的违法建设;既能对全域河道进行常态化巡查,也能在火情初现时第一时间锁定方位;既能跟进项目工地的建设进度,更能细致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
高效、实用、安全……“综合飞一次”正以科技赋能,在城市治理的万千场景中不断书写着新的答卷。
数字提升执法效能
2025年7月3日,金华市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大屏幕上滚动的数据。一条条来自基层的数据,实时向这里输送汇集。
“西市街商圈有车辆违停和非机动车乱停现象,请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及城中中队即刻前往现场处理。”工作人员指尖轻点,数字大屏抓取的违法信息便通过一键调度功能,精准派往就近执法力量。城中中队、交通运输执法大队接到指令后立即赶往现场处理,从问题发现到处理解决,用时不到半小时。
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吴小平介绍,婺城区实现“一平台管全域”治理格局,省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区执法协同指挥应用、基层治理四平台一体贯通,实现数据“一网汇聚”、事件“一网统管”、执法“一网监管”。区级指挥中心将交通、应急、市场监管等多个专业执法部门、17个镇街执法力量纳入统一指挥体系,实现全区执法力量指挥调度和部门协同。构建起“重大保障活动区级调度、部门协调任务局级调度、辖区执法工作镇街调度”三级指挥网络,形成“1315”快速处置机制(1分钟响应、3分钟出勤、15分钟到达现场),全区事件平均处理时长从3.3天下降至1.2天,处置效率提升63.6%。
在今天的婺城区,智能化办案终端的投入使用,为执法工作注入了便捷高效的新动能。执法人员只需录入违法行为的基本信息,系统便会自动生成自由裁量标准、处罚金额和配套文书,供执法人员参考,为执法过程减负提速,让执法人员得以聚焦核心事务。
“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诉求第一时间回应,案件第一时间处理”的高效执法,也让企业群众切实感受到了便利与安心。“前阵子我家楼下堆了片垃圾,看着特闹心。我就试着拍照片发到‘随手拍’小程序,结果不到三小时就有人来把垃圾清得干干净净。”社区居民张大妈说。
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2023年10月,司法部确定在婺城区试点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合作机制。作为全国综合行政执法系统仅有的3个试点市、县(市、区)之一,婺城区从信息化发力破题,迭代升级“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协同指挥应用,建设投诉举报监督线索模型,实现涉执法投诉举报数字化监督。
吴小平解释,通过挖掘投诉举报关键词、分析数据库信息,系统能自动生成包含行政执法领域热点问题、共性矛盾、群众满意度、办结周期等指标的分析报告,为精准研判治理形势、锁定执法重点提供数据支撑。同时,设置“红、黄、蓝”三级预警,实现投诉举报分级分类处置,也为部门自查自纠、规范执法行为提供依据。
2024年3月底,市民王先生向12345热线反映,执法人员在办理人行道汽车违停时,没有主动出示执法证。线索被系统抓取并触发预警后,婺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执法人员不规范执法行为积极整改,以开展自查自纠、组织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法律法规知识储备,提升其服务意识,规范其执法行为。
数字强化全过程监督
浙江省综合执法办执法监督处负责人介绍,自数字应用上线以来,平台深度挖掘数字资源,构建处罚裁量权行使、罚款异常监测、重复检查扰企、涉刑风险预警、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130余个监督模型,进一步完善执法风险监测、问题监督处置、决策分析、效能评价、执法画像等核心场景,推动执法监督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警、事中提示”的转变。
除电脑端系统外,数字应用同步联通手机端“浙政钉·掌上执法”平台。“各类在线感知设备、投诉举报等即时信息接入数字应用平台,平台随即一键派发至‘浙政钉·掌上执法’,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检查、作出行政处罚等执法行为时,通过该应用实现全程留痕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处理结果同步推送至相关部门,涉案线索、证据材料也会自动纳入证据共享库,实现全流程可溯。”揭根文介绍。
这一创新也为浙江在全国首创“亮码检查”工作机制提供了数字土壤:由应用自动生成行政行为码,“一任务一码”,与检查任务一一关联,实现将检查任务全量纳入赋码范围。目前,全省完成检查任务赋码84.61万个。
“您好,这是本次行政检查执法人员的电子执法证件和行政行为码,您可以使用‘浙里办’扫码详细查看执法事项信息,并对本次执法检查作出评价。”2025年8月6日,在义乌市某货物运输公司内,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与交通运输局的执法人员正联合开展双随机检查。
企业和群众扫码或通过短信链接,便能清晰知晓“谁来检查、查什么内容、按什么标准检查、最终结果如何”,并可直接对执法行为评分、提出意见建议。“亮码检查”机制的推出,搭建起政企“双向互动”的便捷通道,切实保障了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除核心基础功能外,浙江还推出了关于数字应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今年,义乌市青口工业区工业企业厂房提质升级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不久前,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江东大队在“义企通”平台收到一份“预约订单”,某饰品企业希望执法部门为他们在新建厂房过程中提供全面“体检”保驾护航。
执法队员根据该企业申请内容,第一时间上门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根据工地目前清表阶段的工作重点,着重向企业讲解建筑垃圾方面的管理规范,现场指导通过线上方式办理建筑垃圾清运手续;对于工地出入口路面有泥土掉落的问题,当场责令负责人整改,提醒清运过程中具体的要求;根据规范化标准,对工地标准化建设、扬尘噪音管控、规划监管等事项的工作要求和法律依据进行讲解和提醒……
义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委员何宁宁介绍,通过开展线上预约式指导服务,从源头预防和避免企业违法行为,不仅能提高执法效率、服务水平和企业抗风险能力,还能让企业更直观地感受到执法的服务“温度”,为企业提质升级保驾护航,实现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这场“一网统管”的革命,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践行,也是浙江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征程上写下的鲜活注脚。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执法实践的深度融合,浙江这片改革热土,必将持续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经验和智慧。
● 责任编辑:曹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