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加强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人才储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西南政法大学不断加强适应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求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为提升我国西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特殊性
决定了法治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所需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应立足于家国情怀,兼备国际化视野和法学专业素养,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处理涉外法律事务,发挥跨专业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等。
专业知识的多元性。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要在联动国内不同区域、辐射域外各国各地区两方面努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制度型开放是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互动实践,与其他领域的涉外法治工作不同,通道建设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涵盖的事务类型众多,因此,西部陆海新通道所涉争端也具有不同于普通民商事纠纷的独有特性。具体而言,涉事主体的国际性身份带来争端解决过程的复杂性、专业性;因国别、地域差异而存在的语言、制度差异导致沟通成本较高;在司法实践方面可能存在管辖争议及执行难等问题。鉴于此,在设计法治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语言能力培养与法律技能培养双管齐下,同时还应兼顾相关的人文社科专业知识,例如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使复合型法治人才具备多元学科素养。
法律技能的多元性。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了契合这一目标,必须营造有利于国际贸易伙伴关系发展的法治环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可以为不同国家的当事人提供更加公平、合理的争议解决方式,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通道的国际化发展。争议和纠纷的及时解决对于通道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法治人才掌握相应技能才能为通道的稳健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培养法治人才的多元法律技能,及时、有效、实质性解决通道所涉争议。
西南政法大学复合型法治人才
培养的实践与建议
为了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精准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西南政法大学在法治人才培养方面不懈努力。
价值观培养。在培养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过程中,首要任务即立足于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培养。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搭建涉外法治人才的思政育人体系,厚植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确保培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铭记我国的大国使命与担当。通过加强职业素养与伦理教育,引导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去同质化培养。在融合人文社科知识的大平台上完成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应主要包含法学、外语、经济贸易、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相关专业,既强调通识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相关领域的法律专业知识,还应注重知识结构的多元性,使人才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跨专业知识背景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等。具体而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涉及国际贸易、物流、投资、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因而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应在夯实法学基础之上,再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国际法、国内法以及外语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多元化、去同质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在本硕博不同阶段均设计了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培养方案。本科教育设有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和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实验班,以及“中-柬2+2”“法学+法语”两个本科联合培养项目。研究生教育设有涉外律师、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项目两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特色方向。通过专门化的项目、课程、教学和训赛,培养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强化涉外争端解决人才的靶向式培养。通过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使人才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基础,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涉外法律知识划分为国际法律制度、国别法、国际争端解决、跨学科等知识模块,将涉外法律实务技能划分为案例分析、检索写作、谈判技巧与国际争端解决等技能模块。
实践导向培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法治人才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对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至关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组织人才参与实际法律事务处理、法律案件分析,鼓励人才积极探索新的法律理念、方法和手段,使其在法律实务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2024年5月,西南政法大学汇集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力量,依托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法治研究院,以师带生团队研究的形式,着力培养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复合型法治人才的科研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具体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学研究和法务实践,研究院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关法治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实习实践。
西南政法大学先后入选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涉外律师)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专项项目。为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及出海企业,建立校企局全过程联合培养机制,学校组建了全国首个国家安全学院,开办全国首个海外利益保护方向实验班,并研发“法学+侦查学+国家安全学”三合一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在科研、创业和社会实践项目向法治护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倾斜,以此方向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等实务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点接收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社会调研,合作开展本科学生实务和学术训练营。
专才特色化培养。复合型法治人才首先应是“法律+外语”的人才,鉴于小语种国家的国际通用外语普及度不高,不能忽视特定地区、地域的语言(小语种)的重要性,掌握该国母语才能更加便于沟通,成为有力的竞争优势。西南政法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东盟国家小语种人才引进,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都十分重视小语种法律人才培养,通过为学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相互学习、实现能力提升。
前述两个本科实验班积极探索“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国内-国外合作培养”机制,提高外教课、双语课程设置比例。其中,区域国别法治人才实验班要求除英语之外还须掌握一门以上东盟国家语言,熟练运用我国法律、东盟国家法律从事国际谈判、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该实验班采用“2年国内学习、1年国外学习、1年国内外实践”的“2+1+1”特色培养方案,累计培养涉及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尼和老挝等6个东盟国家小语种和国别法方向的学生200余名。
此外,西南政法大学以新文科建设为目标加强校际合作。2021年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创办全国首个“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两校学生采用同一套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由双方互派教师授课,部分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职业能力必修课两校互认学分,实现优势互补。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师。本文系202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5SKJD0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责任编辑:陈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