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戾气何以日益浓烈》专题报道之三

国外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近几年,国内校园暴力案件频见报端,据粗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竟多达20多起。这些新闻被曝光之后,人们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都是:“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过去,家长和学校往往以为是孩子们之间的“恶作剧”。实际上,校园暴力包括躯体暴力、言语暴力、情感暴力(恐吓、威胁、辱骂等)和性暴力。
   校园暴力存在于全球各地,相较于国外,中国对校园暴力的关注较晚。那么,面对校园暴力,国外怎么做?


美国:
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近日,一则中国小留学生在美绑架、欺辱同胞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以翟某为首的多名中国高中留学生,绑架了两名同样来自中国的少女,拳打脚踢甚至拿烟头烫一名女生的乳头。令人发指的行为让“大姐大”和同伙面临多项重罪指控。一直认为在国内顶多被教训一顿的行为,令翟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竟有可能会面临“终身监禁”。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至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首先,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降低霸凌行为认定标准。除动手打人、吐口水、故意推搡、拍裸照等行为外,联邦和地方政府一系列立法还把言语辱骂、口头威胁和在公众场合故意嘲笑他人残障、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行为认定为霸凌行为。美国法律近年还规定,在社交媒体和网络辱骂、攻击或披露同学隐私,也构成霸凌行为,通常称为网络霸凌。 
   第二,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联邦政府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而教职员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学校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学校须对欺负他人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开除学籍。
   第三,加强父母管教子女的责任。如果学生欺负同学,学校会马上要求其家长开家长会;如果未成年学生因霸凌行为而被送到青少年法院,父母也要一起进入司法程序;如果法官认定孩子霸凌行为与父母不法行为(如吸毒、酗酒)有关,法官可以把孩子的监护权转移到寄养家庭;如果父母管教不当,法官会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学习如何合法管教子女;如果子女的霸凌行为造成他人受伤,父母必须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加强对霸凌行为的刑事惩罚。对未满18周岁的校园暴力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作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
   第五,严惩霸凌同伙。根据犯罪心理学“同伙壮胆”理论,联邦法律引入“共谋杀人罪”:同伙即便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也要与杀人者共同承担谋杀罪。这一“共犯连带”原则同样适用于霸凌案件,即便只是帮凶,也与直接欺凌他人者同罪。这对遏制暴力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
   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英国:
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一段发生在英国考登比斯校园的女学生暴力视频引起热议。画面中的一名女生被同学拉扯头发并被用膝盖撞头。目前警方已对此事介入调查。视频中,一名高年级女生画着胡须,拉扯被害者的头发,将其逼至墙角并用膝盖撞头,还嘲笑其像风中树叶一样瑟瑟发抖。
   据《卫报》2015年8月19日报道,一份儿童协会的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广泛存在的校园暴力,英国学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据这份调查,大约有50万10至12岁的英国学生在学校遇到过身体暴力。而在接受调查的人中,38%表示上个月还被同学打过。
   这个调查选取了53000个样本,都是年龄在10至12岁之间的学生,分别来自英国、德国、挪威、韩国、波兰、西班牙、爱沙尼亚、土耳其、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南非、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以色列和尼泊尔。幸福感调查将英国学生和另外14个国家的同龄人作比较,结果显示英国排在不幸福榜的第12位,比埃塞俄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还低。儿童协会的负责人马修·瑞德说:“学校应该是安全的港湾,而不是战场。这个国家的学生如此不开心,着实令人担忧。而且,数不清的学生正遭受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暴力,这太让人震惊了。”
   其实,英国在应对校园暴力上也作了很多努力。在国家政策上,制定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从社会层面上,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教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在家庭层面上,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教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早在2007年,英国还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教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澳大利亚:
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

   在澳大利亚,不少中小学校长期存在恃强凌弱、以大欺小的暴力问题。据大洋网报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澳大利亚的公立学校平均每周公布的校园欺凌现象就有60多起。很多受辱学生在被欺压后,往往不敢告诉家人或老师,致使一再遭辱。有人因此不愿再去学校,有人心理受到很大创伤,有人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很多学校对这种现象居然没有一点儿警觉,直到受辱学生家长将他们告上法庭。
   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州/领地政府的公立以及非公立学校共同发起了“禁止欺辱行为”运动,并建立了互动网www.bullyingnoway.com.au。该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办法。
   政府采取的保护学生健康安全的措施包括:通过《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来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内学生间欺辱行为,使得学校变得更加安全,使遭受欺辱的学生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和理解的品质,以消除校园中的骚扰、以大欺小等现象。《全国德育教育框架》为实施德育教育提供了支持保障。


德国:
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

   据有关报道,在德国,每5个学生当中就有一个曾经遭受过同学的殴打。 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德国的学校也面临着校园暴力和好斗学生不好管理的问题。为此,有些德国学校别出心裁地想出了貌似有些矛盾的点子——让学生们学拳击、太极,以此提高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和尊重他人。
   德国要求所有学校要安装警报装置,一旦发生险情,将发出警报信号。在德国波茨坦市,每位教师都可以在险情发生时通过手机启动特定号码,激活警报系统。
   可以说,相比以上国家,把殴打和伤害视为“恶作剧之类的小事”,这就是中国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根源,也是其始终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由于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导致校园欺凌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法律议题,而仅仅停留在道德层次。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社会或是政府,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