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戾气何以日益浓烈》专题报道之一

校园欺凌 被暴力笼罩的青春

编者按

   多少年后,当你回忆起你的校园生活,是天真烂漫的欢声笑语,还是躲在背阴处的恐惧和挣扎?不知从何时开始,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一次次刺痛公众的神经。施暴方呈低龄化发展态势且女性参与者众,引发社会深入思考。校园暴力背后不仅有教育机制的缺失,也有立法、惩戒机制的缺失。保护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责任,面对校园暴力事件,我们该如何去做?


人生险些切换了轨道

   一身利落的校服,头后束起的马尾,荡在身后的双肩背包……放学后的小颜像其他高一学生一样,轻松地走出校园。然而,她的目的地却不是自己的家,下午五点,她准时出现在少年司法社工的办公室。
   社工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此时的小颜情绪稳定,谈话间的冷静和理性,让人无法想象这个十五岁孩子的心里曾经历了多少波澜壮阔的质疑和自我重建。
   2015年4月,一段中学生欺凌视频在网络上曝光。视频中,一群穿着校服的男女围着一个女生,轮流去扇她的耳光。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被打的女孩儿误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中不小心把施暴方的一个女生拍了进去。女孩儿见对方不高兴,赶快把照片删除。但不管她怎样道歉想把“小事化了”,都没有得到对方的原谅。施暴一方在几天内纠集了校内校外很多“朋友”来替她“摆平”这件事儿。
   这个视频中被打的女孩儿,就是小颜。她本来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此事,当晚回家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吃饭、做作业、睡觉。但第二天醒来,网络上的视频铺天盖地地向她砸来。下午放学,学校的门口已经围满了关注此事的媒体记者。紧接着她就被学校叫去谈话,而警方也开始对施暴方进行调查,几天后,事件进入了一系列的司法程序…… 
   虽然她现在能云淡风轻地回忆当时的情节,但是,这段经历还是成了她难以抚平的伤疤。这不仅仅改变了她的学习轨迹,还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和脾气秉性。
   “我的朋友觉得我变化很多,以前如果别人说了可以激怒我的话,我不会很生气,但是现在的我非常容易被激怒,情绪波动比较大。”小颜了解自己,当她再次提起这件事情她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了。“校园欺凌这种事情,通常就是发生在青春期里,我想,他们以后一定会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吧。”一段连成年人都很难释怀的过去,15岁的小颜,冷静得像是在描述别人的事情。


被暴戾之气笼罩的校园

   校园暴力,主要指学龄期(7岁至18岁)青少年与同学之间发生的斗殴、性侵、敲诈财物等暴力行为。今年以来,各地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广东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殴打,并被拍裸照、视频上传网络……
   法制网舆情中心曾专门对2015年1月至5月发生的见诸媒体报道的40件校园暴力,进行调查并出具了报告。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比42.5%,比高中生占比32.5%高出10个百分点。而大学生15%、职校生7.5%及小学生2.5%,占比较低。
   据报告,在校园暴力事件的成因中,“日常摩擦”以55%的比例居首,“钱财纠纷”“情感纠葛”分别以17.5%和15%的占比位列二、三位。此外,另有7.5%的暴力事件是由“偏激心理”引发。报告指出,这种心理带有很强的青春期烙印,甚至出现因看不惯对方相貌、行为而产生欺侮、殴打等行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校园暴力并不是近几年来才出现的,但它的不断升级,却是不可否认的,因而也最应引起警惕。让人惊讶的是,在这些校园暴力中,女学生暴力事件日渐突出。有专家称,这与当下的性别“中性化”有关。如果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女生暴力”“女生侮辱”等字眼儿,可搜出大量相关信息。暴打、强迫喝尿、脱光殴打、用烟头烫、用仙人球刺……手段之残忍,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涉案女生,最大的不过十七八岁,小的不超过12岁。然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她们对暴力的不以为然和对犯罪的麻木。
   事实证明,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只身体的伤痛,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小颜从痛苦中走出来,用了漫长的五个月的时间,如果不是少年司法社工的及时介入,她很可能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小颜坦言,她也曾想过报复,但社工对她的心理进行了及时有效的疏导,让她明白,有时“以牙还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将决定他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和对世界观的选择。对于施暴方而言,还在懵懂期的青少年会认为,拳头比道理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如果接受了“用拳头打天下”的道理,日后的成长必然令人担忧。


残酷的青春谁之过?

   当本应充满朝气的童年和青春被一团灰色笼罩,孩子们眼中突然增多的暴戾与恐惧诱因何在?谁又该为此负责?
   受到伤害后的小颜无数次地质疑,“她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一件小事就会大打出手?”小颜说,当得知自己要被围攻的时候,她侥幸地认为这些比她还要小一届的孩子,肯定不会为这么小的一件事情动手,况且她已经就此事道过歉了,解释清楚就会过去。没想到自己竟毫无防备地被一阵巴掌扇得眩晕。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施暴的孩子放纵着自己的暴力行为,不顾道德的谴责甚至抛开了法律的禁锢?校园暴力背后,学校法制教育和德育的缺失不容忽视。据在校的中学生介绍,法律知识被分散在多种教材中,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大部分学校出于升学率的考虑,并不重视普法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十分有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治理机制”课题组2014年曾开展过一项专门调查。调查中,65%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此次犯罪的原因”时选择“不懂法律”;64.7%的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了法律”。法制教育缺失,加上相关法律、学校和社会缺乏相应的惩戒手段,难以对校园欺凌行为形成警示和震慑作用。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却不会受到惩罚,这也容易使他们形成“漠视法律”的心态。
   除此之外,成人世界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未成年人的观念,近些年来,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在网络传播如此发达的社会,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连一些热门动漫里也开始出现“暴力美学”。这些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青春期的孩子正是表现欲和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多孩子就会不自觉模仿从网络上接受的信息。
   或许整个成人社会都应当好好反思:到底我们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成人世界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他们就是从模仿成人开始走向社会的。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说过:“在学生面前说一句话,教育就开始了。” 
   龙应台女士曾讲过在欧洲街头看到的一个细节:过十字路口,偶尔有人会抢红灯;但如果一群人里有小孩,人们再焦急也会等到绿灯亮起才过马路。她认为,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秉持共同的社会默契:你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就是给他们一个最好的未来。
   成人社会到底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在校园里发生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社会、学校、有关法律和教育部门难辞其咎,有关责任人员有必要站出来。但令人遗憾的是,接连不断的事件就像一场道德层面的“悲剧”,看似“人人有责”实际却难以追责,如果不尽快解决,最后只能由整个社会去承担这些恶果了。
   今年9月本应上高二的小颜,换了一所新的学校重读高一,虽然离家很远,但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如果不去刻意了解,应该没有人会知道我的过去。”笃定的话语中,也有着小颜的无奈,她多么希望,过去的只是一场恶梦。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小颜很小心,看到“不好惹的”会离他们远一点。而她的父母,也把关注点从以前单纯的课业方面,转移到了现在的校园生活的话题。一家人在这个问题上,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本文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祁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