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基层站点建设 助力鹤壁高效能社会治理

  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银杏雅苑小区法学会服务站点,一场持续多日的商品房“层高缩水”纠纷终于尘埃落定。业主代表紧握法学专家的手说:“没想到你们当天就到现场,3天就解决了我们30多户业主的心病!真是太感谢了!”
  这是鹤壁市推进“法学专家+站点”建设的生动一幕。近年来,鹤壁市法学会认真落实中国法学会及河南省法学会工作安排部署,以党建为引领,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功能优化、渠道畅通、特色创新,让法治力量扎根基层一线,用专业服务破解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基层法律服务之路。
  
  调解、咨询、普法“一站式落地”
  
  今年以来,鹤壁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洪利民多次调研法学会服务站点入驻鹤壁市综治中心工作,要求在融入融合上做优做强。市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将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体推进。鹤壁市8个县级法学会、49个乡镇(街道)法学会工作站全部入驻综治中心,推动法律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优化调解、咨询、普法等功能。
  山城区综治中心积极推进法学会工作站与综治中心场地融合、业务融入。他们探索的“三色”联动、“三级”联作、“三调”联治机制成了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和重大民生领域矛盾集中点的“加速器”。法学会工作站针对纠纷不同类别划分红色、黄色、蓝色三个等级,根据争议复杂程度启动三级响应,坚持民调优先、专调疏解、联调攻坚,联合法学专家等力量化解群体性、复杂性纠纷,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如今,山城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静熙调解工作室”成了群众口中的“说理好去处”。
  法律咨询的专业性,源于制度的保驾护航。鹤壁市制定了《法学专家参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暂行办法》等“法学专家上前线”5项制度,明确法学专家参与“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项目评估、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案件化解”的流程规范。今年以来,宝山经济开发区在引进重点项目时,组织法学专家提前介入审查合同,发现土地租赁条款存在法律漏洞,及时提出修改建议,避免了后续可能产生的千万元级纠纷。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法学专家在基层站点累计办理“四个重大”事项170件,审查合同300余份,化解重大矛盾200余起。
  依托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鹤壁市法学会还着力打造“基层行”“双百”“五个一”法治宣传品牌,多措并举让法治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推进普法宣传更接地气。
  “村里老人多,就用方言讲民法典;企业员工忙,就把课堂开在车间。”淇滨区法学会工作人员说。
  今年樱花季,淇滨区法律服务站点在景区设“法治集市”,通过有奖问答、情景剧等形式,一天就吸引2000余名群众参与,让法律知识随春风潜入人心。
  不止于此,淇县还创新法治宣传形式,举办“法安淇县·德润朝歌”法治文艺巡演,《任长霞》《包青天》等带有法治元素的经典戏曲赢得群众阵阵喝彩,现场还开展“普法微讲座”、法律咨询,将法治大餐送到群众身边。
  “‘基层行’活动要开展的有生气,群众喜闻乐见,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淇县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王雪峰说。
  
  从“坐堂等案”到“上门解困”
  
  “以前信访遇到难题,总怕没人懂法;现在法学专家跟着领导一起接访,心里踏实多了。”在鹤壁市淇滨区信访局接待大厅,市民王女士的话颇具代表性。
  鹤壁市法学会积极践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经验”,建立法学专家陪同党政领导接访机制,采取直接派单形式,对信访等部门提请的重大信访案事件,组织法学专家以第三方身份参与接待信访群众、释法说理,为信访法治化开辟新路径。
  2024年5月,淇滨区法学会的法学专家成功化解了某高校拖欠劳务费用纠纷,帮助群众追索劳务费用约400万元。法学专家陪同党政领导接访制度实施以来,全市法学专家参与领导接访82次,研判重大信访案件45次,引导群众依法维权的成功率提升30%。
  法律服务不仅要“进得了门”,更要“伸得够远”。近年来,鹤壁市法学会建立法学专家对口支援乡村工作机制,依托法学会工作站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口支援,近距离提供法律服务。在浚县白寺村,法学专家通过“四诊”工作法扎根田间地头:每周三“坐诊”村委会,每月上门“问诊”特殊家庭,急事难事“急诊”响应,复杂纠纷“会诊”攻坚。淇县西岗镇纪某的宅基地纠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多次发生矛盾,一度闹到拘留所;县法学会积极组织法学专家多次走访当事人,经过3个月的多轮调解,双方握手言和,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针对行业治理痛点,鹤壁市法学会还在行政执法、劳动仲裁等领域设立74个行业性法学会工作站。按照“站点吹哨、专家应答、现场办公”的模式,办实、办好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
  今年7月的一天,鹤壁市法学会办公室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原来是市司法局法学会工作站打来的,副站长李琳焦急地说,市直多部门联合起草了《鹤壁市快递管理办法》,但是对于该办法内容上涉及的有些法律问题定性不能准确把握,求助市法学会提供帮助。市法学会迅速组织召开评估论证会,召集行政法法学专家谷朝宪、王宏飞、李红军等参与案件研讨,专家们就相关问题合法性、可行性等提出咨询意见,使该办法顺利颁布实施。
  
  让法治服务“精准对接需求”
  
  鹤壁市法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社会力量纳入基层站点,参与法治宣传、咨询、调解等工作,形成“站点搭台、会员唱戏”工作机制。
  “家事纠纷说不出口?找‘好大姐’调解室!”在浚县伾山街道法学会工作站,由退休女教师、妇联干部组成的义务调解队,今年成功化解婚姻家庭纠纷60余起。这是鹤壁市培育特色服务品牌的缩影——通过整合法学专家、“五老”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力量,该市打造了“老邵工作室”“小莉帮帮团”等一批群众信得过的服务名片。
  鹤壁市法学会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首创,打造多元法律援助站,把基层服务站点建成为群众提供多元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要工作平台。在淇县交警大队工作站,“法学专家+保险+调解”模式让交通事故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张某今年3月驾车与电动车相撞,双方就赔偿金额争执不下。工作站当即启动“一站式”服务:专家解读责任认定标准,保险员核算赔偿金额,调解员现场沟通,两小时就达成协议。“以前这类事至少跑五趟,现在一次搞定!”张某感慨道。
  该机制实施以来,案件调处成功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
  企业的“法治需求”同样被精准捕捉。在淇县高新区,“周四有约”法治体检成了企业惯例:每周四,法学专家上门审查合同、完善制度,今年累计帮助11家企业堵住法律漏洞,避免经济损失超300万元。鹤壁市法学会探索在法治力量薄弱的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等建立法学会特色服务站点27个,站点主动与企业帮扶结对,联系政法部门,帮助开展涉企纠纷调解、风险防控指导、企业权益保障等工作。
  某电商企业曾因商标侵权陷入纠纷,站点专家连夜梳理证据链,指导企业维权,最终获赔50万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法律服务,让我们敢闯敢干了!”该企业负责人说。
  “下一步,鹤壁市法学会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福建会议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将法治力量转化为治理效能。”鹤壁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任振彬说。
  如今,在鹤壁这片沃土上,基层服务站点已经覆盖乡村社区、工业园区等,法学会正在用专业与担当书写着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新篇章。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