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海岛上的“枫桥式法庭”

-- ——厦门市思明区法院鼓浪屿法庭打造基层纠纷化解新样本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台湾是我家乡……”这首《鼓浪屿之波》唱出了祖国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思念和渴望统一的情感,也把有着“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美名的这座小岛传颂到了世界,成为南来北往游客的必游之地。
  地处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的鼓浪屿,是“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2017年,因独具一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鼓浪屿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为保护鼓浪屿上那些百年历史的红砖瓦厝与中西合璧的建筑群落,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紧扣司法服务保障世界文化遗产职能,主动融入海岛基层治理体系。鼓浪屿法庭积极参与“和谐街区、美丽景区、文化社区”共建共治,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维化、专业化、精准化”纠纷化解新模式,助推历史文化遗产靶向治理,努力打造福建省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地、先行地、优选地,为这片土地的文化根脉筑起了司法防护屏障。
  
  密织世界文化遗产法治保护网
  
  随着鼓浪屿申遗成功,思明区法院以制度规范为落脚点,及时出台《关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司法服务保障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于2019年7月8日实施。九条硬举措如同九道“防护线”,从审判执行到综合治理、从调研宣传到居民权益,编织出全方位的法治保护网。
  随着《措施》的持续落实,鼓浪屿法庭妥善审结多起涉文物、历史风貌建筑案件,杨家园“忠权楼”侨胞捐赠案就是其中之一。
  忠权楼是杨家园4栋欧式别墅之一,面积1250平方米,根据《厦门市房地产调查表》记载,为杨家的5个儿子按份共有。杨家后人多久居境外,为更好修缮维护忠权楼,其中4位产权人的继承人阿成(化名)等人自愿将五分之四房产份额公证赠与鼓浪屿管委会,后者已接受赠与。
  “很多人问他们,为什么杨家后人要把杨家园别墅捐给国家。他们说,那是他们部分继承人一致的决定,希望在鼓浪屿建造一座华侨博物馆,向世人展示鼓浪屿历史人物的爱国爱乡情怀,同时作为海外华侨回到鼓浪屿寻根的精神家园。”阿成等人的代理人深有感触地说。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赠与转移产权的前提是房产需办理首次登记,但忠权楼因历史原因至今未核发产权证书。该楼近年来由第5位产权人阿深(化名)的部分子女管理,他们拒绝配合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为推进忠权楼捐赠及后续修缮保护,2019年8月,鼓浪屿管委会起诉阿深的所有继承人,要求配合办理房产首次登记手续,并将愿意赠与的阿成等人列为第三人。但棘手的是,鼓浪屿管委会和阿成等人都无法向法院提供阿深全部继承人的身份信息和联系方式。
  此后,案件经历“送达难”波折,其间,承办法官深入鼓浪屿派出所等单位调查取证,先后召开7次庭前会议,梳理出杨家继承人身份关系,固定案件基本事实,并以公告送达的方式通知了阿深子女。
  合议庭审理后认为,鼓浪屿管委会起诉要求阿深全体继承人配合办理房产首次登记手续,是希望他们对该房产的期待利益得到法律保障,遂依法支持其诉讼请求。之后,部分被告提起上诉,经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依法维持原判。
  “通过清晰的权属认定,从法律上明确杨家园别墅这栋侨胞捐赠的房产可以进行首次登记,目前在相关部门的修缮和维护下,这栋历史风貌建筑已重新绽放历史光彩。”思明区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罗跃强说道。

  杨家园“忠权楼”侨胞捐赠案是法庭助力鼓浪屿“侨房”保护的生动写照。针对鼓浪屿侨房多、文化艺术价值高等特点,鼓浪屿法庭以“九条硬举措”为办案基本遵循,以“必须庭前调解、必须庭前调查、必须庭前固定基本事实”为工作原则,充分维护华侨权益。自2019年以来,已妥善处置风貌建筑相关物权、继承纠纷30余起,以法治守护华侨的精神家园,产生了深远影响。


  搭建多方联动多元共治平台
  
  鼓浪屿龙头鱼丸、日光岩馅饼……因鼓浪屿而得名的厦门特色小吃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也成为他们消费的必选。然而,多年来,这些响当当的“厦门老字号”却频繁遭遇同业竞争者的“蹭热度”,不仅消费者经常被误导,老字号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在鼓浪屿,小龙鱼丸店(化名)有着70多年的诚信经营历史,是知名的“厦门老字号”,其招牌小吃龙头鱼丸多次被央视采访报道,每天都有食客排起长队等候品尝美味,是厦门知名网红店。
  因为小龙鱼丸店火爆“出圈”,在同一条街相距不远的地方新开的小林餐饮店(化名)也开始卖鱼丸,并在醒目位置摆放带有突出“龙头鱼丸汤”的菜谱和“传承百年老工艺”的宣传语。
  两家店铺经营相同的小吃,位置离得又近,一个摆着“老字号”,一个写着“老工艺”,导致慕名而来的消费者时常走错店,在点评软件上也经常有消费者误把小林餐饮店的图片错评到小龙鱼丸店,给小龙鱼丸店带来不小困扰。
  两家店铺沟通未果,小龙鱼丸店遂将小林餐饮店诉至思明区法院。思明区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林餐饮店搭便车、蹭知名度的意图明显,构成不正当竞争,遂判决小林餐饮店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小龙鱼丸店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
  为强化鼓浪屿品牌保护领域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思明区法院以此纠纷的审结为契机,与市场监管局、检察院签署备忘录,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治理假冒、不规范使用老字号的商家11家。鼓浪屿法庭的法官还多次为辖区老字号企业提供上门法律服务,召开多场座谈、讲座、研讨会,开展以案释法,引导“老字号”做好品牌管理,指导商标品牌协会、老字号协会等做好纠纷预防工作。
  多方联动、多元共治远不止于此,思明区法院立足鼓浪屿法庭的在岛优势,联合七家职能部门,推动建立“鼓浪屿司法保护协同中心”,与管委会、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协同共组联席会议,定期研判风险,制定源头解纷最优方案,实现庭所信息互联互通、矛盾联防联控,一体化推进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实现矛盾纠纷不上交、不出岛。同时,健全与市场监管部门设立的知识产权纠纷诉调对接机制,以行政公信力为桩,司法确认为梁,架起“法律指导-诉前调解-效力固化”的快速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鼓浪屿法庭还针对知识产权“刑附民”难题,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优势,整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业调解资源嵌入刑事公诉前端,将民事纠纷化解延伸到刑事案件起诉前,刑事退赔与民事和解同步推进,实现“一案双解”,助推权利人快速获得赔偿。该机制运行以来,鼓浪屿司法保护协同中心累计开展涉刑知产民事纠纷调解17起,并同步对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帮助11家企业获得408.5万元赔偿金,20名涉刑当事人主动履行义务,实现权利保障与社会修复双赢。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思明区法院与思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鼓浪屿涉旅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倡议书》。倡议书以法律为框架、以创新为驱动、以协同共治为路径,聚焦鼓浪屿文旅特色资产,鼓励创新和品牌建设,助力遗产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探索“三化”指导调解新模式
  
  “鼓浪屿法庭不仅要做好案件审判工作,还要广泛延伸法律服务,以专业的法律指导、司法建议提升纠纷化解的效率。”鼓浪屿法庭庭长李缘缘介绍,“通过参与基层‘和谐街区、美丽景区、文化社区’共建共治,探索出了‘多维化、专业化、精准化’指导调解新模式。”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近年来,思明区法院积极履职,搭建多元共治平台、实现调解指导多维化,还结合鼓浪屿法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特点,针对知识产权纠纷“专精特新”特征,挖掘思明区法学会资源,充分吸纳法学专家、法学会会员以及仲裁、公证等领域的行家里手组成智库团队,在调解工作中运用其专业知识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2024年以来,鼓浪屿法庭依靠专业人员力量成功调解涉知识产权案件114件。
  值得关注的是,鼓浪屿法庭针对调解指导探索建立了“导师制”,选派业务骨干对接协同单位,形成“定期培训+及时指导”工作机制,结合不同协同单位的具体业务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调解培训,提升调解能力。而且,导师与调解员都是“一对一”联系,保持常态化沟通,时时解答业务中遇见的难点、难题,及时回复调解员的业务咨询。
  鼓浪屿法庭为实现调解指导精准化,还以座谈指导、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引导知识产权纠纷较为集中的企业完善内部风险管控制度。同时,尝试建立纠纷分层过滤机制,诉前发挥律师函、调解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拓宽纠纷化解渠道。
  在办理某知名企业维权系列案中,企业负责人面对一起已经成功调解的案件却仍然愁眉不展。经过了解,原来是侵权人遍布全国,维权成本高,不维权又危及企业品牌形象。“一个扎实的判例可能胜过千万场心累的口水仗,如果能够通过示范案例让当事人及潜在的侵权人预判后果、打消侥幸,应该会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李缘缘分析并介绍,“我们选取这家企业的两个典型案件办成示范案例,同时向社会发出风险提示和诚信倡导,并通过‘1+N典型促批量纠纷化解机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帮助该企业就500余件纠纷达成和解。”案件审结后,思明区法院向企业发出司法建议,指导其在诉前发挥律师函、调解机构的作用,减轻对诉讼的依赖,让更多纠纷通过企业自身资源得到有效解决。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创新未来,也关乎一座岛屿的文化传承。思明区法院将秉承‘司法护航创新、法治守护文明’的理念,以创建海岛上的‘枫桥式法庭’为契机,以专业审判为核心,为知识产权筑牢守护屏障,在美丽鼓浪屿上奏响司法保护历史文脉的最强音。”思明区法院院长黄冬阳说道。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