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系列报道之六

“三跨式”推进区域国别法人才培养

  区域国别法人才培养是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创新、自主发展、政产学研协同,推动区域国别涉外法治队伍优化、创新驱动和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好传统法学教育与区域认知、技术能力、人文素养结合发展的问题,发挥区位优势,突出区域国别法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特点,(以下简称“三跨式”),融合培养区域国别法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历程
  
  区域国别学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学、地理等进行系统性、多角度、跨学科和交叉领域的综合研究学科。涉外法治是其中重要的理论与研究方向。
  2012年起,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促进教育对外开放要求,在高校和研究机构成立42个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013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国别与区域研究列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五个方向之一。2014年,部分高校在国别与区域研究下自主设置了学科目录外的二级学科。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度国别和区域研究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和外交大局,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2年下半年,针对区域国别研究,教育部已设立研究培育基地42个、备案中心411个,研究区域覆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2022年9月,区域国别学被正式纳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成为第14类交叉学科一级学科,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这也是落实《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区域国别学经过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研究方向、目录外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的飞跃发展。
  
  “三跨式”是服务制度型开放的
  必然选择
  
  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主动应对国际经贸规则考验,中国制度型开放要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投资等的多边协同开放。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单纯执行者向参与制订者转变,以制度建设转向体系建构,以法治之力推动国内制度与国际规则适配,需要通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胜任区域安全治理和经贸合作,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利益的涉外法治人才。
  跨学科,即“区域国别学+法学+数字科学”的三角支撑。这有利于将区域国别学中的地缘政治、文化、制度比较、国际法、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内法域外适用有机结合,通过区块链存证、人工智能合规工具,校对不同区域的规则。跨专业,即“法律实务+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的能力重构。法官和律师通过技术提升逐步具备法律工程师的素养,能够掌握法律规则和技术伦理,需要构建区域国别差异化法治能力,考量不同区域的法律风险信息、数字经济规模等。以此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更有助于实现涉外法治人文素养的提升。跨行业,即“政府+企业+高校+国际组织”的生态协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跨行业协同提升实践能力。
  例如,面对欧盟防止本土市场外迁、维护成员国竞争优势和话语权出台的碳边境调解机制和碳边境税等规定,需要解决算法解释权方面的问题,避免排放许可证价格的不合理认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数据管理框架》等签署增加了跨境数据流通治理的难度。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在能源投资领域交易规模不断增大,加密货币产生了跨境投资、网络技术、个人信息泄露等众多区域国别法律问题。以上问题解决都需要区域国别法人才在加强涉外法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广泛关注各地文化、协商意识、交易习惯、宗教伦理等。
  
  “三跨式”是区域国别法研究的
  有效路径
  
  区域国别法研究依据及内容。区域国别法是以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为研究对象,按照系统性和整体性把握该国或区域的法律特点和法律演变的规律。应结合法学院校的区位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区域国别法研究特色。一是交叉融合。区域国别法要借助国际公法涉及的解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问题,围绕国际公法领域的领土主权和国家管辖权、国际经贸规则研究及参与制定、国际民商事涉外法律问题,掌握区域国别学关于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等知识,研究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传统、法律文化及习惯。熟悉区域国别法,共建互利共赢的话语体系,为“一带一路”和东北亚开放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多向互利。区域国别法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有助于涉外经贸和文化交往的实现,有利于推动参与和制定国际经贸规则。同时,以兼具各方利益的国际经济法保障区域国别学所研究领域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以更多区域国别的实践经验,充实区域国别法的学科研究和发展。
  
  教育向北发展中的
  “三跨式”思路
  
  跨学科协同,推动涉外法治发展。跨学科协同,指涉外“司法审判+学科专业+中俄联合办学”三方协同机制。司法机关提供真实跨境案例,为高校学科发展建设提供实践沃土;高校师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市场防护力;涉外法治教学案例经中俄合作高校系统梳理沟通后,反哺人才培养体系,辅助以学术导师、实务导师、技术导师,构建起“案源供给-实践服务-教学转化”的全链条闭环。
  跨专业融合,服务社会发展。跨专业融合,指“外语+法学+经管商贸”三类专业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涉外法律服务。组建涉外法治专业团队,吸纳高校、涉外政府部门和律所、跨境仲裁机构等专业人才,开展涉东北亚和涉俄的特色业务,培养语言精通、法律娴熟、商贸管理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跨行业联动,整合共享资源。跨行业联动,指“共建课程+共研项目+共建基地”。建立涉外法庭,设置涉外服务经贸发展的法律应用型课程,承担各级区域国别学科专业横向课题,跨行业开展基地建设、联合组建科技小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人员和师资共享。通过跨行业联动,利用数字技术比对东北亚和涉俄商贸合同中的差异条款,提升区域国别法人才在技术层面的素养。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践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唯一设有法学院的高校,位于黑龙江自贸区三大片区及对俄口岸城市,作为东三省首个同时拥有区域国别学硕士研究生一级学科、法学专业、知识产权专业、国际经贸规则和中俄法学专业“2+2”本科教育联合培养的涉外法治多层次办学的高校,实现了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实践赋能布局,助力解决东北亚和中俄贸易中的法律问题,以边疆法治教育服务向北开放新高地。曾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一流课程、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产教融合等荣誉称号30余项。
  以跨学科协同实现闭环发展。通过涉外“司法审判+学科专业+中俄联合办学”协同机制,辅以学术导师、实务导师、技术导师,以小切口实现全国高校首个裁判具有真实法律效力的全网直播校园审判庭,常态化以真实案件入课堂;实现600人现场庭审观摩公安部和最高检督办案件;实现高校开庭审理17人假冒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非法制造商标罪3项罪名的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作为黑龙江省首个同时拥有虚拟和实体法庭的高校,维护涉外企业权益,受到涉外企业赞扬。
  以跨专业融合实现区域特色。将“外语(俄、英、韩、日等)+法学+经管商贸”三类专业融合培养,既实现了学科专业优化,又打造出区域涉外法律服务队伍。作为黑龙江省涉外法治专业集群牵头单位,联合打造涉外知识产权微专业,依托第二批省一流课程“虚拟仿真科技化法庭实务实训实验室”,开设自贸区政策法规及案例课程、自贸区政策法规和案例的人工智能汉英互译课程,服务黑龙江现代产业体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跨行业联动实现综合衔接。通过“共建课程+共研项目+共建基地”,结合区域国别学、国际经贸专业、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开设了涉外法治服务经贸发展应用型课程。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国别需求,开设国家安全与智库研究、“一带一路”中国国际法治问题研究、边疆法治研究、区域涉外人工智能法治研究等理论课,结合东北亚等区域国别需求设置了虚仿科技化法庭实验室、国别风险评级模拟、跨境文化传播方案设计等不同功能的应用型课程。承接自贸区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主持省级及以上横向课题等项目10多项,建成黑龙江省高校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设立黑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培训基地,在境外劳务占比65%的乡村建有涉农法律服务科技小院,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网络数字法务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六个行业部门建立涉外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实习基地28个。
  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持续创新,努力培养怀揣家国情怀,有较扎实的区域国别学理论基础,掌握区域国别法研究方法,具备跨区域国别的学术研究与应用转化能力,能够胜任复杂涉外活动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
  〔作者系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本文系2024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AILE(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赋能涉外法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号:SJGZB20242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