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西南政法大学着力“四个坚持”推进法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政法院校办学特色与优势,坚持培养体系创新、课程模式创新、科研能力创新、协同培养创新,切实推进五育并举和“四新”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培养体系创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打造以校级拔尖班和特色班为代表的塔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分层分类、精准化培养,建成涉外法治、科技法学、法律金融、纪检监察等7个校级拔尖班,以及公共法律服务、区域国别法治等特色班,学校为拔尖创新人才发展提供充足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和各类资源保障,人才培养相关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法治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二是打造国内最大的“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集群。2019年开始,学校陆续推出“法学+英语”“法学+金融学”“法学+审计学”等8个双学士学位项目。2021年,西南政法大学积极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展开跨校合作,依托各校学科专业优势,推出国内首个“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2025年,学校联合重庆邮电大学开设“法学+网络空间安全”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推动一流学科专业间的有机互补、强强联合,大力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着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课程模式创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推动课程质量提升。学校全面实施“西政金课行动”,坚持大团队、大专家、大资源、大视野、大思维,着力打造“五类”金课,构建起类型多样、门类健全的高质量“金课”体系。围绕科技法、人工智能法新增交叉融合课程,开设“人工智能法学”“数据法学”等前沿交叉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强化交叉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必修课,以及“python语言基础”“深度学习及其应用”等前沿技术类课程。二是创新课程形式,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主动拥抱新技术、新工具,探索建设“AI+”系列课程;打造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专题授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坛”,创新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课堂教学形式。联合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常态化开展庭审进校园活动,开设“庭审技能实训”“模拟联合国实训”等近百门项目制课程,该类课程以强调过程、注重研究为导向,由任课教师以研究项目的形式为学生开设,将学生从常规意义的教室课堂带到实验室、庭审现场,强调学生动手能力。打造“律师核心法律实务”等校外实践课程,由学校提供经费,教师带领学生到公检法机关、企事业单位现场研学、实地调研,任课教师现场讲解,将教学开展在祖国的大地上,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和社会。
坚持科研能力创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坚持学研结合。学校开展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能力提升项目,聚焦基础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涉外法治研究、科技法学研究等领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系统化、科学化的学术训练。开展“博学”读书会项目,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心得分享,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提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举办“新苗学术沙龙”活动,由学生作为学术讲座主讲人,专家点评讨论,鼓励学生更早培养对学术的热爱、掌握学术的规范和方法,进行独立的科研活动。二是强化学术训练。打造“西政新青年·学术活动月”活动,评选“西政学子学术之星”,强化榜样示范作用。系统推进博雅菁英计划,该项目开展200余场专题讲座、职场模拟、社会实践等活动,校内外300余位专业教师和实务专家参与指导,1000余名学生参与学习,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拓展了全新培养路径。实施“笃行”社会实践项目,通过田野调查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独立思辨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具备学术素养、胸怀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的卓越人才。三是拓展学术交流。举办全国科技法学本硕博研讨会,聚焦迈向新科技法学,为本硕博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创办“中国-东盟法治论坛”,邀请中国和东盟国家专家参会,常设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年法学学者边会,每年均有本校在读学生参会发言。学校充分运用东盟英才博士学位项目在读博士生高端法律资源,组织有关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本校学生与东盟国家学生的学术与人文交流,锻炼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坚持协同培养创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是狠抓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学校获批教育部、中央依法治国办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获批教育部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育高校,涉外法治、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建设经验被司法部等单位官微和主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与全国11家海事法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等实务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点接收涉外法治人才进行实习实训、社会调研,有针对性地推荐学生赴涉外属性较强的实务单位实习,精准提升实践能力。二是抢抓产教融合特色优势专业群建设。学校着力建优建强涉外法治、智慧司法等市级产教融合专业群,通过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对接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AI法律服务等产业,推动学校专业建设集聚发展,提升学校服务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建构集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智库咨询与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现代产业学院以及市级产教融合虚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国家战略入教学、产业项目进课堂、一线人员上讲台、专业师资下行业、共创作品齐发声”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三是紧抓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搭建国内领先的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依托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与最高人民法院、柬埔寨司法部、泰国司法研究院、马来亚大学、海外律所等34个单位联合培养区域国别法治人才,该项目多名学生斩获杰赛普、Vismoot、贸仲杯、WTO模拟法庭竞赛等竞赛一等奖。与东盟法律组织共建“中泰法律咨询中心”“中马法律咨询中心”“中国老挝法律研究咨询中心”等多个中外法律研究咨询合作机构,多措并举扩大法律服务和法治人才培养的范围。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