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长两员”入楼栋  精细治理暖民心

  东临深圳湾,西接珠江口,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是一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国际化街区,外籍人口密度位居深圳市前列。面对日益增多的物业纠纷和独特的国际化社区治理需求,近年来,蛇口街道创新推出“两长两员”(双楼栋长、小区党员、网格员)扎根楼栋治理模式,破解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如今,一幅国际化、现代化的基层治理新画卷正在蛇口街道徐徐展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党建引领
  构建全域协同治理体系
  
  楼栋焕然一新,路灯更亮了,邻里矛盾逐年减少……位于蛇口街道海滨社区的老旧小区蓝漪花园正悄然蝶变。蝶变的背后,这正是蛇口街道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全域协同治理体系的生动实践,小区党支部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让治理难题有了精准抓手。
  蛇口街道积极响应南山区委、区政府网格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南山区网格管理中心的统筹指导下,以党建为引领,统筹街道和社区资源,科学划分155个网格,构建全域覆盖的精细化管理网络。在这张网的经纬之上,街道推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党员责任片区”四级组织链条与网格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进楼入户。
  同时,街道以已建立党支部的小区为“前哨阵地”,培育楼栋长队伍,目前已推选楼栋长1186名,党员楼栋长占比逐年提升。在此基础上,海岸社区试点推行“两长两员”制度:一个小区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一栋楼宇配备两名楼栋长及若干小区党员、志愿者。物业管家楼栋长负责信息登记等基础工作,居民楼栋长与党员、志愿者则侧重政策宣传等基层自治工作,实现小区治理力量全方位、立体化覆盖,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机制创新
  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机制是管全局、利长远的基石。为最大限度激活基层协同治理效能,蛇口街道持续深化机制创新,构建资源高效汇聚、运转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
  一方面,蛇口街道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完善考评激励机制,推动治理力量从“被动参与”向“主动作为”转变。另一方面,建立“每日一联系、每周一走访、每月一调度”常态机制,线上线下动态收集并响应居民诉求。
  为更好化解邻里纠纷,蛇口街道多措并举:依托群众诉求服务工作室,海岸社区创新“银发调解队”机制,专攻邻里纠纷;创建“四位一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商解决难题,并培育各类自治组织深化邻里互助。此外,街道成立深圳首家街道级“网格员+楼栋长”工作室,通过实体化平台打破治理力量协作壁垒,构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任务共担”的联动机制。

  “两长两员”扎根楼栋工作开展以来,蛇口街道累计发现各类事件隐患两万余起,相关问题均得到及时化解,“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妥善解决”已成为美好现实。


  多元聚力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蛇口
  
  4月22日晚,一场“走进网格+楼栋”主题实践活动在蛇口街道举行,来自巴西、白俄罗斯等国家的20余名外籍居民齐聚一堂,与网格员、楼栋长零距离交流,明晰“遇事该找谁、办事怎么办”。
  此次活动也是蛇口街道积极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作为深圳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街区之一,蛇口街道积极推动网格员、楼栋长等基层工作力量与外籍居民常态化联系,掌握外籍群体差异化需求,帮助外籍居民融入社区生活,同时激发外籍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如今,蛇口街道“网格员+楼栋长服务日”活动常态化开展,服务居民超1万人次,国际志愿者队伍已超百人。蛇口街道境外人员管理服务中心获评广东省首批“INFO Guangdong 国际社区信息服务点”。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由“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主动参与小区基层治理的意识越加强烈,成为蛇口开放包容特质的鲜活注脚。
  下一步,蛇口街道将扎实开展党建联抓、治理联推、力量联动,持续深化“两长两员”扎根楼栋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精细化治理效能,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基层治理新路径贡献更多“蛇口力量”。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