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打造涉外法治新高地”系列报道之三

数字赋能 跨境协作 护航发展 前海检察院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答卷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深圳前海的鲜明特质和金字招牌。
  2022年1月,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启用,成为新起点上提升前海法治建设和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载体。3年来,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积极布局,加强涉外法治建设,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拓展法律机构的国际合作网络,打造国际一流的法律服务高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前海检察院”)作为首批进驻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的司法机构,自觉融入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在涉外涉港澳刑事司法、民商事检察监督、区际司法协作和交流、海洋司法保护、现代服务业保障等领域形成一大批创新实践,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前海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为全国自贸区法治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打破跨境协作壁垒
  以“小切口”推动规则衔接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面对内地与香港、澳门在经济制度、司法体系上存在的差异,如何发挥内地检察职能作用,推动三地司法交流协作,前海检察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22年6月,根据上级检察机关的指定管辖,前海检察院开始集中办理全市涉海洋案件,并逐渐形成“陆海统筹、全域管辖、全线监督、四检融合、综合保护”的工作思路。2023年1月,前海检察院根据深圳海岸线绵长、海岛众多、海洋环境复杂的特点,探索建立了海岛巡回检察机制,旨在通过“专业化法律监督+探索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工作模式,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保驾护航。
  2023年4月,前海检察院在开展第二轮海岛巡回检察时发现,随着深圳湾海域香港一侧蚝排数量不断扩张,废弃蚝排及其散落物明显增多,漂流至航道、港池后,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也极易造成航道内的船舶发生碰撞事故,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碍航物源头在香港一侧,该问题的处理,既需要整合境内跨部门力量,也涉及深港跨境协作。”前海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负责人林庆春告诉记者,由于法律体系不同,香港并没有类似的公益诉讼制度,仅有个人通过司法核准后以被害人身份提起民事诉讼。受限于此,前海检察院成立专门调研组,立足深圳湾海洋环境治理,提出深港海洋公益诉讼对接工作进路。
  2023年5月10日,借助共同参加有关湿地保护会议的契机,前海检察院与香港渔农护理署等相关部门人员进行交流,专门就深圳湾蚝排管理及环境治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初步了解掌握香港蚝排处置的基本情况及责任分工。6月19日,前海检察院组织召开深圳湾海域生态环境及安全生产治理推进会,邀请5家市一级涉海洋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座谈磋商。与会各方就深圳湾海域蚝排问题演变历程、蚝排治理措施、治理重点难点、与香港交流协作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并达成加强监测和清理力度、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和刑事执法、推进深港蚝排治理合作专班落地等共识。8月初,经进一步调查核实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海洋行政执法机关打捞清除影响安全航行的沉没物、漂浮物,以及公共海域的海漂垃圾的相关规定,前海检察院对责任部门进行立案调查,并向相关单位调取在蚝排清理方面与香港沟通协调情况,以及落实磋商座谈会共识的情况。
  2023年8月下旬,海洋行政执法机关陆续复函反馈有关情况,清障保航取得阶段性进展。不仅如此,各部门还努力推进源头治理,与香港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深入交流协作。据悉,香港成立了由6个部门组成的“政府跨部门工作小组”,已完成深圳湾蚝排的冻结调查,并陆续对未经合法登记的蚝排进行清理。未来,将制定蚝排管控方案,加强深圳湾的蚝类养殖活动管理。
  “为确认整改效果,我院还组织了多次‘回头看’。”林庆春表示,依托深港行政机关现行的交流机制,有效促进了该起跨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实现了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也为内地与香港公益诉讼的区际司法协作提供了实践样本。“2024年8月,该案获评深圳市涉外法治建设首批16项创新成果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前海检察院还对近年来办理的涉海洋妨害国(边)境管理犯罪进行类案分析研判,以刑事证据标准的认定为基础,制定相关证据指引,推动内地与香港刑事证据互认互信,有效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
  
  构建多元监督模式
  从个案到类案全链条覆盖
  
  日前,前海检察院就一宗香港籍居民申请的立案监督案件组织召开听证会。鉴于申请人为香港居民,案件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前海检察院专门邀请3名人民监督员参与并发表监督意见,其中1名为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香港籍人民监督员。同时,为保证人民监督员充分履职的条件,会议还邀请了公安机关办案人员到场发表意见并接受问询。
  案件承办检察官宣读了听证会程序,阐明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介绍案件基本情况。此后,3名人民监督员就案件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问题发表意见,为前海检察院作出处理决定提供重要参考。
  这是前海检察院提升办理涉港澳案件的司法公信力,拓展港澳人员参与内地司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港澳居民和企业对内地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的信心。
  前海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负责人邵彬介绍,近年来,前海检察院不断健全完善对涉外涉港澳民商事诉讼与执行的法律监督机制,持续加大涉外涉港澳民事检察工作力度,包括邀请港籍人民监督员参与检察办案活动、与法院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加强调研,等等。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检察监督平台,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转变。
  深化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运用,精准获取监督线索来源,前海检察院办理涉外涉港澳民商事案件近30件,案由涉及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监督类别包括生效裁判监督、审判违法监督和执行监督。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2024年发布的《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前海检察院积极探索,借助数字化手段搭建监督模型,以虚假诉讼为抓手,通过抓取香港法院公开文书数据,分析研判内地裁判在香港登记承认与执行情况,对香港不予登记执行案例理由进行研究,以对其中涉嫌虚假诉讼的内地裁判及时开展检察监督,阻止虚假诉讼裁判结果“外延”。目前,前海检察院从5827份香港公开裁判文书中筛查出5份不予执行内地法院和内地仲裁的案例,经逐一排查,未发现涉深圳地区虚假诉讼线索。
  此外,前海检察院还从个案办理中发现监督线索,自主搭建诉讼费不当退费数字模型,对违法退还诉讼费的情况进行类案监督,挽回国家非税收入10万余元。该模型被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列为第二批全省重点推广模型,上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
  
  打好护企安商组合拳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走进前海检察院港企发展检察服务保障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环境整洁明亮,服务设施齐全,配置了柔软舒适的沙发座椅、开放式的书架以及智能咖啡机等,整体采用开放式的布局,让人感觉轻松舒适。在这里,香港企业可以直接与检察官面对面交流,咨询法律问题、依法反映诉求。
  “前海港企集聚,是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前海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负责人王永城介绍,设立中心是前海检察院根据港企在前海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立足“集约化、专业化、精准化、现代化”高质量新型检察机关发展方向,助力前海港企高质量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为前海港企提供优质、精准、便捷的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该中心组建了专业办案团队,以案件办理为抓手,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惩治各类涉企犯罪活动。2024年以来,相继办理了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侵占案、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某科技公司被侵犯商业秘密案、某金融机构被贷款诈骗案等有较大影响的涉企犯罪案件。同时,该中心还建立企业法律诉求台账,为前海涉港企业提供点对点、全链条服务,并与相关行政管理单位、涉港企相关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展调研走访和座谈交流,了解港企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法律需求,深入港企开展法治宣讲,提供法律咨询。
  “在现有服务举措的基础上,去年中心还运用云智能数智人等新技术,研发推出了‘前海云检企’小程序,涵盖护企宣传、护企服务、个人中心三个功能板块,企业不仅能了解相关案例、信息及法律法规内容,还能进行AI法律问答、预约检察官等, 进一步提升对香港企业的服务效率和体验。”王永城补充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在前海检察院开展的首次“港企专场”检察开放日活动上,参加人员实地走访了中心,“零距离”观摩前海检察院服务企业工作,深入了解前海检察院法律监督职能、涉企犯罪案件办理和安商惠企法治保障举措等,并给予一致好评。
  前海金融同业公会首席风控官、会员服务部部长曾建铭表示,港企员工初到前海,对如开设基础账户所需资料、产品证明核实等问题不清楚,云检企小程序对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
  丰巢科技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审计监察负责人曾晓珉说:“2024年,我们遇到极为棘手的案件,案件时间久远、数据庞大。幸得前海检察院提醒与建议,取证工作事半功倍。我深切感受到检察院助企暖企的关怀。”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前海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时敏表示,作为对外司法合作交流的前沿阵地,也是国外观察我国检察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接下来,前海检察院将在前海新一轮开发、开放和发展中,努力提升涉外检察工作能力水平,加强对涉外、涉港澳案件的法律监督,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法平等保护境内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服务前海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