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先行示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离京到地方考察第一站放在深圳前海。前海石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他深情寄语前海:“精耕细作,精雕细琢,一年一个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前海,深有感触地说:“发展这么快,说明前海的模式是可行的,要研究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向全国推广”。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前海合作区内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探索不同法系、跨境法律规则衔接。2023年12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发布,提出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先行示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前海法治建设基本情况
强化顶层设计。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前海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成立深圳市推进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领导小组法律事务组,建立工作机制,集全市之力高规格推进前海法治建设。出台《前海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升前海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行动方案(2021-2025)》等规划文件,从立法、司法、仲裁、调解、法律服务等方面,对前海法治建设作出系列部署安排。
用好特区立法权构建前海特色规则体系。前海实行基础性立法、产业性规定和配套性制度相结合,打造前海特色规则体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深圳国际仲裁院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投资者保护条例》,为前海巩固改革创新成果、破除发展瓶颈、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发布《前海管理局办法》和《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形成“四条例两办法”的基础性立法格局。
立足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海洋等产业的政策创新和开放,出台了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外商投资管理、前海总部企业扶持、金融业扶持、境外高端人才扶持、港澳青年人才扶持等60多项具有前海特色的产业扶持政策和规范指南,形成了“条例+办法+指南”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的规则体系。
构建具有国际公信力的司法体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入驻前海;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深圳金融法庭在前海挂牌成立,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方面为前海提供法治化营商环境;广州海事法院在前海设立巡回法庭;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前海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综合性司法体制改革示范法院;前海蛇口检察院是全国首家自贸试验区检察院。目前,前海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集商事、知识产权、海事等于一体门类齐全的专业审判机构布局。
构建集仲裁、调解、律师服务、公证、司法鉴定全链条法律服务体系。聚集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一是构建以法院为中心、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前海法院成立诉调对接中心,与香港商会、粤港澳调解联盟等13家专业机构共建合作,建立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法治化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设立全国第一家按法定机构模式治理的仲裁机构——深圳国际仲裁院。深圳国际仲裁院率先聘请境外仲裁员,中国内地仲裁员1353名、港澳台及海外仲裁员725名,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仲裁员占比近35%。开创中国仲裁裁决按照联合国《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在境外获得承认和执行的先例,裁决在海外普遍获得执行。三是积极推动成立各类商事调解组织。设立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前海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国际调解机构。强化与香港和解中心、香港国际仲裁中心调解会、澳门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等9家知名域外调解组织合作,成立粤港澳商事调解仲裁联盟。
政策创新打造法律服务业集聚高地。前海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业发展,聚集港澳及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务机构,打造高端法律服务资源集聚地。粤港澳大湾区唯一试点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区域,全国第一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华南地区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国内第一家法律查明机构、第一家商事中立评估基地,自贸区第一家公证机构均在前海设立,公标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安证计算机司法鉴定所填补华南本土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的空白。前海基本形成了专业律师、司法鉴定、公证、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务全链条的产业生态体系。12家粤港澳合伙型联营律师事务所集聚前海。6家外国律师事务所在前海设立驻深圳代表处。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营商环境重要一环,打造全链条保护体系。目前,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三大重量级知识产权保护机构落户前海,提升了前海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能级。
创新发展域外法律查明、司法鉴定和公证等服务。推动设立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研究中心、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研究基地、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设立深圳市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积极构建域外法治查明服务机制。打造“一带一路”法治地图项目,梳理64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收录960部超1000万字的法律资源,完成10多个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查明指南的编译和出版工作,上线“一带一路”法治地图平台。推动设立司法鉴定机构,为深圳市和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前海公证处探索合伙制改革,首创初审和双重审查等管理制度,率先开拓保理新型公证业务及遗嘱保管服务、率先推出“绿色继承”公证服务、首推海外远程视频电子公证服务等。
前海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法治领域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借鉴香港经验,实行国内第一家法定机构区域治理模式,试行港企港人工程建设模式。引入香港高端法律专业人才参与法治建设。前海法院先后聘任81名外籍和港澳台地区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49名港区陪审员参与司法审判工作。目前,香港法律专业人士可以理事、仲裁员、调解员、律师、代理人、专家证人、仲裁秘书等六种身份参与前海国际仲裁。创新涉港审判工作机制,制定实施《关于审理民商事案件正确认定涉港因素的裁判指引》《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办法(试行)》和《依法适用域外法审判商事案件白皮书》,完善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逐步形成了专业化审判、便利诉讼、多元化解、外国法查明、风险预警等符合自贸区特点的审判工作机制。适用香港法律或域外法进行审理,增强了外国与港澳台地区商事主体在前海投资创业的信心。前海“创新跨境商事法律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入选广东省大湾区办评选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典型案例和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该案例也是该批最佳实践案例中唯一的法律类案例。
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坚持“创新、先导、引领和示范”,形成了200多项具有独创性、首创性、先进性的法治创新成果。形成一批在全国推广的司法改革经验。前海法院率先探索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率先实行律师费用转付制度,率先实行立案登记制,率先探索审执分离,率先探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审判权分离,首创港籍陪审员制度、法官会议制度,率先发布《涉合作区与自贸区案件审判指引》等,在司法体制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改革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公共法律服务创新成果。深圳国际仲裁院首创电子证据固化、在线公证、在线仲裁智慧法律服务平台,实现了证据固化、视频开庭、在线裁决,对完善我国电子证据认定及保全机制提供了司法实践样本。前海公证处首推“遗属保管制度”。蓝海法律服务中心推出“创新第三方域外法律查明机制”,解决涉外案件适用域外法律查明难的问题。广东安证计算机司法鉴定所推出第三方电子数据保全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解决诉讼前和诉讼中的“取证难、举证难、出证难”等问题。广东公标知识产权司法鉴定所创新推出司法鉴定服务新流程,降低了知识产权类案件诉讼和司法成本。形成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前海法院成立ADR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等,深圳国际仲裁院在全国首创资本市场商事仲裁、商事调解、行业自律、行政监管“四位一体”解决纠纷的前海模式,得到中国证监会的高度肯定。
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一是探索域外法适用机制,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条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允许在前海合作区注册的港资、澳资、台资及外商投资企业协议选择适用域外法解决合同纠纷,或者适用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国际商事规则化解纠纷。前海法院是全国适用香港法律裁判案件最多的法院。
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在前海落地。前海是目前广东省获准开展中国律师事务所与外国律师事务所联营试点的唯一地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前海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全国第一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在前海设立,目前共有12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设立在前海。前海成为国内唯一齐聚粤港澳律师事务所联营和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的地区。
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等重要知识产权战略机构在前海落户,构建以严保护、快保护、大保护为特色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监测深圳企业涉337调查及涉美国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案件,为1500余家涉案企业提供“一对一”应对指导。
提升前海法治建设能级
下一步,前海将按照《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部署,高标准建设前海深港国际法务区,不断提升法律事务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切实提高前海法治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统筹协调能力,充分调动驻区各法律机构积极性,围绕涉外、涉海、涉商推出一批让企业和投资者可感可知的举措,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强联动协调,深化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机制改革,加强与市区部门的政策和资源协同,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努力形成全市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的局面。例如,在前海建成深圳市域外法律查明和研究中心,形成与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联合构建出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的机制。加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整体品牌形象的宣传推介,利用主流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前海法治建设成果,讲好前海法治故事,塑造“法治前海”品牌形象,让经营主体和公众切身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进一步集聚境内外高端法律机构。重点面向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法律服务业发达地区,开展联合招商推介活动,吸引当地知名律所、仲裁机构在前海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联营。联合香港律政司,联合举办“香港法律周”“前海法治讲堂”等法治交流活动。实施精准化国际化招商战略,聚焦“招大、招外、招站(国际法律服务机构)”,将世界顶级、国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作为首要目标。围绕法律服务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推行“一所一策”精准服务,成立专业化招商专班,深入研究目标机构的战略布局和核心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落地解决方案和服务保障措施,提供从选址、注册到人才引进、业务拓展的全链条、精细化服务。
打造前海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搭建前海企业法务联盟。凝聚前海企业的法务人员,为企业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合规管理提供精准服务,针对企业反馈的堵点和难点问题,建立问题处置机制,“一对一”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提升法商对接水平,探索开展法律服务消费券试点,推动法律界和商业界的供需对接,举办多主题、跨领域的交流活动,建立企业合规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合规风险测评服务。提高服务企业出海能力,会同深圳市商务局等相关单位,依法为企业应对外国歧视性限制措施提供咨询、培训、资助等帮助。推动深圳国际仲裁院在境外设立业务机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便捷的所在地仲裁服务。实施前海法商对接专项行动,以高端法律服务赋能前海重点产业发展。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