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西安雁塔法院以温情密码解锁亲情家事困局
当三岁的儿子在法院执行现场搂住父亲脖子喊出“爸爸,再陪我去游乐场玩一会儿”时,母亲郭某的眼睛湿润了。这是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探索“家事执行520”工作机制(五项温情举措、两层联动机制、零对抗零强制目标)办理一起拒执探望权案时出现的温情一幕。
2024年以来,该机制已成功化解237起家事纠纷,执行完毕率提升近20%,法律程序从单一的权利义务切割转化为温情的亲情修复桥梁。
破局:刚柔并济破解
“家务事”执行困境
2023年,雁塔区法院针对家事案件执行长期面临“硬执行难奏效,软执行无抓手”的困局,创新启动“家事执行520”工作机制(以下简称“520”工作机制),成功破解家事案件执行中的三大关键难题:情感修复缺位被家庭教育指导课、亲情陪护员等温情举措填补;执行手段僵化由柔性干预有效替代;社会支持不足则依托“一站两基地”多元共治网络获得有力支撑。
2024年7月,该院执行局办理的一起探望权纠纷中,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
当申请执行人李某在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门口等候久未见面的儿子时,三岁的儿子走到跟前却仰头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叔叔好……”这声不合常理的称呼,是原生家庭破裂与长期阻隔探视给幼小心灵造成创伤的直观反映。
李某与郭某离婚后,依据生效民事调解书,儿子小李由母亲郭某直接抚养,李某享有每周一次的探望权并需支付抚养费。然而,此前因李某未能按时支付抚养费引发矛盾,郭某拒绝其探望儿子,导致父子长期分离,关系疏离。2024年1月,思子心切的李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
雁塔区法院法官团队接手案件后,执行法官赵里旭敏锐意识到“孩子认父为叔”这一情节背后,是父母冲突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实质性伤害,以及拒不履行协助探望义务的严重后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十九条,雁塔区法院向郭某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明确指出其作为监护人阻碍探望行为属于“未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责令其限期到区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接受专业指导。
在教育实践基地,专业家庭教育指导教师不仅为郭某、李某讲授科学家庭教育理念与沟通技巧,更针对孩子错认父亲的深刻问题,引导双方放下过往恩怨,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在陪护员的专业引导下,郭某同意李某在基地安全环境内与孩子接触。“爱心妈妈”的介入保障了探视过程的顺利进行,也为孩子提供了心理支持。玩耍过程中,久违的父子亲情开始逐渐复苏。
从最初的“叔叔好”到探视结束时孩子主动要求“爸爸,再陪我去游乐场玩一会儿”,其间的转变清晰展现了亲情重建的可能与司法保护的温度。雁塔区法院通过多部门协作和人性化措施,在依法执行的同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争取到了宝贵的亲情空间。
在郭某拒执探望权案中,妇联联合开设的课堂让当事人认识到:“以前只顾对抗,忘了孩子需要父爱。”数据显示,此类课程开展以来,家长责任意识提升率达90%。
创新:五项温情举措
筑牢情感根基
2023年6月,张某因探视权难以实现,向雁塔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16年,张某与王某经雁塔区法院调解离婚,调解书明确约定张某可在每周五、周六、周日探视子女。然而,在此后的探视过程中,王某及其父母多次拒绝配合。
雁塔区法院立案后,执行法官传唤双方当事人,深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梳理双方在离婚后依然存在的矛盾根源。调查发现,该案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张某在离婚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未积极行使探视权;另一方面,王某担忧孩子因见到母亲引发心理波动,单方面阻碍张某探望。双方在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方面均存在不足,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为此,2023年6月9日,雁塔区法院针对本案签发了该院首份执行程序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张某、王某前往区家庭教育指导实践基地接受专业指导。法院联合区检察院、区妇联,由三部门共同安排家庭教育指导师在基地对两人进行专业指导。
在执行干警徐涛向张某、王某宣读家庭教育指导令后,雁塔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董超、雁塔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负责人贾翀以及区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师任永华共同为双方提供了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指导交流,双方表示愿意放下矛盾,积极落实探视安排,共同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努力。双方达成意向,计划在即将到来的暑假期间共同陪伴孩子旅行。
在类似家事案件执行中,雁塔区法院执行局创新采取多项举措:精准设立“家庭教育课堂”,通过指导令补足失责家长法律认知盲区;首创“亲情陪护员”制度,由妇联选派专业人员监督探视并修复亲子关系;制定个性化“成长护航计划书”,引导父母共同保障子女发展权益;发放《未成年人关爱提示卡》,明确监护责任并提供心理指导;建立“跟踪回访制度”对案件长效监管,显著降低重复申请率。通过情感修复、子女权益守护及持续关怀,将刚性执行转化为柔性司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2024年以来,该机制成功化解家事纠纷237件,执行完毕率提升近20%。
该模式后被多地借鉴,用于离婚家庭儿童心理干预。法院为每起案件量身定制涵盖心理支持、教育保障的计划书,特别是设计的远程视频探视与线下相聚结合方案,使探视履行率从35%跃升至89%。
协同:两层联动构建共治网络
2024年5月,执行法官黄冲在办理一起诉讼费执行案时发现,案件背后实为遗产分配引发的家庭矛盾。尽管房屋权属已在先前的诉讼中确认,但双方因房屋交付、占用费、装修损失及丧葬抚恤金等问题仍冲突不断,并衍生出三起关联诉讼,分别由卢帆、郭少勇法官承办。
黄冲判断,若仅就案办案,矛盾将持续激化。他立即联系两位承办法官协同研判,三人一致决定打破审执界限,采用“先调解后执行”的一体化方案。调解过程中,审判法官与执行法官分工协作:一方面通过背靠背沟通厘清双方核心诉求,另一方面共同释法明理,提出兼顾房屋交割与资金偿付的解决方案。
经多轮调解,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调解现场完成两套房屋钥匙及产权证明的移交,次日即兑现丧葬抚恤金分配。四起关联纠纷一次性化解:诉讼费案执行完毕,另一起调解结案,其余两案原告主动撤诉。此举不仅减轻了当事人诉累,更推动执行工作从末端处置转向源头治理,彰显了内部审执一体贯通化解复杂家事纠纷的实效。
2024年6月4日,雁塔区法院联合区检察院、区妇联共建“家事纠纷执源治理工作站”“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及“家事执行基地”平台(以下简称“一站两基地”)。这一平台整合了法院、检察院和妇联的工作优势。基地配备心理疏导室、亲情会见室等功能区,妇联选派“爱心妈妈”参与调解,检察官监督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形成多方协同共护家庭和谐的局面。
雁塔区法院副院长陈为表示,“一站两基地”的成立,标志着雁塔区法院积极回应群众司法需求、精准对接辖区居民家庭纠纷化解的新探索,是法院、检察院和妇联精诚协作、共同探索家事纠纷“枫桥经验”的再出发,也是向社会各界发出的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的倡议。
成效:从“案结事了”
到“人和情续”
“在家事案件中,传统拘留、罚款等措施往往容易激化矛盾,而情感修复的缺失更导致‘案结事未了’。” 雁塔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董超说。
数据显示,雁塔区法院“520”工作机制推动了三项关键转变。一是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得到强化,主动履行率提升至85%,探视纠纷复发率下降40%;二是柔性执行效能凸显,2024年强制措施使用率同比大幅下降,执行完毕率却逆势上升20%;三是实现社会成本集约化,通过减少衍生诉讼百余件,累计为当事人节约经济成本超过百万元。
该机制注重家庭关系的实质修复,当孩子在父母和解后天真地要求“爸爸妈妈都陪我去游乐场”时,这句童言成为司法守护亲情的最佳印证,也反映出亲情纽带的积极修复效果。正如董超所言:“家事执行的终点不是结案数字,而是家庭裂痕的弥合。”
雁塔区法院的创新实践揭示了一个共通逻辑:当司法程序学会说“爱的语言”,法律才能真正成为亲情的守护者而非旁观者。该院“520”工作机制正在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家事纠纷解决模式,为完善家事审判执行体系提供了实践样本。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