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把当事人当亲人 把纠纷当家事
-- ——记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法官陈文军
陈文军,从事司法审判工作21年,累计审结案件4700多起,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江苏省审判业务专家、江苏好人、南京好人等,在日常司法审判中书写着一个个温暖人心、守护正义的故事。
勤工俭学 积淀为民初心
陈文军出生于浙江台州一个普通职工家庭,母亲在县邮电局工作,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接触邮政工作。读中学时,他利用暑假勤工俭学,成为一名山区邮递员,蜿蜒崎岖的山路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沉重的邮包压在他瘦弱的肩头,头顶炽热的骄阳,脚下是坎坷的山路。最远的投递点往返一次需要一天一夜,他晚上只能在山民家借宿。长时间的奔波和高强度的工作,不仅让他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更锻炼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与山民们的朝夕相处,让他深刻了解基层百姓的需求和想法,这份对基层民意的洞察和共情,为他日后的法官生涯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年时烈日下的那条山路,让陈文军懂得了坚持和担当,也让他在面对工作困难时,始终保持着耐心和毅力。
结缘法律 立志助人自助
上个世纪90年代,陈文军参加高考发挥失利,选择了从军。未能如愿走进大学,但他从未放下“课本”,每天在艰苦训练之余,当别人休息时,他在伏案苦读。
陈文军与法律结缘源于家中的一段经历,一位亲戚在外遭遇不公,想打官司却不懂法律,陈文军父母也有心无力。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文军,从那时起,学习法律助人自助的想法便在心里萌发。
部队转业前,他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大学法律本科学业,在转业等待分配期间,又顺利通过了全国司法职业资格考试。对知识的渴求与坚持,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法官奠定了坚实基础。
读书时,陈文军是班干部,善于和调皮的同学交朋友。当兵提干后,他负责士兵的思想工作,交流交心更是强项。进入法院后,他的诉案调撤率一直名列前茅,最高的一年甚至达到了90%左右。在陈文军看来,法院办的不仅是案件,有时候甚至关系到当事人的人生,要把矛盾化解、把问题解决、把对立消除。“来法院打官司可能是当事人迫不得已的选择,我们要把当事人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把当事人当自己的亲人来看。”陈文军说。
把当事人当亲人 书写司法温情
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49号小区地下停车场长达22年被弃用,小区业委会将开发商诉至玄武区人民法院。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缺失,双方都无法证明地下车库的归属及责任划分问题。陈文军心想:绝不能让自家亲戚当年的遭遇在身边重演。他主动联系街道,多次实地勘察、核实情况、组织调解,通过阐明关系、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促使双方达成调解。车库交业委会管理,街道解决车库修复资金,地下车库重新被使用,极大地改善了84户居民的停车难问题,居民交口称赞。
在玄武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工作期间,陈文军接手了一件无线电元件厂劳动仲裁案。这家企业距离区法院十几公里,公交车要倒几趟,工人们心怀怨气再加长途奔波,给调解工作增加了难度。陈文军见状,主动将调解地点改为距离工人更近而离自己更远的孝陵卫法庭,自己和助理则骑自行车近一小时前往,不辞辛苦挨个走访调解对象,两个月完成了17起调解。
2024年2月,一位老人去世,留下房产一套、藏书若干及丧葬费20多万元。现任配偶顾女士与其继子女因遗产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多次报警,协商无果。陈文军接到诉讼案后,积极联系双方,从诉讼成本与情感成本角度劝导双方调解处理。经过反复沟通,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并进行司法确认。“为民服务悬明镜,主持公道守太平”,顾女士向陈文军送来一面锦旗表达感谢。
办理全国首例冷冻胚胎被弃案,是对陈文军的一次重大考验。
夫妻二人在国外留学期间做了冷冻胚胎,女方因故先回国,双方商定由男方每半年续交一次保管费。后来男方想离婚,在未告知女方的情况下不再续费,导致冷冻胚胎被废弃。这是全国首例对废弃冷冻胚胎是否构成侵权进行认定的案件,现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也无先例可循。陈文军遍查国内外相关资料,还到医院走访生殖专家,了解女性做试管婴儿付出的代价和胚胎所具有的生命遗传和情感属性。最终,陈文军作出判决,认定男方行为构成侵权,需对女方给予赔偿。这一判决得到了国内法学专家的认可,被认为是我国对人体胚胎物属性认定的第一例生效判决,对我国民事立法和相关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跋涉于浙东山水的一名少年邮递员,到立志学习法律的青年军官,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法官,陈文军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坚实而有力,不仅成就了自己,更激励了越来越多渴求公平正义的人不断前行。
● 责任编辑:陈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