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家事也是天下事
-- ——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成立三周年工作纪实
鹏城初夏,荔香满城,深圳北站人潮涌动,属于深圳这座改革开放之城的热气正在蒸腾。
一街相邻处,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迎来澳门特别行政区中级法院代表团参访交流,大家正在围绕各项智慧建设成果、便民服务设计热烈讨论。
时针拨回到2021年12月14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复同意,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集中管辖深圳市第一审涉外涉港澳台家事案件。2022年7月6日,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中心(以下简称“审判中心”)揭牌成立。
审判中心成立之初,大量案件纷沓而至。面对境外当事人联系难、财产查明难、法律适用难等多重挑战,工作人员迎难而上。
如今,这张跨境家事解纷网已涉及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审判中心年均受理跨境家事案件超800宗。
如何跨越法域藩篱与地域阻隔,创新推动涉外法治建设?龙华区人民法院正在书写自己的答卷。
一站式“云平台”
为跨境诉讼搭起数字化桥梁
与案件量相比,审判中心每日人流量并不大,境外当事人的身影往往只在各处设置的电子大屏中出现。
指尖诉讼、隔空对话,已经成为日常。但在线身份核验难、公证认证手续繁琐,成了新的阻碍。
为此,龙华区人民法院率先推动“移动微法院”与国家移民局出入境身份认证管理平台对接,实现在线自动身份认证,让数据代替人“跨境跑腿”,大幅节约当事人诉讼成本。
“以往代理这类案件,律师和当事人可能要往返境内外好几趟,一场官司下来,交通费、住宿费占了诉讼成本的大头。”正在代理一起跨境离婚纠纷案件的律师林女士感慨颇深。
“现在只需让委托人在微信小程序上传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就能完成在线身份核验,还能视频见证办理委托,真是方便多了!”林女士说。
信息化时代,也有当事人表达了对平台冗杂的担忧。
“搞那么多功能,我们知道在哪找吗?”诉服热线那头的当事人张先生有些急躁,工作人员耐心向其解释“只需要注册一个平台即可”,他才放下心来。
“‘深圳移动微法院’是深圳法院开展在线诉讼活动的主要平台之一,我们尽量避免让当事人额外下载App或是在多平台间切换。”牵头审判中心信息化建设的龙华区人民法院综合办副主任王亚介绍道。
2023年7月6日,龙华区人民法院正式发布一站式跨境家事诉讼“云平台”,依托“深圳移动微法院”,集在线身份认证及授权代理见证、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电子送达、在线证据交换、在线庭审、线上执行等于一体,全面开展“云诉讼”“云调解”“云探望”。
“一站式跨境家事诉讼‘云平台’的应用,为跨境当事人参与诉讼搭建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桥梁,优化了当事人的全程诉讼体验,充分体现了审判中心在打造国际化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方面的担当和作为。”龙华区人大代表李亮亮说道。
“公证参与调查”
推动跨境家事案件实质性突破
对于陈源而言,2007年是他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因餐馆倒闭、夫妻感情破裂、父亲离世,陈源独自踏上从南美洲苏里南共和国回国的行程,却未料竟与妻子赵芳失联。
十余年里,陈源及其家人四处打听赵芳下落均未果,赵芳亦从未与陈源联系。其间,陈源患上精神疾病,被鉴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弟弟陈浩担任监护人。
“既然找不到人,那就离婚吧!我不想哥哥余生困在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中。”在得到陈源同意后,2022年6月22日,陈浩代为提起离婚诉讼,将沉甸甸的寻人希望寄托于审判中心。
但幸运并未降临。
向公安机关查询出入境信息、登报寻人……审判中心通过各种方式都未能找到赵芳,最终只能缺席审理。
“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承办法官赵曼琪感叹道,跨境家事案件受境外人员流动频繁、财产线索隐蔽、法院查找渠道有限等因素影响,查人找物往往难度大、耗时长。
而简单的缺席判决,无法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的,也易引发后续执行、社会治理等衍生问题。
2023年6月26日,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法院与深圳公证处签署《公证参与司法辅助合作协议》。这一合作为案件带来转机,公证参与家事调查机制让赵曼琪看到了希望。
接到审判中心的委托后,深圳公证处立即着手全面核查当事人婚姻登记信息、人口信息、遗嘱设立信息、公证备案信息、居住地管辖社区信息……最终,挖掘到赵芳弟弟的联系方式这一线索。
2023年8月11日,“消失”十余年的赵芳被找到了。经调解,双方签署调解离婚笔录,十余年纠葛就此尘埃落定,双方当事人终于迎来“新生”。
而在另一起涉港遗产继承纠纷中,因案涉不动产“无址可寻”,11名当事人争执不休。打破双方僵持局面的,正是一份确认对所涉权属证号对应地块的具体位置无法确认的《家事委托调查报告》。
“公证处出具的报告内容翔实、有理有据,公信力强,我们对法院的判决结果心服口服。”当事人李某某感慨道。
截至2025年7月5日,已有14起跨境家事案件通过该机制取得实质性突破。
“平台检索+专业委托”
破解域外法查明难题
2024年,一起特殊的跨境抚养纠纷案在审判中心开庭审理。
“孩子被你接到俄罗斯抚养,我见也见不到。抚养费我可以出,但必须按俄罗斯当地生活标准的20%-30%计算!”
“平均每月才1000多元,怎么养孩子,我不同意!”
原告顾小鹏为中国香港居民,他的妈妈巴女士是俄罗斯公民,爸爸是中国内地居民。现在孩子跟随妈妈在俄罗斯生活。
承办法官陶雪松对这起案件记忆犹新,这是审判中心第一起查明并比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俄罗斯三法域法律规则的案件。
有别于国内家事案件,跨境家事案件审理涉及域外法的查明、适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婚姻家庭领域的抚养、监护纠纷需遵循“最有利于保护弱者权益”原则。为此,人民法院需全面查明并比较多国(地区)法律规定。
“各个国家、地区文化与风土人情不同,婚姻家庭领域立法及法律适用差异也很大,法律查明的全面性与准确性至关重要。”龙华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晓晶说。
2023年7月,审判中心联合高校建成全国首个专业化审判领域的域外法查明平台,为社会公众和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日均点击量约5000次。
据统计,该平台整合了港澳台及美、日、新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56部婚姻家事法律法规,收录17部国际条约、区际司法协助安排及6027个典型案例,实现法律资源的一站式收录、检索、查明。
“通过该平台关键词检索功能,可快速查找到香港法律。对于俄罗斯法律,我们同步向专业机构委托法律查明。”陶雪松说。
那段时间,香港法律条文及判例、俄罗斯法律查明报告等材料摆满陶雪松的桌面,她埋首其中,逐字逐句理解、对比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俄罗斯三个法域关于未成年人抚养费的规定,理清裁判思路。
根据俄罗斯法律查明结果,“通过诉讼程序从父母处追索的未成年子女抚养费应支付至子女成年……”
“香港法律规定抚养费一般支付至子女18周岁,若子女年满18周岁仍接受全日制教育……义务人仍应支付抚养费。”
在13000字、26页判决书中,陶雪松向双方当事人详细阐释三地法律关于抚养费数额标准、支付期限及方式的差异,最终认定适用香港法律确定抚养费标准更符合被抚养人实际需求,遂依法适用该法作出裁判。
截至2025年7月5日,审判中心已受理案件905件,案件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这意味着,更多的挑战还在路上。
2022年成立之时,审判中心就收到了来自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陈曼琪关于打造跨境家事审判“深圳样本”的美好祝愿。三年过去,当年的展望已逐一成为现实。2025年2月,陈曼琪发来一封感谢函,对审判中心关于跨境婚姻案件调解的工作机制,及跨境家事纠纷化解的新路径新方法等予以肯定,并表达了对未来交流合作的更多期许。
“家事也是天下事。”龙华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师玮表示,“审判中心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回应涉外法治建设需求,持续深化涉外涉港澳台家事审判机制改革,锚定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深化跨境交流与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全力打造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一流家事案件审理平台。”
● 责任编辑: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