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品牌”系列报道之九
夯实实体化 注重实战化 四川法学会基层站点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从川西高原牧民的帐篷到成都街巷的调解室,从震后废墟旁到繁忙的工厂车间,四川省法学会正以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打造法律服务新图景。
近年来,四川省法学会创新构建“1+2+21”工作矩阵,以《关于深化全省基层法学会“实体化、实战化”建设的意见》为纲,配套《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工作指引》《法学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建设工作指引》,指导21个市州制定实施细则,建成覆盖县乡两级的站点网络,夯实“实体化”基础,注重“实战化”赋能,精准下沉资源、融入地方特色,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
按需设点:
“德古”“路吉达克”驻站解民忧
“我认可这个调解办法,这件事这样处置很妥当。”
2022年9月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导致雅安市石棉县S217线王岗坪段突发山体垮塌,造成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库区淹没,S217线复建道路养护项目施工人员2人遇难,7人失联。悲痛之下,家属强烈要求寻人定责,处置工作陷入僵局。
石棉县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迅速组建精锐专家团,成员涵盖行业组织调解员,以及深谙本地社情民意、德高望重的彝族“德古”和藏族“路吉达克”。面对无明确判例可循、劳动关系认定难的困境,专家团锁定问题症结——“用工主体责任”。项目分包至四川某公司,果断将其定为主体,引导公司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先行补偿。同时,对家属释法明理,细算“社会账”“效率账”“人情账”。最终,9户家属息诉罢访,与公司达成调解协议并获得补偿。
石棉县法学会何以迅速平息这场事故?雅安市法学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关键在于“立体智库”的支撑。石棉县法学会严格遴选19名法学法律专家,吸纳3名当地德高望重的彝族“德古”和藏族“路吉达克”少数民族调解员,打造“专家+会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少数民族调解员”的多元协同力量。
“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必须‘量体裁衣’,杜绝‘千站一面’。”雅安市法学会采取“按需设点”模式:王岗坪乡震后迅速搭建“帐篷工作站”,高效解决群众诉求52件;荥经县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法学会基层服务点”;芦山县设立“‘川藏铁路项目建设’法学会基层服务点”。
“实体化”筑基、“实战化”赋能,是四川省法学会系统推进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的路径所在。
四川省法学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体化”夯实服务基础,构建了覆盖县、乡的两级平台网络——县级设法律服务诊所、乡镇(街道)建法律服务站,打造法学会服务基层的优质品牌。同时,以“实战化”提升服务效能,全省推行闭环“四步法”(统一受理→归口管理→跟踪督办→办结反馈),整合法学法律专家资源,推动基层法治服务规范化。
2018年以来,一张覆盖全域、层级分明、功能完备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已在四川织就:全省建成县级服务诊所183个、乡镇(街道)服务站2980个,服务触角更延伸覆盖至民族地区站点5108个、寺庙联系点19个、企业站点37个。这张“网”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196万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7万余件。
划片分类:
实现法治资源精准供给
“我要去城南基层服务站点咨询下土地拆迁的问题。”
“知识产权的纠纷可以到城北的基层服务站点。”
“我要到魏城基层服务站点请专家调解下合同纠纷。”
这些指向明确的诉求,正是绵阳市游仙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的生动注脚。面对基层法律服务资源有限的普遍困境,游仙区法学会以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大胆改革,推出“划片建站、分类设室”的整合方案。依托“多心合一”改革框架,将原有分散的299个站点系统整合重塑,绘制出一张高效精准的法律服务新图景:
城北片区聚焦征地拆迁难点,城南片区贴身服务国防科技企业集群,城东片区全力护航民营经济发展,魏城、忠兴两镇则设立农村片区站,覆盖乡村振兴需求。
某重大装置项目曾因部分拆迁户拒不搬迁陷入僵局,双方因拆迁补偿问题求助至游仙区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内设的“征地拆迁专业服务室”。服务室迅速组建身经百战的“专家智囊团”,经走访调查,专家揪住矛盾核心:未签约业主对拆迁政策不太了解,部分群众漫天要价。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相关规定,专家团队提出法律意见,建议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同时做好当事人的法律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在专家团队的斡旋下,僵局打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
“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就是法律专业力量配备的风向标。”游仙区法学会负责人陈鹏表示。游仙区建立了“专人专岗+按需派驻”的双轨运行机制,打破坐等上门的传统模式,推动专家力量直抵治理痛点与产业前沿。
例如,向征地拆迁一线派驻土地法专家,助力政府决策和群众维权;在城区涉物业纠纷、科技企业密集区设立18个站点,解决群众矛盾纠纷、企业成果转化、军工保密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难题;在农村设立10个乡村振兴服务室,开展返乡创业政策解读与风险防控服务,远程化解外出务工人员劳资纠纷。
守正创新:
从“画扇判案”到“三赋”解纷
苏东坡“画扇判案”的司法智慧,在四川基层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中得到创新传承——不单纯拘泥于法条,而重体察市井民艰;不困于程序之缚,而倡因法便民、以柔化争。
某集团有限公司因工程款及保证金长期被拖欠,将发包方四川某有限公司诉至法院。双方于2018年签订合同后,施工方支付了2000万元工程履约保证金。完工验收后,双方签署了《工程结算协议书》并办理了公证,确认发包方应付8582万元结算款,但发包方未能履约。
法学会包联专家李琴迅速介入,发现涉案工程为航空学院校区,关系上千名学生的学业。她通过“缓交诉讼费+互联网远程调解”双管齐下,引导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协议,既保障了原告权益,又避免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冲击。
仁寿县法学会从“三苏”法治文化中汲取智慧,探索建立了“三赋”解纷模式——“专家下沉”精准赋能、“清单管理”明晰权责、“科技融合”增效提速。
仁寿县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徐颖介绍,仁寿县的“三赋”解纷模式建立了“专业力量+工作室”联调联治和“1+1”专家包联机制,实现“一名专家扎根一个乡镇综治中心”的全域覆盖。同时,配套制定精细化《服务清单》,进一步明晰各主体职责边界。
一位网格员感慨道:“通过信息平台实时互通案情,从接案到化解就像流水线作业——县乡两级纠纷响应最快10分钟‘接单’,普通案件24小时内办结成了‘标准工期’,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生态圈越转越顺!”
仁寿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副主任张峻宾表示,综治中心依托“智治陵州”平台,将群众诉求与法学会专家库专业领域自动匹配,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据了解,该中心已累计受理法律咨询及调解案件230件,成功化解225件,化解率高达97.83%。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