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品牌”系列报道之四

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法学会力量

  锚定“一年打基础、两年促规范、三年提质效”目标,近年来,浙江省法学会全力推动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努力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省级站点11个、市级12个、县级107个、乡镇(街道)234个,2018名法学专家入驻。在站点融合建设中,县级综治中心入驻率100%、重点乡镇95%、其他乡镇(街道)22%,与综治中心的协同联动持续深化。
  
  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2024年4月1日,全国首部公平竞争审查省级政府规章《浙江省公平竞争审查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浙江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迈出先行示范关键一步。
  这部规章的诞生,离不开浙江省法学会深度参与。起草过程中,省法学会依据“法学专家结对民营企业家”“定期走访民企”制度,组织专家深入调研省内数百家企业,结合浙江民营经济和市场特征,为规章框架设计、条款拟定提供专业支撑。
  浙江省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许洁介绍,近年来,省法学会工作深度融入地方立法进程,实现制度性突破:2023年,法学专家工作写入《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2024年,法学专家及基层服务站点工作再次写入《浙江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成为法治浙江建设的创新实践。
  浙江各级法学会主动将基层服务站点嵌入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大局,以“法治智库”对接民营经济发展需求。2024年以来,组织专家完成6100余件涉企规范性文件合规审查,开展调研培训320余场,提出1.1万余条法律风险防范建议。
  面对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省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积极参与编写《美国高额关税下出口合同正在履行的紧急应对建议》《浙江出口企业应对美国市场变化的长期风险防控建议》,为涉外企业提供“政策解读+实操指南”服务。
  “产品出口海外如何避免知识产权风险?”“企业专利申请后仍面临竞争对手规避侵权怎么办?”2025年6月,“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在宁波举行。活动现场,浙商法律服务团专家引起了众多民营企业家的关注。
  2025年4月,浙江省法学会与省工商联组建浙商法律服务团,由知识产权、涉外经贸、环境保护、劳动用工、刑事、民商事、行政立法等七个领域35名专家组成,构建“法学专家-律师-商会-企业”联动模式,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在合规经营、劳动用工、知识产权等领域提供全链条法律支持。
  活动当天,面对宁波瑞鸟服饰的咨询,专家王磊建议从企业初创期即构建涵盖内控机制、员工培训、技术防护等多层次防护体系。针对昂霖智能装备的海外布局需求,专家毛爱东梳理出专利预警、风险评估、合规应对的全流程防控方案……服务团发挥智库优势,化身民营企业发展的“智囊参谋”和“护航卫士”。
  
  护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之际,之江实验室敏锐捕捉地球科学领域的技术空白,成功研发出专业大模型GeoGPT。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出的严格合规要求,杭州市上城区法学会法学专家团队迅速响应,为GeoGPT量身定制法律解决方案。从数据合规性审查到国际合作协议起草,从开源技术法律风险评估到国际会议法律风险应对,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治智库意见。
  这一典型案例,正是浙江省法学会以法治护航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浙江法学会依托基层服务站点和法学专家咨询工作,深度参与重大案事件处置:妥善化解利比里亚籍船只集装箱燃爆索赔纠纷,为全国最大规模香菇市场破产案提供专业法律支持……以法治智慧破解发展难题。同时,聚焦数字法等前沿领域研究,推动法学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
  为精准对接新兴产业需求,浙江省法学会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杭州高新区(滨江)“中国数谷”等产业集聚区及宁波舟山港集团等龙头企业布局法律服务站点。其中,2023年11月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揭牌的法学专家工作联系点尤为瞩目。作为全球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涉外法律需求激增。该联系点聚焦国际航运规则、跨境贸易合规、海事纠纷解决等领域,为宁波构建“内外联动”开放型经济格局装上法治新引擎,以法治之力护航浙江“经济大省挑大梁”战略使命的实现。
  
  激活基层站点建设新动能
  
  浙江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依托法学专家、基层服务站点工作相继入法的制度优势,构建起“法助共富、法护创新、法促开放、法润文化”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推动站点建设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聚焦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浙江省法学会探索出合作聚能的特色模式。通过联动研究机构、司法机关、涉外法律服务平台等专业力量,构建起集理论研究、司法实践、涉外服务于一体的协同工作体系,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法学资源的深度融合。
  不久前,一场聚焦涉外企业需求的实务沙龙在龙港市火热开展,近百家企业代表齐聚一堂。活动现场,涉外法学专家和税务顾问化身“护航导师”,采用“政策解读+案例推演+风险预警”的互动模式,将晦涩的国际法规转化为实操指南。“家门口有了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我们企业‘出海’更有底气了。”一位参会的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这背后,是龙港市法学会创新推出的“四大平台联动”机制在发力。通过同步建设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跨境电商法律服务站、税务服务站,整合高校科研力量、律所实务资源和法学会专业智库,形成覆盖国际贸易、基层治理、新业态发展的法治服务体系。
  这种“组团式”服务收获企业的广泛赞誉。温州市某外贸企业负责人点赞:“跨国经营最怕‘踩雷’,我们必须吃透不同国家的法律‘门道’才能规避风险。如今,专家团队主动送服务上门,帮我们梳理合规要点,这种模式既专业又高效,实实在在解决了企业痛点。”从实务沙龙到长效机制,龙港市正以法律服务为笔,绘就企业“出海”新图景。
  龙港的实践,只是浙江省法学会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缩影。在金华,市法学会依托中国法学会与浙江师范大学共建的非洲法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打造涉非法治服务站点,组织编写“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为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法律导航”;在宁波,海事法院设立的涉外法律服务站点内,海事法律专家团队已成功化解数十起国际航运纠纷,成为护航外向型经济的坚固“法治堡垒”……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制度保障到模式创新,浙江各级法学会正以基层服务站点为支点,助力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