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品牌”系列报道之三

以“双进工程”为引擎 擦亮江苏省法学会基层站点品牌

  “‘双进工程’,即组织推动法学专家进驻县镇综治中心、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进驻村(社区)一线,是江苏省法学会加强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有效发挥法学专家咨询作用,着力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的创新举措。”江苏省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吉巍介绍。
  近年来,江苏省法学会紧扣高质量发展脉搏,深度融入政法工作大局,聚焦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法治薄弱村(社区)整治两大任务,创新实施“双进工程”,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新路径。
  
  发挥“双进工程”牵引作用
  
  截至目前,江苏以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双进工程”为抓手,累计建成1683个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其中95家县级综治中心实现工作站入驻全覆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法治赋能基层治理“江苏样板”。
  2024年4月,江苏省法学会发布《法学会服务站点“双进工程”工作指引》,对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和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的目标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明确了相关职责定位及基本标准,并对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
  一年多来,“双进工程”加速落地见效。法学专家团队有序进驻全省县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在徐工集团、南京河西金融中心等大型企业及产业园区设立工作站,实现法治服务从基层治理到产业发展的全域覆盖。各地以“专家工作辨识度高、法律咨询专业化程度高、实体化运作水平高、服务大局贡献率高”为导向,推动法学会工作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精准对接民生法治需求。
  同时,紧扣江苏省委政法委、省委依法治省办关于法治薄弱村(社区)排查整治的部署要求,推动服务站全面覆盖基层一线,尤其是向法治薄弱村(社区)倾斜,以“有法治工作阵地、有法律咨询队伍、有法律宣传活动、有创新特色项目、有跟进指导力量”为抓手,夯实基层法治根基。县区法学会发挥牵头作用,联动属地政法单位、律所等法学会团体会员单位,通过常驻轮驻、预约登记、线上服务等多元模式,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解读;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法律问题,组织专家团队进村入户,按需定制个性化法律服务方案,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双进工程”被江苏省委政法委列入2024年“全省政法惠民十件实事”,作为年度全省政法重点工作、全省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一年多来,江苏省法学会强化统筹推进,召开现场推进会,季度动态调度,采取“四不两直”走访调研方式实时跟进指导督促,以“双进工程”牵引基层服务站点工作提质增效。
  
  四大功能提升站点工作质效
  
  2025年3月28日凌晨,困扰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沧南居社区一家毛巾厂长达6年的买卖合同纠纷被成功化解。这起历经多次诉讼的积案,在区综治中心法学专家咨询工作站联合多方力量开展20余次“背靠背”调解后,双方最终达成产权归属与补偿协议,签署息诉罢访承诺书。这起积案的圆满化解,正是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工作践行矛盾化解“终点站”功能的生动注脚。
  江苏省法学会秘书长高源介绍,在“双进工程”纵深推进下,江苏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发挥出便民服务“集成点”、法治教育“打卡点”、学法用法“示范点”、矛盾化解“终点站”四大核心功能。
  走进常州市武进区综治中心大厅,开放式服务窗口整齐排列,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信访接待等功能分区一目了然。占地2300平方米的空间内,基层服务站点携手12个政务服务平台、5家行业性专业调委会、1家社会组织及近20个职能部门资源,构建起“访、调、裁、审、处”全链条闭环治理体系。群众从诉求表达、纠纷调解到司法确认,均可在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真正做到“进一扇门,解万家忧”。
  常州市法学会负责人表示,做好法学会工作,不仅需要提升专业性,当好党委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还需要提升群众性,把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建设成果在惠及百姓中体现价值。
  在江苏,法治服务下沉基层已成常态。各地以基层服务站点为依托,深度整合法院、公证处、律所等资源,创新构建“家门口”的一站式法律服务生态圈。
  
  薄弱处破题 实现法治精准滴灌
  
  伴随“双进工程”的稳步推进,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基层服务站点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因地制宜、扬优展长。其中,在南京市栖霞区桦墅村等86个法治薄弱村(社区)、基层服务站点成立专家帮扶团、法治宣讲团,补齐补强薄弱短板,推动法治化解决民生问题,实现法治服务精准滴灌。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而基层普法是全民普法的重中之重。针对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群众法治意识不强等实际情况,江苏省法学会坚持“从法治建设薄弱的地方破题”的工作思路,推动专业法治力量和优质资源下沉法治薄弱村(社区),紧密结合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推动法治观念在群众中生根发芽。
  “专家,我家耕地被隔壁村工厂扩建占用了,只给了很少的补偿。说是临时借用,但现在占用快两年了也不还,村里调解几次没结果,这种情况该怎么通过法律途径维权?”2025年5月6日下午,江苏彦圣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鲲鹏走进南京市栖霞区西岗街道基层服务站点,开启当周的值班服务,耐心倾听前来咨询的群众的困扰。
  在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富民村,这个聚居着12个民族54户少数民族同胞的“南通少数民族第一村”,语言障碍曾是法律服务的“拦路虎”。为摘掉法治薄弱村的帽子,村里创新推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普法,每日早中晚,法治播音员用少数民族语言将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乡话,结合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土地流转纠纷等民生热点,开展定制化宣传。在法治播音员的带动下,少数民族同胞从听众变为参与者,主动分享案例、讨论法律,呈现出一幅“各民族共享法治建设成果”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