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实践
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人才是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第一资源,高等教育则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突出职业导向、体现实务特色。2023年9月,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增设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授权,成为我国首批获准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的单位。2024年,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在全国最早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一年来,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积累了初步经验。
跨学科:经管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为适应全球科技竞争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知识产权已突破传统民法框架,发展为集技术、经济、法律与公共政策为一体的制度工具,知识产权从业者不仅要把握权利“外壳”,还要深入理解各类创新成果内在“信息”。以专利为例,在知识产权化之前,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需要先分析评估新申请技术与先公开技术的区别与进步。专利代理师撰写专利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时,需要同时理解和把握将来可能获利的专利权“外壳”和“信息”,从而选择妥适的保护范围和表达方法,存在知识壁垒,单一法学、经济学或管理学知识体系无法解决。
厦门大学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旨在培养具有理工医科、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综合知识,有志于从事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工作的人才,重点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知识产权国际化四支人才队伍。立足于厦门大学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以破解懂法律不懂技术、懂管理不懂经济的人才结构性矛盾。组建以法学林秀芹教授、经济学龙小宁教授、管理学乔永忠教授领衔的跨学科师资团队,形成法律规范+经济分析+管理策略的知识供给体系。除法学核心课程外,专门设置知识产权经济学、知识产权管理两大培养模块,开设创新经济学、知识产权估值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产权运营等课程。在知识产权经济学培养模块中,引入科斯定理、消费者福利等经济学理论,系统解析诸如音乐作品定价、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等实务问题。构建技术+法律+商业实训平台,注重协同创新,培养学生在专利挖掘、技术许可、风险投资等场景的综合决策能力。未来,将加强与理工科各学院、商学院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跨学科课程,拓展培养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打造与其他高校合作平台,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学分互认、师资交流合作,促进校际联合。
拓领域:“知识产权+”赋能前沿技术与产业
欧美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注重把握技术与产业前沿,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知识产权与工程、商业法与技术转移等课程,培养技术商业化能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推出人工智能法律学位项目,聚焦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慕尼黑知识产权法中心开设人工智能与专利法、生态可持续性与知识产权等前沿课程。
针对我国专利代理师、知识产权运用人才、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缺口问题,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打造自主人才培养体系。必修课分为知识产权经济学、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管理三个方向,围绕知识产权+数据、知识产权+前沿技术、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话题,开设工业产权法、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著作权法与创意产业等课程。
具体而言,在知识产权+数据教学中,除了讨论数据能否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客体,还设置数据治理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参与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实务,思考数据治理的法律问题。在知识产权+前沿技术教学中,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问题、非同质化代币(NFT)与数字版权保护问题,提升学生对人工智能和元宇宙技术影响下的知识产权认知能力。在知识产权+国际贸易教学中,结合中美经贸协议知识产权条款、“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共识,通过中兴、华为制裁事件的多维度分析,增强产业战略思维与全球治理视野。未来,研究院还将试点知识产权+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生物医药双导师制培养项目,搭建数字孪生教学平台,复现跨国专利纠纷、技术贸易制裁等复杂场景,提升知识产权人才全球治理能力。
重实务:校企合作优化培养体系
研究院始终坚持实践导向,致力于培养面向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大中型企业、专利代理所、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方面,在知识产权法学、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教学模块中增加实务型课程比重。开设知识产权实务必修课,教授学生如何撰写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书。开设专利代理实务、知识产权运营案例分析选修、知识产权战略与决策等偏实务选修课。教材编写方面,正在编写一套教材,纳入了知识产权管理学,涵盖知识产权创造、取得、运行和保护全链条,融入知识产权诉讼辩护策略、数据权益保护路径、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内容。导师安排方面,所有学生均采取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外导师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法官、以知识产权业务为主的合伙人律师等实务人士,校内导师注重探讨实务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实现从“学习纸面上的法”到“理解实际中的法”的教学理念跃升。定期邀请行业顶尖从业人员为学生授课,分享前沿见解和实务经验。实习安排方面,研究院与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公检法部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企业等深度融合,开展长期合作与全过程合作,设立多个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多业态产教协同,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研究院与厦门中院知识产权庭建立合作,定期开展庭审观摩,现场观摩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庭审后学生与法官进一步交流学习。毕业论文方面,规定学生学位论文以知识产权实务研究为主,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应有1至2名知识产权实务部门专家。
〔林秀芹系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教授,胡延杰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厦门大学)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 责任编辑:陈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