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非法治交流合作 为共筑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非洲是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最多的大洲,发展同非洲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基本政策和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中非法治合作是中非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能够推动实现中非共同发展和繁荣。
  “参与涉外法治建设,开展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法学法律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对外法学交流的主渠道作用”是中国法学会的职责任务。作为中国法学会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开展对非法治交流与合作,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深入总结中非法治合作丰硕成果
  
  随着中非合作日益紧密,中非关系相互依赖日益增强,法治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中非双方都高度重视法治领域合作,在司法合作、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涉外法治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效降低了中非合作的法律风险,为促进双方各领域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积极开展中非司法合作。中非司法合作以务实为导向,既服务双边贸易投资,也助力非洲国家法治建设,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法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中非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司法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展。
  中非双边司法合作从传统刑事领域向多元化、机制化发展,涵盖刑事、民商事、投资及税收等多个领域。在刑事领域,中国已与纳米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南非、肯尼亚等多个非洲国家签订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及引渡条约,为中非双方打击和遏制跨国犯罪提供了机制保障。在民商事领域,中国与摩洛哥、突尼斯等国签署民事和商事司法协助协定,在司法文书和其他文书送达、代为调查取证、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与仲裁裁决、交换法律信息等方面开展民商事司法协助,有助于解决中非民商事纠纷和保护当事人权益。在投资及税收领域,中国已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条约及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有效减少投资争议,避免双重征税,促进中非经贸关系长远健康有序发展。2019年10月,中国与毛里求斯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为深化两国经贸关系提供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
  中国与非洲国家以共商共建共享为理念,依托国际组织、区域合作以及多边平台等在多层面开展法治合作,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规则保障。在国际组织方面,中国和大部分非洲国家都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及《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和非洲国家可以在这些公约机制下打击腐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行为。非洲成员国积极参与金砖国家法律论坛,讨论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法等议题。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非盟《2063年议程》对接,促进建设公平、民主、尊重人权、正义和法治的非洲。2021年中非双方共同制定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确立中长期务实合作方向和目标。中国与多数非洲国家是《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缔约国,支持仲裁裁决的相互执行。在多边平台方面,中非合作论坛极大促进了中非多边外交发展,将中非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法治纳入合作议题,支持非洲法治建设。
  持续深化涉外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打造对外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可以增进我国与非洲国家间法律体系和法治建设情况的互相了解与认同,促进双边及多边法治合作。近年来,中非涉外法律服务随着中非经贸合作的深化而快速发展,涵盖跨境投资、贸易争端、规范经营、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领域。中国与非洲国家通过双边协议、多边平台及专业机构合作,逐步构建起服务中非贸易关系的法律支撑网络。2015年在南非成立的中非联合仲裁中心,为中非间商业投资交易中可能出现的争议提供法律解决机制、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提供法律安全保障。在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等国设立了法律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与此同时,中非律所合作不断加强。例如,德恒律师事务所联合来自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知名律师,共同撰写了《非洲国家外商投资并购及矿业法律指南》。涉非法律服务丰富了我国涉外法律服务的实践探索,满足了中资企业赴非洲国家投资经营的法律需求,实现了我国律所开拓对外业务的发展目标。

  有力推进涉外法治人才交流合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在涉外法治工作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加快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是做好涉外法治工作的关键。当前,我国已形成多机制、多平台、多项目的中非双向人才培养新局面。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推出“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人文合作计划为非洲提供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和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每年组织2000名非洲学者访华和500名非洲青年研修;每年培训1000名非洲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其中人文交流行动包括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支持非洲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等举措。2019年4月,中国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为促进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推动非洲法研究、培养中非法治合作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个高端专业平台。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大伙伴行动”,其中文明互鉴伙伴行动包括打造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设立中非发展知识网络和25个中非研究中心,依托非洲领导力学院培养治国理政人才,邀请1000名非洲政党人士来华交流,深化双方治党治国经验交流。近年来,中非法律人才交流与培训走向更深层次,中非法律人才培训基地和中非法律研究中心陆续建立,促进了中非深入了解各自法律体系,增进了相互间法律认可,为双方人员往来和合法权益保障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深刻把握中非法治合作的经验
  
  加强中非法治合作是一个长期、复杂工程,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全面总结、深刻把握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打造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作出法治领域的贡献。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政策理念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非关系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对非重大外交政策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强调“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强调“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提出中国在对非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宣布实施中非合作“八大行动”,即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指出,“将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非要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非政策理念体现了中国推动中非关系法治化、制度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为推动中非法治合作指明了方向。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定不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中非在国际事务上是天然的同盟军,为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和正当权利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涉外法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实践,不断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好发挥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国际规则和秩序向更加法治化的方向发展。
  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国际形势越复杂,越需要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全球挑战越突出,越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始终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提出三大全球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南方团结合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非一致同意打破“小院高墙”,反对“脱钩断链”,抵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合力捍卫发展中国家利益,共同应对百年变局。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国际社会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非为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对外法学交流主渠道作用
  积极开展对非交流与合作
  
  202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强调“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扎实做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治宣传、培养法治人才等工作,努力开创法学会事业发展新局面”。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致信精神和中国法学会“九代会”精神,要进一步发挥对外法学交流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中国法学会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对非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优秀涉外法治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法治力量。
  搭建高层交流平台。2019年至2021年,中国法学会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并发布论坛宣言,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致信中国法治国际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良好法治营商环境。中国坚持开放包容、互利互赢,愿同各方一道,积极开展国际法治合作,为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法治支持。”中国法治国际论坛邀请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法律界人士,围绕深化中国法治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国际经贸规则创新与完善等主题深入探讨交流。安哥拉总检察长、南非最高上诉法院院长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法治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力促进了中非法治交流与合作,中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得到不断提升。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继续办好各类法治论坛等大型国际活动,为深化对非交流与合作贡献法治力量。
  推动对外交流交往。2023年12月,中国法学会派代表团出访南非和阿尔及利亚两国,开展法治交流活动,介绍中国法学会参与全面依法治国有关工作情况,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与阿尔及利亚司法部法律和司法研究中心签署谅解备忘录。金砖国家法律论坛是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法学法律界共同发起的高端对话平台,中国与南非就做高度互信的战略伙伴、共同进步的发展伙伴、相知相亲的友好伙伴、维护正义的全球伙伴达成共识。2024年,中国法学会赴俄罗斯出席第九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金砖国家加强法治合作的共识进一步深化。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将持续加强中非合作有关法律问题研究,深化与非洲各国法律和司法行政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中非法治合作主体更加多元、内容不断丰富、渠道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
  加强对外法治宣介。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研修班是中国法学会推进中非法学法律界交流合作的品牌项目。该研修班紧紧围绕加强中非法治领域友好互信、提升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水平、推动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设计课程和活动。2024年6月,中国法学会举办“国际投资经贸法律风险及对策”研讨会,来自中国和16个非洲国家的150多位法学法律界代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非投资经贸法律风险与纠纷解决、中非数字经济合作法治保障两个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会议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和高度肯定,达成了深化“一带一路”法治务实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广泛共识。11年来研修班累计培训了30多个非洲国家的800余名法学法律界人士。经过交流与学习,研修班学员对中非关系和中非法治合作给予了高度肯定,普遍认同加强中非法治交流有助于增进法治理解与互信,助力中非各领域合作深化拓展,取得更多成果。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将继续秉持中非传统友好合作精神,同非洲国家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支持非洲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擘画中非合作新蓝图贡献法治力量。
  (作者系中国法学学术交流中心干部)
  ● 责任编辑:高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