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在基层治理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 ——安徽省淮北市婚俗改革实践调查
移风易俗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树立文明乡风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地区彩礼过高问题引发广泛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高额彩礼“娶不起”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安徽作为中国南北文化的过渡区、融合区,农村彩礼习俗经过历史演变延续至今,一般包括看家、定亲、请期、迎娶等环节,男方需给予女方现金和金银首饰等贵重礼物。淮北市地处安徽北部,属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常住人口200万,下辖一县三区(濉溪县,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农村地区一度存在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现象。为破除这一不良习俗,倡导群众建立节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淮北市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坚持多元治理、综合施策,探索实施“婚事新办、婚礼帮办、婚宴减办”婚俗改革,实现彩礼降低3万-5万元、婚礼花费降低1万-3万元;婚事新办数量增长65%、群众满意度提升80%的“两降两提升”目标。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婚俗新理念在当地已深入人心。
淮北市婚俗改革的做法成效
婚事新办。婚姻登记打造专属仪式,在婚姻登记中心增设中西式颁证厅、婚俗文化长廊、新人宣誓台、文明婚俗倡议签名台等功能区,依托龙池公园建设户外颁证基地,通过宣读结婚誓词、投放锦鲤、湖边许诺等方式,让新人在感受婚姻登记庄严神圣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婚俗文化熏陶。特色婚礼带动婚俗新风,建立特邀颁证师信息库,聘请“中国好人”、道德模范、金婚夫妇以及“五好家庭”成员担任婚姻登记特邀颁证师。在元旦、七夕、“5·20”等时间节点举办集体颁证仪式,特邀颁证师结合自身经历引领新人“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2024年,共开展13场特色颁证活动,10名特邀颁证师为87对新人举行集体颁证仪式。新婚辅导助力幸福起航,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选派志愿者、心理咨询师驻点,开设婚姻家庭微课堂,为新婚夫妇集中开展婚前辅导及家庭相处课程,引导树立正确婚姻观和家庭观。2024年,淮北市共开展各类婚姻家庭辅导4570人次。烈山区民政局在婚姻登记前开设婚前辅导课堂,涵盖文明婚俗、沟通技巧、关系修复等内容。杨铭夫妻学习后收获很大,“经过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许多夫妻互敬互爱的知识,更明白了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的危害,对以后的婚姻更有了信心。”
婚礼帮办。一是简化订亲。各村红白理事会商定本村彩礼标准,引导群众将彩礼控制至合理区间,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濉溪县南坪镇根据村民收入水平,提倡“低彩礼、零彩礼,礼金一般不超过8万元”,受到群众普遍支持。该镇黄沟村王帅帅、惠雪琪夫妻“零彩礼”结婚的事迹被省、市媒体争相报道。闸河社区田彤出嫁时,取消定亲、请客等环节,仅以一枚婚戒作为彩礼。田彤母亲表示,“只要他们小两口过得好,彩礼无所谓。”二是文明迎亲。改革前,迎亲往往通过豪车数量、品牌来彰显“面子”和“排场”,租车费用高达上万元,有的还攀比唢呐队班子阵容,甚至不惜花大价钱请网红、当地明星主持人,花费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改革后,很多村集体购置音响、花轿等迎亲设备供村民免费使用。濉溪县临涣镇临南村弘扬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组织舞龙、舞狮、腰鼓、秧歌等文艺表演队,免费为婚礼庆典纳福助兴;刘桥镇周口村成立迎亲公益车队,无偿提供服务,并规定唢呐队不得超过十人,得到村民认可和欢迎。粗略估算,去除豪车迎亲、高价“吹响”后,每场婚礼至少节省4万元。三是简约婚礼。充分利用公共服务场所,简化婚礼流程,降低婚庆支出。濉溪县双堆集镇张集村、杜集区北山村将村文化大礼堂作为村民操办婚嫁仪式的免费场所,配备桌椅、厨具及婚庆设备,由“大总”(“大总”是皖北农村地区对掌管操办红白事人员的俗称)或村干部客串司仪。“这里场地大、价格低,水电、场地和设备费用全免,婚庆费用省了两万多块,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司仪,我们既有‘面子’又得实惠。”石修存在儿子结婚后算了一笔账,高兴地说。
婚宴减办。控制桌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由“大总”在操办过程中提醒监督。濉溪县百善镇黄新庄村整合废旧文化礼堂,打造移风易俗“十五号”大礼堂(“十五”寓意家人团圆,和美吉祥),明确规定操办宴席不超过15桌,并在醒目位置摆放婚丧嫁娶规定、村规民约等标牌,让村民在参加宴请时潜移默化接受移风易俗教育。降低餐标,南坪镇摒弃传统套餐制,根据实际就餐人数实行点餐制,避免出现“客人走完了,菜还没上完”的浪费现象。刘桥镇王堰村经全体村民同意,将酒席标准从每桌1200元(30多道菜)降至每桌800元(16个菜)。简化副席,发挥村干部、党员带头作用,倡导村民婚宴只办婚礼当日一餐,亲友、街坊邻居帮忙期间不吃饭或只吃“大锅饭”。杜集区段园镇祁村将宴请天数从“三天大办”减少到“一天简办”,由以前的一桌8至10人增加至12人,一场婚礼减少近10桌,节省费用1万元左右。村原党总支副书记卢成军更是带头取消副席,“现在村民平时也不缺大鱼大肉,一碗八宝饭酬谢亲友,既健康体面又节俭时尚”。
淮北市推进移风易俗的多元路径
强化综治功能。增强社会参与,在县区综治中心引入品牌调解室、心理咨询师、律师等专业力量,打造“婚调联盟”等特色品牌,吸纳230余名“两代表一委员”(辖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参与矛盾化解。烈山区成立“芬姐婚调联盟”服务队,由“全国模范调解员”“中国好人”魏玉芬担任理事长,56名成员联合区法院家事法庭工作站,推动婚姻家庭、彩礼纠纷等矛盾有效化解。深化部门协同,整合法院、检察、司法、信访等12个常驻部门及民政、卫健等20余家轮驻单位资源,形成“综合受理-分类流转-联合调解”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相山区综治中心设立10个服务窗口,涵盖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等职能,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即可解决婚姻家庭纠纷等多类问题。加大惩处力度,司法机关加大对涉彩礼违法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对“职业”媒人和婚介机构宣扬低俗婚恋观、哄抬索取彩礼以及实施彩礼诈骗牟利等行为依法予以严处。通过公正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建立以案释法、以案说法工作机制,定期梳理发布典型案例,坚决纠治以彩礼之名索取财物的不良风气。
抓住关键群体。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村(社区)干部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制度,带头做到“低彩礼”“零彩礼”。对违反规定收取高额彩礼或大操大办等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依规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发挥先锋模范引领作用,鼓励基层党组织书记、妇联主席等担任“义务红娘”,组织“五老”人员、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乡贤能人提前介入婚嫁流程,劝导群众合理给付彩礼。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富带头人等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抵制高额彩礼、摒弃炫富行为。发挥“大总”执行倡导作用,成立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业务培训、举办擂台赛,把传统的“大总”培养成喜事新办的执行者、邻里互助的践行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美家园的守护人,有效助力乡村移风易俗。
宣传教育引导。一是开展主题宣传。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是农民工返乡和乡村未婚青年相亲、定亲、结婚的高峰期,各地乡镇利用这一黄金时期,开展“倡文明·树新风”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无纺布袋、围裙等物品,向群众深入宣传喜事新办、婚俗改革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自觉抵制盲目攀比、跟风大操大办。2024年,南坪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活动30余场,制作公益广告牌180面,刷写墙体广告130面,印发“抵制高价彩礼、倡导移风易俗”倡议书1.3万余份,宣传移风易俗典型120人次。二是注重特色宣传。濉溪县四铺镇结合淮北大鼓、泗州戏等地方文化,创作《都是彩礼惹的祸》、《小两口》等作品,开展移风易俗文艺展演进农村活动,将“大道理”变成“家常话”,吸引1500多名村民观看。现场设置有奖互动问答环节,村民踊跃参与、气氛热烈。刘桥镇组织干部群众自导自演,通过“三句半”的形式把婚俗新风尚录制成短视频,在抖音、朋友圈广泛宣传,既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又让群众在碎片化时间中记住了新时代婚俗文化知识。三是实行礼遇奖励。对“低彩礼”“零彩礼”家庭,鼓励镇村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等为其证婚颁证,并利用婚姻登记场所、乡村广场、农村礼堂食堂等资源,提供集体婚礼、免费场地等便利服务。将抵制高额彩礼纳入积分制管理,通过“积分超市+兑换商品+精神奖励”模式调动群众积极性。南坪镇黄沟村在积分制管理中,以油、盐、牙膏、肥皂、洗发水、洗衣粉等70余种日常生活必需品作为兑换商品,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户等35户,促成婚事新办30余场,宴席规格、人情礼金均显著下降。
启示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引导农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淮北市婚俗改革的相关做法,对推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移风易俗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移风易俗要走深,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在开展婚俗改革、移风易俗工作中,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采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具有本地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到文艺作品中。结合送戏下乡、文化进万家等活动,演绎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让群众真正了解、自愿接受并参与到移风易俗活动之中。
移风易俗要见效,须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县、镇、村三级党组织认真履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责任,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积极选树身边典型,以“优秀大总”等榜样人物引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通过大家都认可的先进典型事迹,引导广大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发扬主人翁精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移风易俗要走远,须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移风易俗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推进难度较大,需要构建市、县、镇、村四级协同的工作格局。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具有硬性约束的政策文件,明确婚丧喜庆事宜的标准、流程、范围等规范,发挥综治、司法部门以案释法作用,形成常态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完善“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潜移默化地推动破旧俗、树新风。
(作者系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