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守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 共筑预防违法犯罪防线

  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全国已逐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等为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仍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调查显示,因家庭监护缺失、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为违法犯罪预防的重点人群。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既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制定专门矫治教育规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全县96万人口,有28万人常年在外务工。浦北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创新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成长路径,补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前端短板,持续深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实践探索。2024年,全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数量下降44.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刑事案件、违法犯罪人数均大幅下降,连续19年获评自治区平安县。


  统筹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推动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归位
  
  坚持问题导向,让外出务工人员回得来、留得下、稳得住。针对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监护的缺失导致儿童在成长关键期缺乏亲情陪伴和行为引导,容易产生心理偏差或被不良群体诱导等实际,浦北县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的朴素愿望。
  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浦北县坚持发展园区和发展镇村车间(加工点)“两条腿走路”,创新“园区+车间+庭院”发展模式,启动“聚百家企业·创千个车间·联万户家庭”产业振兴三年行动,着力打通园区往下走和车间往上走的双向互动、双向发展渠道,推进浦工回浦、浦商回浦、客商进浦。同时,实施“让产业回乡”“让产业下乡”和“让妈妈回家”“让爸爸回家”系列行动,让更多的家庭实现“薪”生活,享受事业与家庭兼得的幸福。截至目前,园区集聚适宜发展的“园区+车间+庭院”企业56家、就业4800多人;镇村车间(加工点)849个、就业2.2万人;辐射带动庭院就业7600多人。
  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浦北是广西33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立足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营活跃、市场稳健有力等基础,把浦北陈皮产业作为“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和富民增收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抓源头、提品质、建园区、防风险、拓市场、育品牌,统筹推进产业联农带农、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县大红柑种植面积达18.5万亩。2024年,浦北陈皮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培育产值超亿元村6个、超百万元户285户、超10万元农户3120户,两万多户10万多群众从中增收致富。浦北陈皮产业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在“陈皮+”和“+陈皮”衍生产品的示范引领下,浦北荔枝、茶叶、官垌草鱼、黑猪等土特产不断发展成为增收富民好产业。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扩县城、强县城、旺县城、美县城”思路,提升老城片区、完善金浦片区商圈、开发城南高新片区、优化城东和城北片区建设,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尤其聚焦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新改扩建一批学校,推动大班额、大通铺比例降至历史最低,保障优质教育资源持续供给。同时,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出台解决重点工业企业员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措施,明确对进入企业连续工作6个月及以上的员工,在企业所在地学校妥善解决其子女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实现“父母在子女身边上班、子女在父母身边上学”。
  
  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
  推动暖心护苗监测干预前移
  
  浦北县积极探索“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和“精准治理、动态管理”等做法,通过早期监测、源头干预和多元协同,有效提升儿童保护的预见性和系统性,实现从“救急纾困”向“主动防护”的转型,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
  网格化常态化开展摸排。通过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体系,动态跟踪与分级管理,精准捕捉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及时介入干预。为此,推行常态化排查机制,县镇村三级干部按网格划分进村入户,对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逐户走访排查,聚焦留守、失亲、重大疾病等重点儿童,详细了解其家庭状况、生活需求、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等信息,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强化信息推送,畅通信息共享,实现对儿童群体的全覆盖管理。
  精准化结对帮扶。聚焦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亲情缺失、情感支持匮乏等问题,探索建立“1+5”结对帮扶机制,即为排查出来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精准分类,分别和教师、校领导、村(社区)干部、镇政府(街道办)干部、政法干警“结对子、认亲戚”,实施周访、月访、季访的差异化走访策略。其中,教师主要负责学业辅导,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校领导主要统筹关爱工作,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在学校遇到的困难;村(社区)干部定期走访,了解生活状况,落实相关政策;镇政府(街道办)干部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支持,帮助家庭增加收入;政法干警开展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个性化分类干预。在精准排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服务。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对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亲情沟通室等“心灵驿站”,开通“心灵热线”和“悄悄话信箱”等心理咨询渠道;全县包括中职学校、专门学校在内的296所中小学校100%开设心理教育课,并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及时疏解儿童心理问题。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等8类重点未成年人,按照困境、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涉罪4种类型落实分级分类教育矫治措施,为未成年人提供及时、精准的引导和干预。例如,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织密全方位立体防护网
  推动保护救助机制衔接融合
  
  2024年修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强化了司法机关保护未成年人相关职责。通过构建司法预防、司法保护、救助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法律保护与社会救助在政策、资源、服务上的深度融合,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起全方位的法治防护体系。
  加强司法预防。坚持预防为先、保护为主、矫治为要,全面开展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突出问题预防管控专项行动。通过构建公安、检察、司法、教育等多部门联动网络,依托公检侦查监督协作平台,建立案件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机制,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滋生蔓延。出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意见,建立卫健、检察、教育等部门联席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中的报告责任和协作流程,成功干预处理多起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效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持续侵害。
  完善司法保护。创新打造集案件问询、人身检查、证据提取、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办案救助模式,打造“寿乡小红伞工作室”“天平”“法润寿乡”等司法保护品牌,引入法律人士、专业社工等力量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专业支撑,保障其合法诉讼权益,有效避免司法程序中的二次伤害。深化家事少年审判方式改革,推进公检法联动专人专案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建成集审判、调解、维权、心理咨询为一体的家事少年审判中心,开通“家事少年案件立案绿色通道”,推动涉未成年人案件在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全面提速增效。
  创新联动救助。建立司法救助与民政救助政策衔接机制,对因案致贫、因伤致残等儿童,在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同时,跟踪申请低保、孤儿基本生活费等民政救助政策,形成“物质帮扶+政策保障”的叠加效应。推行圆桌审判、庭前调查、判后回访等举措,建立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机制,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矫治,为未成年被害人实施心理救助。针对侵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案件,健全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执行案件司法救助制度,强化精神损害赔偿落实,提升国家司法救助比例,展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打造多元协同工作格局
  推动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社会民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协作,构建党政领导、政法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健康成长、预防违法犯罪发生筑牢可持续发展的全社会支持网络。
  着力凝聚工作合力。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家庭功能的缺失,其原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较为薄弱,需要统筹法院、检察院、公安、教育、司法等部门力量,建立家校社政“四级”协同联动机制,有效破解部门间信息不畅、协作不够等问题,吸纳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纵向贯通县镇村、横向联动各领域”的工作闭环。同时,成立县级“法院+妇联+学校+N”指导服务中心,针对监护缺失的家庭,联合县法院发出《家庭教育令》,共同做好孩子的监护和教育工作。
  着力激发内生动力。个体的内在动力被激活,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挑战,实现自我成长与发展。全县296所中小学校和97所幼儿园均配备了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法治开学第一课”“模拟法庭进校园”等活动,通过生动案例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增强儿童的道德法治观念。依托妇女之家、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平台,充分发挥“桂姐姐”宣讲队、家庭教育讲师团、最美家庭代表、女律师志愿服务队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周、法治大讲堂、法治教育微讲堂系列活动,制作《冬日暖流》《百姓的助梦人》等原创精品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微电影,持续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推动实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从被帮扶到自主发展的转变。
  着力强化长效保障。只有构建起长期稳定、系统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帮扶工作不因一时的热情消退或外部环境变化而中断。制定《浦北县儿童发展规划(2021-2030年)》《浦北县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方案》等举措,建立健全动态监测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尽责的工作机制,实现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服务供给的持续稳定。同时,联合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及有关单位,开展圆梦“微心愿”等系列关爱青少年活动,组织大学生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持续不断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关爱保护,让他们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中成长成才,真正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浦北县委书记)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