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构建影视版权保护的立体生态

  近期,热播影视剧的盗版乱象,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大焦点问题。有调查显示,在搜索引擎输入热门影视作品名称,位居前列的多为盗版网盘链接,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热映时,其盗版资源在网上四处泛滥,用户可轻松免费观看。另据爱奇艺统计,《我是刑警》上线仅13天,盗版网盘链接已达8.2万余条。此外,短视频平台上还存在大量超长解说影视剧的“二次创作”视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作的市场竞争力。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迭代变化,影视产业所面临的盗版、侵权现象日趋多样化、隐蔽化,不仅使版权方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也严重伤害了影视行业的健康生态和创作热情。
  可见,加强影视剧盗版治理和版权保护已成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完善和落实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影视盗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是遏制盗版的关键举措。同时,夯实平台责任至关重要,相关网络平台应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审核并及时下架侵权内容。搜索引擎、网盘等平台应优先展示正版内容,限制盗版链接的传播,短视频平台则需加强对超长解说影视剧等侵权行为的监管。此外,影视行业有必要加强内部联合,分享反盗版的经验和技术,以净化行业环境,为传播正版内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严厉打击盗版的同时,对于短视频平台影视解说类的二次创作也应当区别对待。不少“二次创作”视频引用影视资源的时长较为合理,且以独到的观点进行赏析,因而具有降低消费门槛、丰富文化表达的积极意义,对此不宜一棍子打死。但也有大量所谓的“二次创作”视频,仅仅只是超长照搬影视剧的原片画面,事实上已对原作的市场价值和版权保护体系造成了冲击。因而,对于影视解说类视频的法律规制,重点应放在明晰合理使用的标准,充分考量相关使用的目的、性质、数量、质量以及对作品潜在市场的影响等因素,明确引用时长占比、转换性创作要求等量化指标,为创作者提供明确的法律边界。
  在影视盗版治理和版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版权保护与创作自由的协调发展。比如,对于相关平台上大量存在的超长解说影视剧的视频,除了下架明显侵权的视频外,不妨要求平台将相关视频转为“试看版”,并添加正版影片的购买链接,以疏堵结合的方式,为版权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再比如,通过“版权过滤+收益共享”机制,平台可以对合规的“二次创作”与版权侵权进行合理区分,并将侵权视频的收益自动划转版权方。总之,通过区分商业性使用与创造性转换,对盗版链接予以严厉打击,对具有评论、研究价值的解说视频设定“安全港”规则,或许能够避免因“一刀切”而误伤文化创新。
  构建影视版权保护的立体生态,治理技术创新也不可或缺,通过区块链确权、AI识别升级、动态水印追踪等技术手段,可以为精准打击盗版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强化产业协作,构建版权共享平台,探索收益分成模式,实施正向的激励计划。此前,爱奇艺、腾讯视频已分别与抖音达成合作,授权其长视频内容用于短视频平台的“二次创作”,为构建产业健康生态迈出了有益的一步。此外,推动公众教育,培育“先授权后使用”的社会意识,也是构建健康版权生态的重要一环。相关执法机构与行业协会可以考虑发布典型案例、举办公益展览、号召相关从业者签署尊重原创的倡议书等多种路径,提升公众和从业者的版权意识,营造保护影视版权的社会氛围。
  总之,影视版权治理需要在打击盗版与保护创作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多管齐下,通过精细化立法、立体化治理、生态化协作,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视版权立体生态系统,遏制盗版侵权现象的同时,也促进多元化的影视文化创造。
  ● 责任编辑:阿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