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法治基因 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系列报道之二

红色法治文化永绽时代光芒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鼓舞和激励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深入挖掘红色法治文化的时代内涵,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法治血脉,对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促使我们不忘红色法治初心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百年沧桑,百年辉煌。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必须追寻革命的足迹,挖掘红色法治文化的根脉。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传承好红色基因,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人掀开了一次治国理政的伟大预演。千里江山千重泪,片片热土染丹心。历史的洪流,在砥砺前行中奔腾。从1921年建党至1949年建国,中国共产党在28年间带领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62个根据地和革命老区,其中土地革命时期建立了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左右江、海陆丰和东江、琼崖等17个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等18个抗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的社会建设时期建立了包括北京老区、天津老区、河北老区、山西老区等在内的27个革命老区。根据1995年各地上报材料统计,全国有老区乡镇18995个,涉及1389个县(市、区、旗)。可以说,中华大地到处都有革命历史,遍地都经历过红色法治文化的浸染。
  红色法治文化发轫于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立法实践,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淬炼于中国共产党司法为民的群众路线探索,例如马锡五审判方式。从白毛女到巧儿找婆家,从“豆选法”到选票制,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到《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组织条例》,从《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到上海市军管会《房屋地产管理暂行条例》,红色法治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始终贯穿着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红色财富,并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源流和实践镜鉴。
  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红色资源,就要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法治文化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守法中去,进一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让人民群众在可见可感中收获幸福和安全。
  
  教育我们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必须将“十一个坚持”贯穿始终,确保法治中国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红色法治文化凝结着党的优良传统。井冈山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了“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开创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强调司法为民、调解优先;西柏坡时期,起草和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婚姻法、《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三部大法,奠定了共和国法治的基石。华北人民政府开依法执政的先河,奠定了共和国法治建设的雏形。脚踏中华大地、扎根中国现实的革命实践奠定了人民主权、公平正义的红色法治基因。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法,从“依法办事”到改革开放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党的法治建设始终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从延安时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到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法治与德治协同发力,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打牢红色法治文化根基。
  挖掘、探寻、研究是为了保护、传承、发展,是为了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为了从红色法治文化中深刻领悟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法治底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人民民主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直接历史渊源,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制度遗产。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自己的“法魂”所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作为自己的“法理”;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政权主人、是法治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作为自己的“法源”。
  新时代的实践,要求我们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出发,将红色法治精神转化为破解执法司法不公等难题的制度效能。新时代法治建设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智慧,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确保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强大基因和精神密码,红色法治文化延续不绝并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在江西南昌的街巷中,邱娥国的故事被百姓传颂。1979年转业时,邱娥国放弃机关岗位选择在基层当民警,他每天夹着笔记本走街串巷,用“腿勤、嘴勤、手勤”三勤法则迅速摸清辖区脉络,独创方位图标注法提升社区管理效率。从警27年,邱娥国千方百计为辖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他摸索总结出户籍民警“一图二本三诀四勤”和“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工作法,创立“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牌”等便民措施,在基层公安机关推广并一直沿用至今。邱娥国总结的“一图二本三诀四勤五心”工作法,正是红色法治文化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他抚养辖区孤儿姐妹十余年直至其成家,奉养过13位孤寡老人,用“五心”即真心、贴心、耐心、细心、恒心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正是“一切为了人民”的真实写照;1981年他为了制止械斗勇斗歹徒,身中7刀重伤致残,正是革命时期不畏艰险精神的具体传承。
  近年来,江西井冈山积极探索井冈山精神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强化政治引领、创新引领、作风引领、效果引领,“铸红魂、承红脉、举红旗、谋红利”,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江西瑞金创新打造“红都政法轻骑队”,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这支由青年政法干警组成的尖兵队伍,赓续中央苏区“工农检察轻骑队”的红色基因,注入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内涵。他们以“车轮丈量民情、法典化解民忧”的实践,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让“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治理愿景渐成现实。
  江西赣州继承毛泽东寻乌调查“唯实求真”精神,结合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创新“联村共治,法润乡风”做法。优化干部联户机制,增加入户走访频率,实时跟踪问题解决进度。扩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农村“五老”人员联系站覆盖面,结合积分激励,提升村民参与纠纷调解的积极性。
  还有,陕西公安系统坚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群众在哪里,“板凳警务”就搬到哪里,警务围着民意转,服务奔着群众去,传承的正是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福建龙岩通过定向帮扶、权证代办等举措破解企业难题,与苏区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好作风一脉相承;江西兴国设立“办不成事”受理专窗,整合28类调解力量构建全域综治网络,推动民生诉求的解决,正是继承了苏区干部“柴米油盐都想到”的细致作风;广大党员干部持之以恒遵循党的路线坚守党的纪律,按照中央要求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塑新时代党员干部作风,使遵守党的纪律成为铁规矩、硬杠杠,就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体现。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必须全方位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承体系。
  融合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强化教育阵地建设。通过建设校园红色文化长廊、配备革命文物复制品等,将红色元素融入日常环境。例如,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利用“半条被子”故事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红色研学并担任讲解员。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中与青少年情感共振的细节,通过情感共鸣引导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马骏、高君宇、邓恩铭等革命者奋发学习、少年立志、救国救民的经历故事制成动漫和影视作品,拉近英雄形象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依托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地教育和沉浸式体验活动。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组织学生走红军道路、唱红色歌曲,通过情景代入增强历史感知。
  要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红色资源库,进行数字化创新传播。运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重现红色法治场景,开发沉浸式教育产品,让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将红色法治元素融入校园法治课程,编写《红色法治故事读本》等教材和教辅读物。树立“红领巾讲解员”等模范标杆,培育先进典型,以榜样力量激发青少年内生动力。结合抗洪救灾、科技创新等新时代事迹阐释红色基因内涵,实现传统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有机融合。
  要扩大红色法治文化的融合性运用,与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紧密结合,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例如,创建“红色法治+乡村振兴”示范点,以法治护航集体经济、生态保护;打造“红色法治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律师、调解员深入老区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建立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法治文化的普及等。
  红色法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也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动力之源。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百年党史中感悟法治初心,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让红色法治文化绽放时代光芒,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法制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