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铲除涉企网络“黑嘴” 守护清朗营商环境
中央网信办近期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涉企网络“黑嘴”(以下简称“‘黑嘴’”)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等突出问题。相较于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的相关行动,此次专项行动首次将“黑嘴”列为独立的整治议题,释放出攻坚突破的强烈信号。
从拼凑“黑料”到炒作谣言,从操纵“水军”到虚假测评……种种抹黑企业形象、诋毁企业家声誉的“黑嘴”,借助社交媒体裂变式的传播机制、算法推荐所编织的信息茧房,将键盘变为快速扩散的伤企利器,将流量当作要挟敛财的变现筹码,不仅使企业经营、商誉等蒙受多重伤害,也对市场秩序、营商环境构成了系统性威胁。面对“黑嘴”屡禁不止的现状,除了阶段性的专项整治,还须构建环环相扣的长效机制,寻求标本兼治的解决方案。
铲除“黑嘴”,需要实施精确打击。此次专项行动详尽列举了4大类12小类的“问题清单”,为对标整治形形色色的“黑嘴”提供了清晰指南。这种精准打击的思路应加以推广。比如在立法层面,尽管民法典等法律都有保护企业名誉权的原则规定,但“主观恶意认定”“损害结果量化”等关键指标尚有待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司法判例等方式统一裁判尺度、厘清模糊地带,使立法真正转化为精准打击“黑嘴”的利刃。
铲除“黑嘴”,需要抬高违法成本。以往较多采取的封禁账号措施,往往只能让“黑嘴”暂时消声,却难阻其换个“马甲”卷土重来,也无法修复受害企业的损失。因而,有必要精确评估“黑嘴”的传播量级、损害程度等要素,进一步构建并落实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惩治的梯度追责机制,对“黑嘴”施加真正有效的震慑压力。同时,整治“黑嘴”不能止于“前端打击”,还应深挖幕后各环节的同谋,彻底斩断黑色产业的利益链条。
铲除“黑嘴”,需要强化平台责任。平台是网络空间的“看门人”,决不能为了流量纵容“黑嘴”,甚至以算法推波助澜。技术应当成为“向善”而非“纵恶”的工具,以严格审核机制拦截“黑嘴”信息外溢,以快速反应机制开辟企业维权通道,等等,都是平台该有的担当。倘若平台弃守应尽的义务,相关部门应及时跟进“算法审查”“收益限制”等监管措施,以掷地有声的连带责任,扭转“唯流量论”的运营误区。
铲除“黑嘴”,需要提升维权能力。不少企业遭遇“黑嘴”侵袭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花钱消灾”,但这种鸵鸟心态只能助长勒索者的嚣张气焰。相较之下,一些维权意识觉醒的企业面对“黑嘴”泼来的污名化脏水,或主动接受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或以种种透明化操作自证清白,直至以诉诸法庭、高额索赔的硬核姿态回击碰瓷“黑嘴”,最终借助政府、司法的公信力,实现了危机的正向转化。这样的事实证明,企业与其以“封口费”委曲求全,不如挺直腰杆维权,将危机变为品牌宣传、商誉加分的契机。
铲除“黑嘴”,需要引入全民共治。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网民每一次盲目跟风的转发、每一条宣泄情绪的评论,都可能无形中沦为谣言的“传声筒”。因而,通过国民教育、案例警示、媒体揭黑、平台辟谣等路径,破除盲从的“吃瓜心态”,培育理性的媒介素养,至关重要。只有网民群体学会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养成明辨真伪的行为选择,才能筑就抵御谣言的集体防线、营造全民共治的网络生态,进而根除“黑嘴”的生存空间。
整治涉企网络“黑嘴”并非朝夕可成,而是必须构建起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唯有将法治的刚性约束、平台的责任担当、企业的维权自觉、公众的理性参与熔铸成立体化的治理格局,才能彻底斩断“黑嘴”的毒牙,以清朗的网络空间塑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护航企业的安心发展和健康成长。
● 责任编辑:刘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