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侨心侨力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涉外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用好“侨”的力量,架起“侨”梁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侨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侨务部门全面深入执行党的侨务政策,致力于依法保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推动涉外法治建设、维护国家利益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为更好发挥侨心侨力在涉外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兰州大学联合甘肃省侨联成立兰州大学-甘肃省侨联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充分利用高校与侨联两大优势资源,用“侨”力量积极推动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
  学术交流
  
  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涉外法治工作重要论述。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加强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为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了解和认可发挥积极作用。比如,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柴裕红的《中国2023年,〈民事诉讼法〉修改及关于国际平行诉讼对策的最新动向》及其在《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29卷上发表的《海牙“管辖权项目”背景下我国应对国际平行诉讼策略之完善》,两篇论文被日本中央大学翻译成日文并发表在日本权威法学期刊《比较法杂志》上。
  为充分发挥凝聚侨心侨力重要平台功能,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紧扣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需要,积极邀请在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和实务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培养学生跨学科法治思维能力。这一举措也有利于促进涉外法治理论的传播与交流,凝聚海外侨胞与归侨侨眷的合力与共识。例如,吉林大学教授田洪鋆以《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为题的学术讲座,为涉外法治研究的学术表达提供了扎实的方法论指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仁山副校长以《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统领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为题的学术讲座,从宏观视野提出构建涉外法治话语体系规划路径。除此之外,涉外法治研究中心还策划一系列有关涉外法治主题学术讲座,如复旦大学教授马忠法的《涉外法治建设中重大法律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徐伟功的《涉外民商事审判中的法官思维流程》、亚太法律协会“一带一路”委员会联合主席梁柏林的《商业律师的价值创造:在人工智能横行与技术驱动的时代法律实践》、外交部领事司原研究员许育红的《华侨与华人称谓的历史演进和法律联系》以及中亚国际仲裁法院院长阿谢丽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民商事纠纷解决制度》等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在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了涉外法治基本理论,还在实践层面给予宝贵指导,鼓舞学生增强投身于涉外法治建设的信心,使其加深了对涉外法治理论的理解,具象化了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涉外法治观念,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涉外法律服务
  
  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坚持以实践为导向,积极开展涉外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涉外法律挑战,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与兰州市法学会等单位对本地企业和园区展开调研,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面对面交流,从企业所涉合同法律风险、企业合规难点、人才库建设等方面了解企业的需求,深入挖掘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关跨境贸易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力争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涉外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桥梁纽带作用,与企业开展点对点、有针对性的长效合作。充分利用“侨”的独特力量,打破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比如利用侨界的资源优势组建境内外律师团队,为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坚持纠纷预防与纠纷解决并重,切实有效地维护企业权益,为企业运营节约成本。
  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紧密围绕社会的现实需求,积极开展诸如“‘一带一路’背景下涉外法律服务基本内容及律师服务路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风险应对策略”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同时,主动加强与甘肃省侨联涉侨组织的合作,广泛开展涉侨法律服务工作。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成员中有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甘肃省侨联委员、甘肃省“一带一路”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甘肃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甘肃省侨联社会法律专委会特聘专家、甘肃省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甘肃华人华侨研究中心研究员等,他们通过各种社会服务加强涉外法治的宣传推广,尤其是强调“侨”的力量在涉外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让凝聚侨心侨力、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助力促成涉外法治研究中心与甘肃省侨商海外联盟、甘肃省侨商联合会等境内外涉侨组织建立长期有效的涉外法治合作模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探索区域涉外法治发展空间
  
  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承办了各类特色活动,如中国仲裁周兰州大学专场暨“涉外法治视阈下商事纠纷预防与解决”论坛、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公司法青年巡回论坛第十场暨新公司法违信责任的体系解释与适用难点研讨会、兰州市律师协会“加强涉外法律服务”研讨会等。在中国仲裁周兰州大学专场中,企业和法律从业者聚焦涉外法治环境、商事纠纷预防机制、仲裁调解实践等关键议题,深度交换彼此的观点与见解。同时,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积极参加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年会、中国国际法学会学术年会、甘肃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暨涉外法治业务推进会等各类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涉外法治建设前沿动态。2025年3月,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参与承办甘肃省“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暨涉外法治业务——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专场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甘肃省侨商海外联盟、敦煌国际仲裁院和高校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企业人士参加,共同探讨应对甘肃省涉外法治业务的可行性方案。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从人才培养的学科体系而言,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应以国际法学学科为主,兼顾国内法学学科,培养跨学科、跨文化、能处理实际问题的法治人才。涉外法治研究中心高度重视侨心侨力在涉外法治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完善侨校合作机制,积极拓展东西部侨联组织的交流合作,将侨心侨力转化为育人资本,探索侨校协同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新路径。在跨学科能力培养上,加强与外语、国际关系与政治以及信息等学科的交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依托兰州大学法学院的师资力量开设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法、仲裁法与公证法、公司法、法律英语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法治思维能力。在跨文化培养层面,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中心成员积极参与全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和“国家治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中亚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探索推进以区域国别法学研究为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在涉外法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中心充分盘活“侨”资源,构建“以侨引才、以才促研”的良好局面,加强与国际组织、仲裁机构、国际律师事务所等平台的对接,积极推荐学生到涉外法治相关的一线机构实习,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件处理,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
  未来,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将深入挖掘侨胞资源,广泛吸收侨界智慧,将侨心侨力持续融入到涉外法治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环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对标国家涉外法治发展需求,创新涉外法治研究平台模式,为涉外法治建设注入新元素、新动力,为构建涉外法治工作的大协同格局贡献力量。
  (柴裕红系兰州大学-甘肃省侨联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佩遥系兰州大学-甘肃省侨联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