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以“心治”赋能“善治”
近日,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桂林路街道居民张女士主动敲开楼下邻居家门:“妹子,多亏社区帮我打开心结,以后咱们邻里间多照应!”
此前,张女士因长期闻到刺激性气味而怀疑楼下住户倾倒化学物品,经网格员检测确认管道无共用情况后仍不认可。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后,金川区综治中心联合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介入,心理咨询师发现其因独居产生焦虑,经疏导后张女士与邻居消除误会。至此,持续数月的纠纷在“网格+心理”双服务中妥善化解。
近年来,金川区综治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探索将心理服务融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将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情绪管理嵌入纠纷调处全链条,通过“心治”赋能“善治”,让矛盾化解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聚焦需求 构建“心”品牌
2024年8月,金川区王某的家人因意外不幸离世,金川区心理服务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立即上门,为其作心理危机干预。据介绍,王某当时已经无法表达情绪,心理咨询师立即采取专业服务,帮助其宣泄情绪。等待她状态相对稳定后,又进行了专业的治疗和疏导,帮助她从悲伤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回归正常生活。
搭平台,织密三级“心防”网络体系。金川区以问题为导向,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社会心理服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依托区综治中心、镇(街道)、村(社区),构建三级心理服务网络,搭建起群众“家门口”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强队伍,激活多元协同“心力量”。通过校地、地企共建模式,以“政府+公益+购买服务”模式,建立专家指导队伍、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这3支专业队伍,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矛盾化解、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服务资源调度等服务,从源头上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化于萌芽。
创机制,破解柔性调解“心难题”。金川区积极构建“1233N模式”:一个中心,即建强金川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引领全局;两条热线,即金川区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和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热线;三支队伍,即专家指导队伍、骨干队伍、志愿者队伍分工协作;三大服务,即普惠服务、重点服务、线上线下贯通服务;N个社会心理服务站,即全区所有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通过“1233N模式”服务前端,及时了解群众不想说、不愿说的“思想疙瘩”,提前介入疏解情绪,消解戾气,真正做到在定分止争中把脉“心症”、疏通“心结”、治愈“心病”。
聚焦时效 提供“心”服务
王某和史某于2021年8月以来因家庭琐事多次发生撕扯产生矛盾纠纷,社区、街道和派出所多次介入调解,但纠纷始终难以有效化解,当事人遂向金川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过分析研判,及时对接金川区综治中心进行调解处理。
随后,金川区综治中心迅速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针对该起纠纷,引入专业心理服务力量,构建“心理疏导+矛盾调解”多元化解机制。通过组建由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以及公、检、法、司等相关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运用沙盘治疗技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等心理知识疏导当事人积郁情绪,调整改善沟通模式,有效化解了当事人在传统调解中较难被突破的情感障碍。在心理服务奠定理性协商基础后,联动公、检、法、司等部门实施靶向调解,最终促成当事双方在情感谅解与权益平衡基础上达成和解。
“过去调解这类纠纷,我们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参与此案的社区书记坦言,“如今有了综治中心的统筹和心理服务专业力量支撑,真正实现了‘1+1>2’的治理效果。”
抓预防,前移矛盾消解“心关口”。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在做好常规心理热线、心理咨询、远程视频咨询、心理科普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中心引领、多站点覆盖”机制,开展心理服务“下社区”活动,让心理咨询师从在家“坐等”变为主动“上门”。
重疏导,延伸情绪“心触角”。拓展“网格管理+心理服务+人民调解”工作模式,使心理服务应用到特殊人群专项服务、信访事项调解等工作,不断扩展心理服务的范围。
强干预,阻断极端行为“心火苗”。将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纳入辖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心理咨询师现场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疏导、平复当事人应激反应,防止过激行为的发生。
自2023年4月20日入驻金川区综治中心以来,金川区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心理咨询服务938人次,其中线下472人次,线上466人次;开展心理健康六进活动184场次;重点人群心理干预131人次;入户心理疏导58人;心理危机干预6人次;志愿者队伍开展心理咨询师技能提升培训7次;干部职工心检3000余人次;成功处置1起轻生事件,心理科普教育受众达25万人次。
金川区综治中心通过心理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心治促善治”之路。下一步,金川区将持续深化“心理服务+”模式,让自爱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成为基层善治的最美底色。
● 责任编辑: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