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陕西实践 促进高效能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切为了人民是“枫桥经验”始终不变的初心。陕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应用于社会治理实践,着力提升矛盾纠纷依法化解水平。以治理效能为导向,用网格化手段细化治理“颗粒度”,实现基层秩序再造,优化基层治理单元。以技术赋能为依托,为基层治理插上“数字之翼”,扩展矛盾预警与化解的时空边界。以法治为轨道,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经验型向制度型转变,体现了中国特色本土治理范式的发展成熟,探索出了一套符合社会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陕西方案。
  
  顶层设计 落实责任
  擘画基层治理陕西“枫”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陕西省统筹调解资源,创新推动调解工作内涵式、集约式、融合式发展,顶层设计谋划法治陕西建设总体布局,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关于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陕西的决定》明确了法治陕西建设的总体框架和发展路径,配套《法治陕西建设实施规划》《陕西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陕西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构成法治陕西建设的“四梁八柱”,科学指导法治建设的时序安排与条块布局。出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意见》,细化5个方面24项具体措施,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源头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地点化解,防止问题升级激化。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大调解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多种调解形式相辅相成、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聚焦政法工作现代化,印发《陕西省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工作方案》,增强政治意识,把牢政法工作正确方向,提升服务大局能力。
  压实主体责任,健全责任链条和监督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以“大党建”格局凝聚合力,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社会治理责任。构建“述法-考核-整改”闭环体系,以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为抓手,压紧压实各级党政负责人法治建设责任。述法点评工作全面推进,自2020年试点推行党委(党组)书记述法点评机制以来,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承担起法治建设责任。法治考核刚性约束,将法治建设纳入巡视巡察范围,分两批对58个县区开展巡视,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评优、晋升挂钩。问题整改长效化,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成效评估”机制,强化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创建平安联创、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新格局。平安建设不仅是“稳定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坚持党管政法工作制度,将平安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专章部署,作为各级党委“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全省实现省、市、县、镇四级综治中心全覆盖,1316个镇(街道)政法委员100%配备,基层政法资源统筹协调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治理体系,覆盖四级综治中心及两万余个村(社区)级中心,以“四清一联动”(对象清、任务清、责任清、核查清,多部门联合行动)机制为核心,实现风险隐患的动态排查与协同处置。
  以服务体系为抓手,构建多元协同解纷机制。司法服务创新,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12个省级部门建立“诉讼-调解-仲裁”全链条解纷机制,依托“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平台,以多元解纷机制助力法治建设,调解工作成效显著。检察服务下沉,12309检察服务中心“双进”(线下进驻综治中心、线上进入城乡社区)活动,覆盖全省117个市县,司法救助申请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公安联动治理,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动员两万余名村干部、乡贤能人担任警务助理,组织近45万名网格员及平安志愿者,共同织起了严密的群防群治网络。省司法厅联合西咸新区管委会设立“秦创原法律服务中心”,汇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十八家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全面提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法治保障水平。
  
  创新方法 环环相扣
  多角度多链条多层级化解纠纷
  
  动态排查掌握矛盾纠纷分布情况。打造排查预警机制,创设“四聚焦”排查法,实现风险靶向识别,精准定位风险源。聚焦重点领域,锁定征地拆迁、劳动争议、房产物业等民生领域,同步聚焦煤矿、危化品等十六个安全生产领域,建立动态隐患数据库。聚集重点人群管理,对社区矫正对象、刑释人员等特殊群体实施“五清”(基本信息清、家庭状况清、行踪轨迹清、现实表现清、思想动态清)动态监测。聚焦重点时段防控,在重大节庆、项目推进期开展集中排查,有效防范风险外溢。聚焦重点区域覆盖,推行“县不漏镇、镇不漏村、户不漏人”的全域排查机制,司法所每半月组织一次普遍排查,县级司法局实施按月分析、按季研判。构建分级预警体系,以“红橙黄”三级预警标准分色管理实现动态响应,同步建立风险台账动态更新机制,开发全省矛盾纠纷数据库,实现隐患可视化监测。打造有序运行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分流报送、调解回访、情况通报、信息共享等制度机制,明确受理、分流、化解、反馈矛盾纠纷的方式、期限、步骤和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归口负责”原则,对受理纠纷按性质分流至38个职能部门,实现分流报送标准化。如渭南市韩城市金城街道采用“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治理链条的“四联”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归口分流”。畅通诉求表达渠道,配备专兼职网格员,坚持“一网格一专员”,及时了解群众诉求,规范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纠纷,避免“小问题”变成“大矛盾”。
  多元调解协同发力化解矛盾纠纷。以优化调解资源配置、统筹调解力量运用为抓手,扎实做好人民调解、做实行政调解、做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各项工作。一是“三调联动”形成大调解大联动模式。陕西省积极推广人民调解(基层网格)、行政调解(综治中心)、司法调解(法院诉前)有机衔接的“三调联动”工作模式。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打造涵盖市、县、镇、村四级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网格化运行体系和矛盾纠纷化解人才库。推动多元主体下沉基层,了解群众诉求、排查纠纷,将问题化解在基层,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体系。提升综治中心效能,系统推进行政调解阵地建设,整合政法、信访、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力量,形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加强诉调对接工作,持续推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全省已有448个人民法庭入驻平台,连接基层治理单位2944个,汇聚调解员3783名,参与“平安村(社区)”“无讼村(社区)”“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村(社区)”等创建活动。2024年,全省法院对近2.5万份调解协议完成司法确认,助力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靶向施治、精准施策。二是围绕特定领域专业需求,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聚焦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婚姻家庭等领域,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特定领域的矛盾纠纷。如省金融纠纷调解委员会构建“受理+调解+确认”全流程解纷管理工作法,设立覆盖全省的调解工作站,为经济领域矛盾纠纷提供高效解决方案。三是打造高水平专业调解队伍,健全调解专家库和案例库。严格把控准入标准,吸纳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中。不断完善调解专家库、案例库,加强专家咨询、经验交流、成果转化,建立“菜单式”培训机制,通过“以案定补”激励机制提升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为辖区群众提供“点单式”调解服务。
  数字智慧赋能社会治理高效运转。智慧调解系统,从“线下调解”到“云端解纷”的范式突破。建立“智慧调解”系统,搭建在线调解服务平台、人民调解综合管理系统、人民调解微课堂以及数据监管研判平台,前端“无纸化立案”打破内外网壁垒,中端智能排期与进度留痕,后端与速裁程序无缝衔接,形成“咨询-调解-司法确认”链条,矛盾纠纷化解走向信息化智能化。智慧法律监督,从“经验判断”到“数据穿透”的监督升级。以大数据为引擎,以法律监督为支点,撬动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检察工作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将法律监督从“经验”模式转变为“数据+经验”模式。如延安市黄陵县构建涉网络司法拍卖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横向汇聚司法裁判信息、竞拍信息、评估报告等不同来源数据,纵向覆盖多年份、全周期数据,清晰展现办案情况及变化趋势。智慧城市管理,从“分散治理”到“一网统管”的系统重构。“一网统管”是通过整合数据、流程和技术,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体系。一是数据集成与共享,基于统一数据标准与平台,西安市高新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整合290.1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管、交通、环保等数据,让公共资源“一图可视”,该平台入选全国首批50个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二是智能分析与预测。渭南市蒲城县法院创新运用诉前保全数据分析模型,充分发挥“以保促调”“以保促执”积极作用,实现诉前财产保全高效覆盖,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流程再造与协同处置。西安市长安区综治中心通过“工单流转”机制,将纠纷调解平均时长压缩至48小时内;渭南韩城市“一网统管”体系推行“三需分流”机制,由共驻共建单位协调解决“公共需求”,小区党支部、物业、业委会三方协调解决“楼院需求”,社区联合辖区志愿者、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社工等协调解决“居民需求”。
  法治宣传教育系统协同推进。陕西省持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构建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形成全面覆盖、多层推进的法治宣传网络。聚焦法治陕西建设,省委政法委组织开展“法治陕西平安陕西调研行”“检护民生·高质量发展中国行”等主题宣传活动。省法院系统开设“司法守护绿水青山”“陕亮执行”等专栏,聚焦基层一线,讲活法官故事,开展“指尖上”的法律宣传。重视法治乡村宣传,实施《乡村法治建设提升行动推进方案》《陕西省“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强化基层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全省共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322个,通过主流媒体和政法新媒体广泛宣传法治乡村建设的典型经验。注重法治人才培养,“法律明白人”成为基层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的主要力量。2024年陕西省司法厅与西北政法大学合作举办“法律明白人”培训班,共145个分课堂,在线参与者过万人。讲好法治榜样故事,广泛宣传政法干警和政法单位、“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事件”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以全国公安一级英模、三秦楷模史礼海、公安二级英模陈勇为代表的陕西政法英模故事。创新普法宣传形式,结合红色法治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构建以“陕西政法”和省级政法各单位账号为引领、市县政法机关账号为支撑、基层政法机关账号和政法干警自媒体为延伸的政法全媒体矩阵。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法润三秦大讲堂”“红领巾法学院”等互动式、体验式普法项目,提升普法实效性。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陕西实践,既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解,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陕西省积极将“枫桥经验”与本土文化、法治资源、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出一套具有地域特色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升矛盾纠纷依法化解水平,推动“枫桥经验”从“盆景”到“风景”的全面升级,全省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多元共治格局初步形成,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区域和谐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营造了稳定、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西部样本”。陕西省将继续探索符合社会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深化“枫桥经验”内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筑牢治理根基。
  (董青梅系西北政法大学法治学院副教授,郭守福系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人员)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