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古蜀道千年绿色长卷的法治实践

  在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蜿蜒42公里的翠云廊古蜀道上,11950株百年以上古柏构筑起世界罕见的人工古柏林带。这条古蜀道自建成以来,不仅是中国西部的交通要道,还承载着“交树交印”的千年官制传统,延续着明代《文昌阴骘文》“禁火莫烧山林”的生态理念。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古蜀道翠云廊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这为新时代守护古蜀道的绿色生态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梓潼县政法机关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司法护绿、科技防火、责任闭环”的立体化防控体系,为古蜀道、古柏树、七曲山景区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连续50年无森林火情,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贡献了法治样本。
  
  司法“铠甲”赓续护树传统
  
  在梓潼县古蜀道的苍翠褶皱里,那些虬枝盘旋的古柏群绝非寻常林木。自秦汉始,它们便以“交树交印”的独特方式,见证着中国文官制度与生态文明的双重嬗变。每棵古柏的年轮里,都镌刻着官员交接的庄严仪式——卸任者需亲手栽下新苗,继任者则用朱砂在树干刻下任职文书。这种将官印交接与树木养护合而为一的制度,使每一株古柏都成为活的档案。
  明代正德年间,随着《文昌阴骘文》在巴蜀地区的传播,古柏养护被赋予神圣使命。这部融合道释思想的善书,其“禁火莫烧山林”的条款被刻成八棱经幢立于古道驿站,衍生出“春分禁樵”“孟夏祭柏”等完整护林体系。
  清代大儒李调元在《童山文集》中描绘:“每株古柏皆如青铜编钟,风过时作金玉声,恍闻往圣遗训。”其枝干间凝结的不仅是千年雨露,更承载着古代官员“为官一任,造林一方”的政治伦理。当夕阳为古柏群镀上金边,那些斑驳树皮仿佛化作无数官印纹章,将“政道”与“树道”的古老智慧,永远镌刻在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谱之中。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梓潼县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努力探索古柏资源长效法治保护机制——制定了《梓潼县古柏资源离任审计交接管理办法(试行)》,将古树保护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挂钩;明确“交树交印”责任,官员离任需清点古柏数量交接,形成“当代管护、后代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梓潼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建立“林长+法院+生态环境局”联动机制。
  梓潼县人民法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2024年12月2日,为蜀道翠云廊梓潼段古树名木颁布了《司法保护令》。这份保护令,如同一把坚实的法律“保护伞”,从古树的完整性、周围环境及保护设施的完好性等方面,为古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护。保护令明确六项禁止性规定:禁止擅自移植、砍伐古树名木;禁止通过刻划、剥损树皮、折毁树枝或挖掘树根等方式破坏古树名木的完整性;禁止在古树名木保护围栏范围内倾倒污水、垃圾,燃放明火,堆放易燃易爆或有毒有害物品等行为。这些规定,不仅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更彰显了司法机关对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
  梓潼县人民法院通过司法手段,将生态保护纳入刑事、民事及行政法律规制框架,实现从“软约束”到“硬治理”的转变。梓潼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东对记者介绍道:“司法保护令既是对生态红线的法律宣示,更是对文昌文化中‘禁火莫烧山林’生态理念的现代表达。”
  《司法保护令》的出台,为古柏保护带来了显著变化。实施首月,检察干警联合林业部门便在七曲山景区查处违法刻字3起,责令涉事游客参与环境修复志愿服务。目前,梓潼县境内11950株百年以上古树每一株都有专属守护团队和专门保护方案。这些守护团队由当地村民、志愿者以及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他们定期对古树进行巡查、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针对每棵古树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保护方案确保其健康生长。
  2021年以来,梓潼县法院依法办理非法狩猎刑事犯罪案件8件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办理周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5件,推动整治林区周边生态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古树名木,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将历史经验上升为制度与法令,推动爱树护树成为干部群众的共识。”刘东表示。
  
  科技创新守护生态命脉
  
  坐落于四川梓潼县城以北9公里的七曲山大庙掩映于古蜀道翠云廊的千年古柏林海之中。这片“古柏森森、翠浪如云”的秘境既是道教全真派圣地更是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誉,被尊为“文昌祖庭”。
  七曲山大庙建筑群占地1.3万平方米,汇集元、明、清三朝23座殿宇,完整呈现七百余年中国古建筑演变脉络。尤以明代10尊铁铸神像群(最高达4.7米)彰显精湛铸造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七曲山大庙举行的文昌祭祀大典自清代咸丰年间便升格为国家级祭典,近年来更吸引大批海内外信众共襄盛举。2020年,七曲山大庙获批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现更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项殊荣于一身,成为研究中华文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如何保护好古建筑和古木?如何拱卫“文昌祭祀大典”?近年来,梓潼县充分利用科技力量的加持,把一幅幅保护生态环境的新画面呈现在人民的视野中——“天上看、地上查、智慧治”的灭火防护;“一树一码”数字化管理;三维建模技术下的毫米级建筑物“体检”,古老的绿色长廊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8月,梓潼县公安局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同开发出“潼域”应急森防数字孪生防护系统,该系统斩获全国特等奖。梓潼县公安局宣传室负责人赵继坤向记者介绍道,“潼域”系统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实现了对92.1万亩林地的实时监控,将古蜀道沿线的森林资源纳入一张数字化的“保护网”。该系统集成红外热成像、无人机蜂群等前沿技术,能够在5秒内预警火情、10分钟内精准定位火源,并在30分钟内完成火势模拟推演,为应急响应和精准扑救提供了科学依据。这一创新不仅大大提升了火情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更将古蜀道的森林防火工作推向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新高度。
  在此基础上,梓潼县公安局进一步完善了“天上看、地上查、智慧治”的立体化防护体系。全县布设了863个慧眼监控点位,建成6处自动巡航无人机机场,实现了重点林区消防管网覆盖率和火情监测准确率“双百”目标。这些高科技设备如同一个个“数字哨兵”,日夜守护着古蜀道的安宁,形成了天地协同、人机配合的防火新格局。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火情监测上,更渗透到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中。通过“潼域”系统,梓潼县实现了对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管理。每一株古柏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通过扫描树身二维码,管理人员和游客可以随时获取古树的生长数据、保护责任信息以及历史背景,真正做到了“一树一档、精准保护”。
  此外,梓潼县还积极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将科技与森防工作深度融合。县公安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为精准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利用无人机技术开展日常巡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人力成本,真正实现了“机器换人、智慧赋能”。
  数字赋能不仅为古蜀道披上了“科技战袍”,更为梓潼县的生态保护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在这里,古老的文昌大庙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检察机制筑牢法治屏障
  
  在梓潼县演武镇东山村,一株虬枝盘结的古柏穿越2300余年风雨巍然矗立。这棵高逾九丈、胸径达五米余的“古柏王”,不仅是蜀道翠云廊的活态地标,更见证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年轮。上世纪70年代,隐姓埋名在梓潼县研究大国重器的科研工作者常在古柏浓荫下倾吐衷肠,苍劲的树干镌刻着两弹元勋们的家国情怀。如今,这株阅尽沧桑的绿色活化石,是梓潼县人民检察院司法保护的对象。
  “从地理上,梓潼翠云廊位于七曲山系,与七曲山共同孕育出梓潼县的历史文化,梓潼县检察院立足该地特色文物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梓潼县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廖小舟表示,近年来,梓潼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以创新的整体保护理念、深度的跨区域协作、强化的“四大检察”联动履职和完善长效保护机制,为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了责任闭环。
  2024年,梓潼县与剑阁、昭化、南江、阆中“四市五地”共同签订了《关于加强蜀道古柏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发布了联合倡议书,并建立了古蜀道古柏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跨区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行政壁垒,“司法合作、区域同管、县乡共治”的监督模式,让古柏保护从单兵作战转向兵团会战。检察官们既运用公益诉讼利剑直指非法狩猎、毁林占地等违法行为,又挥动行政检察监督之笔规范城乡综合治理,更以刑事附带民事追责让破坏者付出生态修复代价。依法办理非法狩猎案件,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联合会签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出台补植复绿办法,确保受损森林资源有效修复,提升森林资源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检察院不仅守护了古柏的生长环境,更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检察力量。
  不仅如此,在长效保护方面,梓潼县人民检察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探索适合梓潼特色的生态环境资源检察工作新模式。同时,检察院还设立了蜀道古柏资源保护基地检察官提示牌,发动群众参与保护,共同守护绿色文化遗产。
  通过司法、科技、检察等多方面的努力,保护了古蜀道的生态环境,将其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七曲山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梓潼县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翠云廊古树林跨越千年,苍翠如昔,不仅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也代表了华夏文明的坚韧不拔。”梓潼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申建平表示。如今,“干事像古柏一样执着”的“古柏精神”已融入梓潼县政法机关干警血脉。
  “法者,治之端也。”当北斗定位为古柏刻录数字年轮,当法律制度将千年护林誓约熔铸为司法铁证,梓潼以政法工作现代化为笔,绘就古蜀道绿色发展新画卷。
  ● 责任编辑: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