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贯彻依法治军战略”系列报道之五
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培养高素质军事法治人才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离不开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军事法学教育和军事法学理论研究承担着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的光荣使命,在深入贯彻依法治军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部署要求,主动对接国防和军队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军事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为国防和军队法治化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构建中国自主的
军事法学学科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统领军事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加强整体设计、科学统筹布局,紧盯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热点问题和现实需要,使军事法学学科建设紧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强化学科顶层设计。将军事法学科纳入“双一流”建设特色发展方向,依托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依法治疆研究院、军民融合法治研究院等平台,形成跨学科交叉研究培育机制。在学科规划中,着重围绕近年来修订、制定的《国防法》《兵役法》《国防动员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国防军事专门法律,系统布局军民融合、武装冲突法、海警法等前沿领域课程。在内涵式发展上,聚焦军事法学学科体系重构、理论供给能力提升、实践服务效能转化三大维度,推动军事法学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转型,将学科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军事科技革命深度融合,围绕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实现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同频共振。
坚持中国自主导向。中国特色的军事法学科,应当是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所需的知识体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军事法治道路最本质的特征、最根本的保证和最显著的优势。在学科体系构建中,重新审视军事法的价值、功能、原则,坚持跳出西方学科范式,立足中国实际重塑重构,揭示“党指挥枪”的中国特色军事领导体制,“军民鱼水”的中国特色军民关系,“官兵一致”的中国特色官兵关系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深层逻辑,形成贯通政理、法理、哲理的军事法学理论。在回应现实关切上,瞄准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盘子的现实需要,对完善人民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机制、深化联合作战体系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谋篇布局。
丰富多级课程设置。在军事法学课程设计和开发中,形成“基础-进阶-前沿”三级课程体系,开设军事法学基础理论、国际军事法学、军事司法学、军事法经典著作选读等核心主干课程,筑牢学生学科基础。面向军事斗争准备,增设联合作战法律保障、武装冲突法实务、军事行动法律风险评估等研究型进阶课程,强化应对军事领域复杂挑战的能力培养。在研究生教学中,专门开设军事法学前沿课程,紧跟科技变革趋势,围绕“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法律规制”“网络空间国际法博弈”“无人机运用和反制法律问题”“太空军事利用与太空安全”等特色专题开设前沿研讨课。结合课程设计,承担国家级、军队级军事法研究课题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为学科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利用军地优势资源
走开融合培养路子
军事法学是根植于国防和军队法治实践的应用型学科,其主要价值在于将理论和法治实践转化为战斗力生成的支撑。因此,军事法学教育不能脱离人民军队和军事实践。中国政法大学以“需求牵引、资源共享、机制互通”为原则,打破军地教育壁垒,推动军事法治人才培养从“单向输出”向“融合共生”跃升,有效破解了军事法治人才培养与军事实践需求脱节的问题。
“引育并举”强化师资。构建“外引内育、军地互融”的师资建设体系,打造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厚度的军事法教学科研队伍。重点面向军委法制局、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单位,聘请符合条件且参与过重大军事立法、涉外军事行动法律保障的退役军官、军队院校专家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由军队博导指导的军事法学博士生已达10余名。邀请军事法院法官、军队律师等在职军队法律实务专家担任客座讲师,来校围绕军事行政诉讼、战时刑事诉讼、军事司法典型案例等开设讲座课程。在军队实务专家中遴选组建专家团队,全程参与硕博士论文选题开题、审核答辩等工作,对学位论文进行指导,确保军事法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符合军事实践需求。近年培养的军事法学硕博士中,毕业论文选题涉及网络自卫权、海警维权执法、国防专利权、国民经济动员体制等重大现实问题。
做好军法人才输送。锚定军事法学“姓军为战”学科属性,主动对接军队科研院所建立军民融合育人体系,与多个军队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课题共研、人才共育。聚焦武警部队海上维权执法、防范和处置恐怖活动等任务法律保障,与武警研究院联合培养军事法学博士后,采取“双导师”联合培养模式,同时面向军队和地方招收,首批入站博士后即将出站。每年拿出固定博士生招生名额,面向军队法治工作岗位或军队科研院所定向招收博士生,已经为军队培养多名博士,均已走上重要工作岗位或成为教学科研骨干。畅通人才输送机制,鼓励军事法学硕博士毕业生进入军队任职,向军队单位和科研院所推荐优秀毕业生。目前累计招收军事法硕博士研究生100余人,推动一定比例毕业生进入军队院校、科研机构、法制部门工作,成为军队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学品牌效应。
推进交叉平台建设。军事法学是法学与军事学的交叉学科,同时,与国家安全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高度相关、深度融合。中国政法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了军事法学科高质量融合发展。顺应国家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战略部署,确立国家安全学与军事法学深度融合发展路子,构建起以非传统安全治理为纽带、以军事法治能力为支撑的交叉创新体系,为统筹发展和安全提供学科支撑。建立军民融合法治研究院,紧盯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聚焦国防科技工业法律治理、国防知识产权管理、跨军地改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回应国家战略落实中的难点堵点。立足国家边疆安全战略,结合依法治疆研究院的成立,将边境管控、社会安全治理等确定为军事法学支撑研究项目,推动军事法学从单一学科向全域治理跃升。
实现法学教育与军事实践
双向互补
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网络空间博弈、生物安全威胁、人工智能军事化等非传统安全议题深度重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形态与规则体系,对军事法学教学科研提出更高要求。在大国博弈背景下,中国政法大学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推动军事法学从传统战场规则向全域安全治理延伸,以教学科研成果支撑军事实践,以军事实践反哺教学科研,实现融合发展。
聚焦前沿热点问题。深度融合国家安全学学科建设,成立国家安全学院,针对生物安全、数据主权、能源通道保护等非传统安全领域,拓展设置国家安全法治前沿课程,成立了海洋安全特色研究团队,承担海洋安全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深度参与武装警察法、海警法立法进程。结合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立足国防动员领域研究,承接多个省份、直辖市委托的国防动员、人民防空领域地方性法规研究起草工作。针对部队关切、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认真选题、集中组稿,推出《中国军事法学论丛》《军事法治文库》,受到高度认可。
突出涉外军事法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涉外军事法治工作,统筹谋划军事行动和法治斗争,健全军事领域涉外法律法规,更好用法治维护国家利益。”这是对当前大国竞争形态向多样化转变、维护国家利益手段更加多维、军事领域涉外法治斗争更加尖锐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军事法学发展下达的出征号令。借助中国政法大学“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优质资源,开拓涉外军事法治特色发展方向。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深化细化未来各领域博弈对法治斗争的急迫需求,布局海外利益维护、认知域作战理论下法理攻防、引领新兴领域国际规则构建等涉外军事法治斗争重点热点,打造全域法治斗争支撑体系。
加强外军外警研究。《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国政法大学军事法学团队将外军外警法律体系研究作为学科提升的突破口。聚焦美军法律战机制深度解析,揭示美军法律嵌入作战全流程的操作规范。在海上斗争博弈形势日趋严峻背景下,紧跟世界海警发展趋势,深度开展世界主要海警力量法律法规研究,为我国海上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做好外军法律动态跟踪,结合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地区军事斗争热点,分析研判法律问题,提炼法律战战法,预制法理斗争预案,向有关部门提交多篇智库报告。
展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我国安全和发展需求深刻变化,实现强军目标任务更加紧迫,对军事法学发展和军事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深刻学习领悟依法治军战略,进一步加强军事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一是立足中国政法大学学科优势,打造军事法学特色教研平台。当前,地方高校开设军事法学专业的数量相对不多,军队院校军事法学侧重基础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先发优势,要融合学校专家力量和军队实践资源,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推动军地融合发展,加大定向培养广度力度。锚定为军育才主线,加大与军队单位融合发展力度,持续深入打破壁垒,构建“需求-培养-输送”闭环,畅通人才吸收和输送渠道,探索委托培养、定向输送等路子,使军事法人才走向军事岗位。三是立足构建自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军事法学对外交流。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构建中国自主的军事法学话语体系,为国际规则拟制创制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学术交流、参观访学、智库合作等形式,在新兴领域规则构建、现有国际规则阐释和理解等方面,展现中国军事法学界的声音和观点,贡献中国方案和东方智慧。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军事法学研究会会长)
● 责任编辑: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