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贯彻依法治军战略”系列报道之三
做深做实涉军审判工作 为强军兴军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人民军队是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以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坚决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是人民法院重要职责。近年来,军地各级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妥善审理涉军案件,严厉惩处侵害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紧贴部队官兵维权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司法拥军活动,依法化解涉军纠纷,推动涉军维权工作全面深入发展,为强军兴军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涉军审判工作取得的成就
人民军队守护国家安全,人民法院守护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人民法院立足司法审判职能,不断探索并做实涉军维权工作,从案件受理、司法救助、案件审理、诉讼保障、纠纷调解、裁判执行、司法服务等方面,着力提升涉军维权工作水平,有力维护了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政策法规体系日臻完善。2022年,中央政法委、中央军委政法委员会印发《关于新时代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意见》,明确各级人民法院建立健全涉军专业审判组织和审判管理机制,依法高效审理执行涉军案件、调处涉军纠纷,对人民法院做好涉军案件审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湖北、江苏、甘肃等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实施细则和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涉军维权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军地基层法院结合区域和战区特点,不断完善涉军维权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强化涉军案件维权工作的末端落实。
军地协同机制日益深化。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涉军维权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工作格局,组织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层面的军地会商机制、各战区间的跨区合作机制、军事法院与军种的合作机制、军地业务协作机制等,共同构成涉军维权的立体网络。军地各级法院不断完善司法拥军工作举措,积极探索涉军纠纷处理新模式。健全涉军维权军地司法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维权信息互通互享,提高维权案件办理的质量效益;通过法律人才共享,为部队及军人军属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增强涉军维权工作质效。军地各级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争取党委支持、推动构建党委领导、司法行政部门主导、军地法院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审判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各级法院成立涉军案件工作指导小组,明确职责任务;成立涉军维权合议庭或法庭,推动审判组织专门化、专业化;设涉军维权窗口,提供诉讼指导。对驻地偏远的涉军案件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将调解工作贯穿涉军案件维权全过程,充分运用军地资源,选聘军人、退役军人、军属担任人民陪审员、特约调解员,形成工作合力。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审结涉军案件8321件,同比下降18.2%,发布军事设施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做深做实新时代涉军维权工作。”近年来,最高法每年发布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典型案例等,广东、河南、江西等地发布省内相关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法治观念。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出台和修订,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加大对英烈人格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对烈属的司法救助和人文关怀,全社会崇尚英雄、见贤思齐的氛围不断浓厚。
法律服务品牌遍地开花。在军地法院分别设立“共享法庭指导站”“诉讼服务中心”等,在团以上部队设立“共享法庭驿站”“军地共享法庭”,聚合军地优势审判力量,高效调处涉军纠纷,提供优质法治服务。为任务部队提供“菜单式”“定制式”法治服务,为重大军事任务提供司法服务。打造“拥军法庭”,推动涉军案件集中归口办理,开设法律援助网上绿色通道,实现涉军案件法律援助全覆盖。建立多样化基层纠纷调解机构,设立“军嫂调解室”“老兵调解室”等调解机构,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涉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用心用情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涉军审判工作的机制和特点
近年来,军地法院在处理涉军维权案件和纠纷时,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特色鲜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优先处理与高效执行相结合,提升涉军案件办理效率。在涉军案件审判中,优先处理与高效执行的有机结合是维护国防利益、保障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的亮点。通过制度创新与流程优化,形成了“四优先一强化”的工作模式,畅通了优先立案、优先办理、优先结案、优先执行的“绿色通道”,强化全流程效率监管,确保涉军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快执”。法院普遍设立涉军案件“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涉军案件当日立案、当日移送,并通过系统标记实现全程跟踪。特别是将追索劳动报酬、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涉基本生活保障类案件作为审执工作重点,为军属解忧、让军人安心。针对涉军案件执行难问题,法院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全面查控财产,对军事单位账户等特殊标的依法灵活处置;建立军地联合查人找物协作机制,借助部队政治部门力量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对涉军民生案件启动执行救助基金,确保医疗教育等需求及时兑现。各级法院充分发挥内控监督职能,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严格案中监督和案后监督,确保质量和效率。
全程调解和多元解纷相结合,推进涉军案件实质化解。军地法院始终秉持“涉军案件无小事”工作理念,用心用情做好涉军维权案件化解工作。注重将调解贯穿立案、审理、执行全过程,通过多元解纷主体的参与,推进涉军案件案结事了。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涉军调解室,与省军区、军分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借助地方民间力量参加纠纷调解;对于医疗纠纷、赔偿认定等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案件,建立行业专业调解平台,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解。这种“全流程+多元化”的调解模式,有效整合了军事资源与社会力量,实现了涉军纠纷预防、化解、修复的有机统一。
军地协作与创新服务相结合,拓展涉军案件审判职能。在涉军案件审判中,军地法院通过构建“制度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融”的协同机制,结合智慧法院建设与司法服务创新,将审判职能从案件审理向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延伸。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涉军维权工作重难点问题。多地建立涉军案件信息数据库,实现军地司法数据互通。定期组织军地法官开展业务交流,法治人才联合培养走出新路子。针对边防哨所、部队驻训所处边远艰苦地区的现实情况,推广“云端法庭”跨域服务,方便官兵远程参与诉讼活动。军地各级法院推出“法律拥军”定制服务,以“民法典宣传月”“八一建军节”“宪法宣传周”等普法节点为契机,广泛开展普法活动,提升普法实效。
服务备战与化解难题相结合,突出为战保战鲜明导向。在涉军司法保障中,军地法院始终坚持“司法为战,服务备战”鲜明导向,将服务备战打仗与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促进审判职能融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体系化构建为战服务机制,军地各级始终紧紧扭住服务部队备战打仗这个重点,牢牢把握战斗力标准,紧盯影响国防安全、干扰军事斗争准备、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大疑难复杂问题,突出国防和军事利益保护,重点解决影响战备训练、妨碍军事行动、危及军事安全的重大涉军纠纷,组织线索排查,为部队备战打赢提供有力司法保障。靶向化解备战难题与历史遗留问题。军地法院敢于担当、积极稳妥解决影响备战打仗的法律难题与历史遗留问题,在健全制度机制、创新解决方法以及确保安全稳定等方面持续用力,一些涉及人员安置、房地产纠纷、资产处置等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迎刃而解,官兵心思精力更加集中,练兵备战氛围更加浓厚。
进一步加强涉军审判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涉军审判工作在维护国防利益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部分法规政策衔接有待加强,跨区域维权需要加强协同,新兴领域权益保障问题应对不足,维权力量相对薄弱等。进一步做好涉军审判工作,可以从构建军地协同立法体系、拓展跨域协同解纷网络、创建新兴领域维权机制等方面持续用力。
构建军地协同立法体系。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进一步细化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军人军属各项权益的范围和保障措施。针对涉军维权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军事网络安全、军事知识产权等,及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成立涉军维权法规政策统筹协调机构,对涉军维权法规政策进行清理。二是加强军地法规政策衔接。建立军地法规政策交流沟通的常态化平台,如军地联席会议、法规政策研讨会议等,互相通报法规政策,交流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促进军地法规政策的衔接。三是推进法律政策的系统性整合。以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为主,整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构建层次分明、内容协调的涉军维权综合法律法规体系。
拓展跨区域协同解纷网络。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打通军地信息联通链路。当前,依托强军网建立的涉军维权信息平台,有效提高军事法院办理维权事项效率,提升部队官兵申请维权便捷度,但军地平台尚未联通。鉴于涉军纠纷大多由地方法院审理,可依托人民法院案件审判管理系统,搭建军地互通的涉军维权案件信息平台,对涉军案件标注电子标签,实现在线审核、移送、审理、执行、跟踪、反馈等环节有效衔接。二是明确跨区域维权协作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跨区域维权协作职责清单,明确军队和地方在跨区域维权中的职责。例如,军队主要负责提供军人身份信息、军事法规解释、军队内部协调等,地方司法机关负责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执行等。三是加强跨区域司法机关的协作与信任。规范跨区域维权工作流程,建立培训与交流机制,定期组织跨区域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建立互认互评机制,减少司法资源浪费,促进司法机关不断提高协作水平。
创建新兴领域维权机制。一是建立法律保障机制。密切关注涉军新兴领域的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针对人工智能应用中军事数据权益和算法解释权等问题,可以制定军事数据保护法,明确军人在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中的权益,规定数据控制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做好对现有法律的解释和相关军事法规的完善。二是构建权益识别和评估机制。建立系统的涉军新兴领域权益识别体系,建立权益评估模型,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权益保护的优先级和资源分配。三是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构建新兴领域权益风险监测网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加强军事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发、完善军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预防新兴领域权益受到侵害。
2024年6月,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打通军人待遇保障等政策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实实在在为基层解难帮困,增强官兵获得感和归属感。”军地法院将自觉把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涉军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完善军地司法协作,携手共建维护“最可爱的人”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以高质量司法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事业。
(杨婷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王登峰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
● 责任编辑:孙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