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江西景德镇:抓实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筑牢平安根基
景德镇是世界瓷都,陶瓷享誉全世界,是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近年来,景德镇市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作为平安建设的战略性工作,对照中央政法委、江西省委政法委的部署,立足景德镇实际,一体做好“定格、统合、织密、尊法”四篇文章,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体化实战化运行,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期盼,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解决在县域,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和谐稳定,连续14年获评江西省平安建设先进市。2024年,景德镇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2.91%,国家信访局交办信访件下降63.38%,全市涉稳预警信息下降35.6%。
定格标准
实体平台从“松散型”到“规范化”
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景德镇市各级综治中心以“规范运行、数字赋能、精准考评”为发力点,加快推动工作模式向“集约高效”转型,夯实基层平安建设基础。
定规范。景德镇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综治中心建设,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的功能定位、组织架构和重点任务。市委政法委先后出台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综治中心实体化民生民安事项办理暂行办法、“访调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提升方案等配套文件,推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走深走实。
建平台。以“有机构编制、有固定场所、有配套制度、有职责职能、有经费保障、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这一标准,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确保有地方、有条件实战运行。市综治中心确定为副县级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个。4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均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中心主任均由党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合计50个全额拨款编制,办公总面积8100平方米,平均办公面积达到2025平方米。全市53个乡镇(街道)的综治中心全面建成,均由党(工)委书记兼任主任,政法委员牵头负责日常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每个中心均已配备2-3名专职工作人员。
评等级。率先在江西省开展综治中心等级评定,把全市县、乡、村三级共721个综治中心全部纳入等级评定范围,分一级、二级、三级等三个等级,明确各层级各等级综治中心的硬件建设、机制运行、工作实效等方面量化标准,并把评定结果与平安建设考核、经费补助等挂钩,通过等级评定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落地落实。目前,4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一级综治中心标准,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达到一级标准的有27家,占比达到51%,县乡两级基本形成集矛盾化解、治安维护、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于一体的实体实战平台。
统合力量
调处化解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景德镇市各级综治中心创新推出“三化统合”工作机制,通过一体化整合资源、协同化凝聚力量、网络化贯通服务,推动社会治理从部门“独角戏”升级为多元共治“大合唱”,有效激活基层矛盾调处化解新动能,构建起立体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体化统合资源。按照“1厅+2区+N室”模式(接待大厅+联合接访区、涉法涉诉接访区+群众说事室、访调对接室、心理咨询服务室、法学咨询专家工作室等),推动市县两级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七中心合一”,政法单位、调解组织、信访部门集中常驻,住建、人社、自然资源和规划、教育、卫健等部门动态轮驻,相关诉求涉及单位因需随驻,打造集信访接待、多元化解、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调解、仲裁、司法确认、行政复议、行政裁决、速裁快审、法律援助等业务在综治中心实质性办理,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去年,全市综治中心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2418件,司法确认63件,心理疏导干预172人次。
协同化统合力量。组织法学咨询专家、律师、“两代表一委员”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自身专业、人熟地熟事熟等优势,打造个人品牌调解室,入驻所在辖区的综治中心。目前,全市涌现出“名辉调解工作室”“余梅调解工作室”等一批口碑好、威望高、专业性强的个人品牌调解室。建立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培育“帮帮团”“青花姐姐”和“浮梁飘香”巾帼平安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融入乡村综治中心运行体系,参与矛盾化解、隐患排查等工作。
网络化统合服务。在用好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的同时,注重延伸拓展智慧治理方式,提升综治中心服务工作质效。辖下乐平市综治中心联合法院推出“乐法诉智云”微信小程序,去年5月上线以来,受理各类纠纷459条,线上成功调解70条。浮梁县综治中心创新推出“互联网+法律服务”,研发“互联网无人律所”智慧法务终端,去年提供视频法律咨询4132次,有关法律服务2842次;搭建“平安浮梁·阳光法治”PC端和微信小程序,受理信访事项474件,实现群众诉求“一键达”“码上办”。
织密防线
网格支撑从“软要求”到“硬约束”
景德镇市各级综治中心通过实施网格化治理升级工程,将基层治理标准从柔性指引转化为刚性制度,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质增效,为瓷都平安建设筑牢数字化、制度化双保险。
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制定印发《景德镇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景德镇市深入推进社区网格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景德镇市加快推进党建引领“多网合一”工作实施方案》,对网格划分、网格事项准入、网格员配备、网格员职责清单等事项进行明确和细化。去年,全市网格由1682个优化调整至3082个,城市每个网格平均服务285户,19个部门38个事项纳入网格服务,明确网格在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形成多网合一、一网统管、一体推进的治理格局。
织密工作责任“一张网”。坚持“事项全覆盖、问题全闭环”原则,按照“网格员+两长(楼栋长、村居民小组长)+四员(治安巡防员、纠纷调解员、五老监督员、综治信息员)”模式,建立多层级网格化服务体系,全市参与网格服务的人员达两万余人。出台专职网格员考核管理办法,完善网格员工作制度,细化考核奖惩办法,推动网格员常态化入户走访,排查矛盾、收集民意、服务群众、化解纠纷。去年,全市网格员上报事件20.69万件,办结20.53万件,办结率99.25%,实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乡镇。
织密日常管理“一张网”。全面推行“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按照“一网格一支部(党小组)”的原则,建立网格党支部(党小组)3082个。建立党员双报告制度,推动市直单位7600余名在职党员干部下沉社区、编入网格、进到楼栋,把党组织管理服务的触角拓展至基层网格的“神经末梢”。建立健全网格事件“吹哨”派单、分级办理、闭环处置机制,依托网格服务信息系统,形成群众诉求“网格发现、街道派单、部门受理、定期反馈”的闭环体系,推动治理事项在线上全流程办理,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网络上、解决在网格中,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尊法为先
治理方式从“和稀泥”到“法治化”
景德镇市综治中心以“尊法为先”重塑治理格局,通过构建全链条法治路径、打造专业化治理团队、强化源头矛盾化解机制,推动前端纠纷化解,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瓷都实践路径。
绘制法治路径图。制定“访调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等工作流程操作图,规范各类解纷手段的衔接,以法治化手段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实现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访调诉”一站式调处服务制度化、标准化。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法学咨询专家进驻县级综治中心,参与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防控、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探索建立政法特派员制度,从市直政法单位选派53名年轻干警派驻乡镇综治中心,协助政法委员协调法治力量化解纠纷。
做实专业支撑力。以市综治中心为纽带,持续深化医患、知识产权、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43个专业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各中心工作机制,统一规范中心主任室、接待受理室、调处会谈室、法律及专业咨询室、群众候访室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五室一会”设置,组织行政调解员、人民调解员和法官、律师共同参与,推动行业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提升前端化解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综治中心分别设立“群众说事中心”和“群众说事室”,按照干部问事、群众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民主评事、事后查事的流程,运用“调解组织+群众”“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的“双+”调解模式,广泛开展“群众说事”活动,推动排查化解关口前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状态。全市53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说事中心,662个村(社区)设立说事室。去年,全市参与说事人数两万余人,解决实际问题6300多个。
坚守初心,奋楫前行。景德镇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胡春平表示,景德镇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景德镇篇章。
● 责任编辑:周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