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系列报道之六
共和国法治摇篮绽放新时代光芒
-- ——福建龙岩法院努力打造红色法治传承发展高地
闽西龙岩,一片承载红色法治文明的精神沃土。这块镌刻着中国革命光辉印记的圣地,不仅孕育了星火燎原的红色政权,更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在此播撒下法治文明的火种诞生了人民司法的初创机构——裁判部;建立起第一套红色法律体系,涉及土地、婚姻、劳动等上百条崭新的条例、法令、法案;开公开审判、人民陪审、调解前置等司法制度先河,为新中国法治建设奠定了根基。
如今,福建龙岩两级法院赓续着这份珍贵的法治基因,将红色司法遗产转化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源头活水,用当代司法实践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法治初心生生不息的故事。
深耕红土
挖掘红色司法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如何展示闽西苏区法治工作的光辉历史?如何让这些优良的法治传统得以传承?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红色法治历史资源?龙岩法院一直在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答案。“共和国法治摇篮”展览馆就这样应运而生。
从2006年起,福建高院、龙岩中院、上杭县法院联合古田会议纪念馆启动了展览馆的筹建工作,查阅各类文物史料15万件,先后推出了《闽西苏区法制史料汇编》和展馆《布展方案》。2011年,这座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法庭内的展览馆正式开馆。
“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历时五年半,足迹踏遍原中央苏区各地,许多年近百岁的老红军提供了重要文物史料,许多珍贵法治文物是在一些濒临倒塌的老宅中发现的。比如,‘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全国最早的红色法制报——《法庭日刊》,就是在当年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附近一座百年土楼壁龛中发现的,这是全国各类法治报刊的鼻祖。”展览馆工作人员介绍。
“2022年,在龙岩中院的统筹下,展览馆全面升级改造,以崭新的姿态开馆。展览馆馆藏各类文物史料1000多件,其中以全国第一份法治宣传刊物《法庭日刊》、第一份成立裁判处机构的文件、闽西苏维埃《土地法》等为代表的珍贵文物近百件。全面展示了我党领导建立的最早的法治机构、最早的法律体系、最早的司法制度等共和国法治的发源内容,用无声的语言记载着法治建设的探索实践。”参与展览馆升级改造的龙岩中院立案庭庭长马传科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展览以“法治启蒙-法治发祥-法治苏区-法治传承”为主线,通过七个展区全景呈现闽西红色法治文化。
展览馆年均接待参观学习3万人次,被列为全国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法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福建省首批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入选全省首批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并先后被命名为福建省法院系统“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委党校“党员学员现场教学基地”等,已逐渐成为传承红色法魂的重要阵地。
在此基础上,龙岩中院与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在展览馆挂牌共建“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研学实践基地”,围绕“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思路,按照“优势互补、协同联动”原则,协同上海高校法治文化育人联盟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实现法治研究、法治课程、法治文化和红色法治宣传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把展览馆建设成法治宣传教育的高水平前沿阵地,可供学生们沉浸式体验苏区法官深入田间地头调解纠纷的过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司法为民”的初心。
此外,2023年,龙岩中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广州中院联合申报的最高人民法院重大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司法制度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顺利结项,系统总结根据地人民司法制度的内涵、理念、特征与经验,归纳根据地优秀司法传统继承与发展的现实路径,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正本清源,为传承赓续红色司法基因提出实践建议。
对龙岩法院来说,“传承红色司法基因,赓续红色司法血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了共同挖掘、整理、保护、发展、利用好红色法治文化资源,推动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年12月,龙岩中院联合延安、遵义、吉安等9地法院成立“红色司法文化传承发展协作联盟”,签署《红色法治文化传承共建协议》。联盟依托各地红色法治资源,建立协同研究、协同宣传、协同运用三大机制,推动红色法治研究向更深一层推进。
立于红土
建立特色法庭保护红色遗存
红色是古田最耀眼的颜色,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这里召开,红色法治从这里发祥。
春日的古田会议旧址群,油菜花海环绕。上杭县法院古田法庭就坐落于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与古田会议旧址,隔河相望。根植于红色沃土的古田法庭,不仅是红色司法基因的忠实传承者,更是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者。
古田法庭的墙上,三面镜子静静伫立——衣冠镜正司法仪态、历史镜忆为民初心、思想镜涤灵魂尘埃。这是古田法庭独创的“每日三问”党建模式,“每天清晨,在进入办公区前,我们都要站在‘三面镜子’前对照警示,用衣冠之镜正襟、用历史之镜提神、用思想之镜除尘,以饱满的正气开启新的一天。”古田法庭庭长吴胜佳介绍。
法庭传承古田会议精神和才溪乡调查精神,秉持“思想建党,政治建庭”理念,建立常态化“思想体检”制度,每月一主题一练兵、每季一分析一整改,保持队伍纯洁性,不断增强政治免疫力。
上杭县法院在红色基因中筑起精神高地,将红色法治文化转化为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素材,融入党建,切实增强干警的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使红色精神成为推动法院工作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古田会议首次以党内制度形式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原则,上杭法院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率先在基层人民法庭设立党支部。“业务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古田法庭庭长吴胜佳介绍。
作为“共和国法治摇篮”的传承者、弘扬者,古田法庭将红色法治基因融入司法实践。
2021年的一天,古田法庭法官来到古田会议旧址群红四军旧居八斗堂、滋树堂的保护修缮工程施工现场,认真叮嘱现场施工人员。
八斗堂、滋树堂启动保护性修缮后,这已经是法院干警第5次来到施工现场跟踪修缮情况。得益于古田法庭的地理优势,法官多次深入位于古田镇的红四军旧居,红四军第一纵队、红四军第三纵队政治部、司令部及红军街遗址等革命旧址处查看修缮情况。
现场查看过程中,法官还会针对存在的司法需求和风险,现场讲解民法典、文物保护法、《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红色文化遗存司法保护若干意见》等司法保护的规定,宣传房屋征收、房屋析产、权属认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劳动合同、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积极助力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工程顺利进行。
上杭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目前普查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红色文化遗存达173处。为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存,早在2020年,古田法庭牵头成立全省首个“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合议庭”,“三合一”集中审理涉红色遗存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据了解,近年来,上杭法院促成各级部门加大保护资金投入3000万元,修缮红色旧址20余处,为当地党委政府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同时,联合相关部门成立红色文化遗存修缮协调小组,提供法律咨询、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司法助力遗址修缮。吸纳党史红色文化专家、代表委员等,在革命遗址实行就地调解、就地办案、就地宣传,推进红色文化遗存纠纷一体化解决。
扎根红土
村居法官将司法服务送到家门口
“阿妹莫愁彩礼高,村规民约有良方!”这首在上杭才溪乡传唱的新修订村规民约,折射出龙岩法院多元解纷的创新实践。
361名村居法官以“脚底板工作法”扎根一线,将司法服务延伸至1955个村居的“最后一米”,成为闽西苏区法治传统与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合的生动案例。
闽西苏区的法治实践深受客家“和”文化影响,形成了“调解优先”的纠纷化解传统。区、乡、村各级均设有专门的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委员会负责调解民间纠纷。各行各业都组织发动起来,工人委员会、店铺委员会等组建劳资双方代表参加的评判委员会、妇委联集会、土地分配调解等,帮助红军和苏维埃调解纠纷。
龙岩法院传承苏区调解优先传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设“一村(居)一法官”机制。将更多法治力量融入引导和疏导端,将司法服务向源头伸展、向基层倾斜、向一线下沉,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龙岩市361名法官(助理)挂钩133个镇(街)的1955个村居,履行“八大员”职责:社情排查员、纠纷化解员、指导调解员、执行联络员、信访化解员、法律宣传员、村规修订员、治理参谋员,实现村居法官服务市域全覆盖。
他们穿梭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把司法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2024年,全市诉前调解成功案件3.97万件,同比提升133.47%,53个村居实现“全年无讼”。
“既为乡里,最贵尚义行仁”“守信为何,忠实不欺”,在闽西,客家祖训家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定法院坎市法庭深入挖掘辖区内丰富的客家祖训家规,将其中弘扬的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友善等内容巧妙运用到纠纷调解中。客家家训“和贵规矩,戒斗息讼”成为解纷法宝。
2022年,吴某因交通事故死亡,家属因80万元赔偿金分配反目成仇。村居法官多次走访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最终,邀请到宗族中有威望长辈叔公在祠堂主持调解,援引祖训“兄弟姐妹一团和,同心协力搭金窝”,最终促成一致意见。调解书中,还附录祖训全文,成为“法理情融合”的典范。
据了解,2024年,全市法院巧用村规民约、客家祖训化解纠纷447件,让古老约定和传统智慧焕发法治新活力。
才溪镇曾因“四五十万元天价彩礼”引发社会矛盾。“客家人自古重视婚嫁风俗,高额彩礼的现象屡禁不止,高额彩礼不仅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引发攀比的社会风气,还导致婚约财产纠纷高居不下。”上杭法院才溪法庭庭长袁英解释道。2023年,才溪法庭联合镇妇联、团委开展“婚俗改革攻坚行动”。
村居法官不仅要“身”在基层,更要“心”到基层。
针对高价彩礼,才溪法庭在辖区6个乡镇90个行政村派出“村居法官”,在31个重点村成立“法官工作室”,发挥村居法官“八大员”职责,实行每季一访、带案下访、随案随访,开展入户调查,摸排婚约习俗习惯,调查彩礼民情民况,听取群众关于高额彩礼整治的民声民意,逐村审查90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指导46个村将“倡导聘金彩礼不超过5万元”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婚嫁从简承诺书》。
同时,通过“五联四化”多元解纷体系,联动村居法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居干部、调解员等多方主体力量,融合“法治化、社会化、专业化、数智化”共同破解高额彩礼治理难题。2024年,当地涉彩礼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15.22%,婚嫁风俗新风逐步形成。
除此之外,龙岩市各县区法院根据辖区特色,结合村居法官工作,探索不同的为民解忧模式。
新罗法院龙门法庭村居法官立足辖区汽车产业特点,开展涉汽车消费类纠纷源头治理,诉前调解成功率达96%。同时,在调解纠纷过程中积极运用行规行约,引导汽车行业从业者加强自律,以自治、法治、数治融合,划出汽车行业行为的规范底线,护航年产值50亿元的汽车行业息讼止争,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连城法院姑田法庭运用“五联四化”多元解纷体系,针对造纸产业链上下游的矛盾纠纷,通过打造无讼一林区、落实村居一法官、坚持服务一小时,推动涉林、涉企等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前端,全链条服务保障“纸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漳平法院永福法庭携手台胞调解员,深入小镇茶山花圃,用脚步丈量台农扎根台创园的创业之路、龙岩法院多元化解涉台矛盾纠纷的司法之路、两岸“经济、社会、情感”的融合发展之路,共绘“大陆阿里山”花美茶香人和。
“共和国法治从闽西走来,一心为民、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刻在骨子里。不断创新完善机制,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我们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担当在行。”龙岩中院院长陈明聪表示。
龙岩法院深植红色法治沃土,以古田会议精神为指引,创新传承苏区调解优先传统,将红色法魂融入司法实践,让司法工作既有历史厚度,更显时代温度,生动诠释了红色法治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与焕新。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