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系列报道之二
从陇东窑洞到“五位一体”全能型人民法庭
-- ——甘肃庆阳法院传承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纪实
“家住在陕北黄河边,黄河边走来了马专员,走来了马专员。问寒问暖拉家常,马专员和咱们分不开,和咱们分不开……”
黄土高原的褶皱深处,一座斑驳的陇东窑洞在晨光中苏醒。八十余年前,这里曾回荡着马锡五与老乡们围坐炕头、共话公平的乡音;今天,千里之外的智慧法庭里,高清屏幕上正跳动着云端存证的数字轨迹。
诞生于陕甘宁边区窑洞的“马锡五审判方式”,自革命年代司法实践中萌芽,经岁月淬炼,已经沉淀为当代中国司法制度的基因内核。当“群众路线”这一司法精髓融入智慧法院建设,当“调立审执访”五位一体的全能型人民法庭嵌入基层治理,这套承载红色司法传统的审判模式跨越时空,始终坚守“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的初心,于云端法庭、共享法庭建构下的人民司法新画卷中闪耀夺目。
一种极具特色的审判方式的诞生
甘肃庆阳孕育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诞生了著名的“南梁精神”,具有“两点一存”的重要历史地位。走进甘肃省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庆阳中院”)马锡五审判方式文化中心,一幅长达2.6米的叙事刺绣——《马锡五同志调解婚姻诉讼》,吸引众人目光。
绣作中央,马锡五身姿笔挺,将双方当事人稳稳隔开,身后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与张柏神情殷切,身前封父面色凝重。彼时,马锡五正言辞恳切,向封父解读《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里婚姻自由的要义……
此绣品以陇东独有的锁绣技术勾勒,丝丝入扣,把这桩婚姻自由案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地铺展,让那桩多年前轰动边区的妇女维权案,于一针一线间重绽光芒。
2009年6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庆阳市调研期间,专程看望了封芝琴老人——这位家喻户晓的“刘巧儿”原型。习近平表示:“老人家很不容易。你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很有教育意义,因为你的故事才诞生了马锡五审判方式……”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马锡五”是个很响亮的名字。1943年4月13日,马锡五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专员,兼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在华池县巡视时,他碰上了“刘巧儿告状”一事。经深入实际、多方调研,马锡五了解到,封芝琴的父亲全然不顾女儿与张柏早已自由恋爱,只因贪恋朱家给出的高额彩礼,便执意要将女儿嫁入富户。无奈之下,张家只得深夜抢亲。
面对这一复杂棘手的案件,马锡五选择在乡里公开审理。依据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他宣布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先前作出的婚姻无效判决,改判封芝琴与张柏婚姻自主有效。这一公正裁决,赢得群众一致称赞,现场掌声雷动。
以“封芝琴婚姻案”等一系列经典案例为基石,马锡五开创出极具特色的审判方式,以“巡回审理、就地解决、注重调解”为显著特征,后被系统总结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对我国司法工作作出了宝贵贡献。
1944年3月13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刊发《马锡五同志的审判方式》,将马锡五审判方式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深入调查研究;其二,坚持原则,在坚决贯彻政府政策法令的同时,兼顾群众生活习俗,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基于群众中有威望之人开展解释说服工作,做到司法为了群众且依靠群众;其三,审判方式是座谈式而不是坐堂式,是“民门”而不是“衙门”。
同年,《解放日报》于5月、6月接连刊发报道,呈现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实际运用中的积极成效。例如,在滨海地区,远年土地悬案一直困扰着当地百姓,影响社会安定。当地司法部门运用这一审判方式,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查阅海量历史资料,走访众多知情老人……历经数月艰辛,凭借扎实调研与不懈努力,终于拨开重重迷雾,合理裁决土地归属,妥善解决这一久拖未决的悬案,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其深入基层、贴合群众的特质,有力推动新民主主义司法工作迈向“民主化”与“群众化”。其先进理念与高效实践,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各解放区呈燎原之势,广泛传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马锡五审判方式”被郑重载入《陕甘宁边区司法纪要》,成为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进程中一颗关键硕果。
“‘马锡五审判方式’诞生于庆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司法智慧的成果,是与群众力量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国际法学界享有‘东方经验’的美誉。”庆阳中院院长杨玉龙对记者介绍。
在他看来,“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人民司法制度的源头活水,是新中国诉讼模式的原型,是新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渊源。
从革命根据地司法经验
到国家基本诉讼制度的跨越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首次将“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原则纳入法律条文,标志着发轫于陕甘宁边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完成了从革命根据地司法经验到国家基本诉讼制度的跨越。
这一立法过程,不仅是对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传承,更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事审判制度筑牢根基,成为我国司法发展历程中一座里程碑。
在《马锡五传》里,马锡五曾自述这样一段办案经历:“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调查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把牛拴好,让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烟,好生休息后,才跟他了解情况。”
这般质朴且饱含温情的“泥腿子办案”方式,在庆阳法院系统代代传承,从未间断。多年前,环县虎洞镇砂井子村,两户邻里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属问题产生争议,矛盾日积月累,最终对簿公堂。受理此案的法官前往当事人家中实地勘查,深入掌握案情。
“当时,法官身背国徽,翻山越岭赶赴涉案田地,现场测量土地,向当事人释法明理。”虎洞人民法庭庭长杨生辉向记者介绍,历经五次艰难调解,终于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分割方案,成功化解纠纷,实现案结事了。
杨生辉向记者坦言:“由于当地山大沟深的地缘因素和乡民们依山而居的生活习惯,部分村民居住地距法庭甚远,往返一趟可能需要耗费一整天,诉讼成本过高。‘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我们办案的有力法宝,法官走进乡村、窑洞、田间地头,三根板凳一张桌便是审判庭,极大降低了老百姓的诉讼成本。”
在庆阳,庭审现场灵活地搬进田间地头、窑洞庭院、车间厂房、村部社区……司法为民、利民、便民始终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理念。“‘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必然产物,既遵循法治基本规律,又切合实际需要。”庆阳中院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负责人赵博学对记者介绍。
多年来,庆阳中院充分发挥“马锡五审判方式”发源地的优势,在实践中守正创新,逐步形成“就地受理、就地开庭、就地质证认证、就地调解审判、就地解决纠纷”的“五就地”办案方式,切实减少当事人诉累,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镇。
赵博学表示,扎根基层、从实际出发是“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显著特色。庆阳法院紧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创新打造“产业定制型”专业法庭矩阵:围绕全国算力保障基地东数西算项目建设设立“大数据基地法庭”,锚定陇东能源基地建设设立“风光电法庭”,针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苹果法庭”,依托陇东肉羊产业集群打造“羊谷法庭”,等等,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精准司法服务体系。
记者实地走访了庆城县人民法院苹果产业巡回法庭。在马办果库产业园区办公楼二层,庆城县人民法院信访室负责人马天龙介绍道:“我们给苹果交易定制‘法治护身符’,手机扫一扫,规范合同就能跳出。交易双方填好价格、数量、交割时间,签名按印即可,以此规范市场秩序,护航苹果产业发展。”
在庆城县普润果业仓储车间,红润饱满的苹果码放整齐,自动化制冷机运转着,一切井然有序。果农老张告诉记者,“多亏了法院和调解员,不然上一季收成就全赔了!”此前,一外地客商与老张签订10万斤苹果订购协议,付万元定金后失联。苹果行情暴跌,老张无奈自行售罄。客商折返时,仓库已空,双方在堆满包装材料的场院僵持不下。
依托庆阳法院建立的“代表委员调解工作室”,邀请甘肃省人大代表李海军参加调解,他告诉记者说:“果价每跌一毛,果农就少挣上万元,得换位思考。”彼时,调解现场设在苹果产业园区办公楼,经多方联动,最终达成“退还定金+补偿包装损失”方案,成功化解纠纷。
据悉,每每典型案件开庭时,果农、果商都会来旁听。法官以案释法,让“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普法效果深入人心,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在陇东田间地头扎根。
庆阳中院通过构建的“一产业一法庭”司法服务网络,不仅将诉讼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更以专业化审判护航特色产业发展,为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续写新时代司法为民新篇章
2022年9月,“新时代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研讨会”在庆阳召开。
这次研讨会上,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万明表示,要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庆阳中院制定了《全面推进新时代马锡五审判方式庆阳特色司法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任务分解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系统推进审判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庆阳两级法院聚焦“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核心价值,创新建立了“陇东马锡五式调解工作法”等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逐步形成新时代司法改革的“庆阳实践”样本。
以调为先。庆阳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市县两级9个法院同步挂牌成立“马锡五审判方式工作室”,将其作为阵地建设、机制运行、模式创新、举措落实、理论研究等工作桥梁和纽带。与综治中心、司法局、工会、妇联等单位协调联动,设立相关工作室,将婚姻家庭矛盾、劳动争议、道路交通事故纠纷、金融纠纷集中分流,源头实质化解矛盾纠纷。
以立为本。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的司法理念,对受理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甄别、分流,积极推送综治中心先行调解。为解决山区乡村群众诉讼远、成本高问题,向基层人民法庭赋权,探索形成人民法庭在乡村辖区内自主立案机制,推行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等示范文本应用,努力做到法庭通办、一次办好。
以审为基。完善繁简分流工作机制,实行刑事、民事、行政、执行、破产简单案件全领域速裁。持续强化质效意识和先优意识,定期召开数据会商会,深化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平台应用,探索形成类案强制检索、发改案件评析、上下级法院发改前沟通机制,做深做实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把关及上级法院请示答复机制,切实推动案件减量提质。
以执为要。加大执督、执行、人民法庭自执力度,部署开展“陇东利剑”执行行动,实行交叉执行、执破融合、分段集约等执行举措,落实开展“执行工作规范年”和“执行局长接访日”活动,周期性复查终本案件,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司法需求。
以访为眼。庆阳法院认真落实“五化”“四到位”要求,持续开展“院长接访月”活动,扎实推进“如我在访”专项行动,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用好听证程序公开听证疑难涉诉信访案件,认真开展判后答疑,全力提升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认可度、满意度、接受度,努力将基层一线的人民法庭打造成“能调、可立、快审、速执、息诉、化访”的全能型执法办案新阵地。
如今,当数字技术叩响司法之门,这片诞生过“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红色沃土,正以科技为笔,以初心为墨,在司法为民的底色上续写着智慧法治的新篇章。例如,做好“马锡五审判方式”网上热线服务窗口的留言服务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创建线上马锡五多元调解平台,打破时空限制,让纠纷调解更加高效便民,等等。
为了进一步拓展多元解纷的“朋友圈”,深入探索“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时代化创新发展路径,庆阳市华池县人民法院与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签订战略共建协议,在陕甘边革命老区搭建起区域协同发展的“法治桥”。华池县悦乐镇工业集中区建立了首个“枫桥-马锡五”共享法庭,成为见证东西部司法协作的生动窗口。据统计,2024年,庆阳法院民事案件调解率为41.65%,诉前调解率为72%。
在马锡五审判方式文化中心展厅内,一件泛黄的陇东分庭民事诉讼第二庭婚姻纠纷卷宗,与当代法官巡回审判时使用的智能庭审系统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司法场景的变迁背后,蕴含着“马锡五审判方式”穿越八十余载岁月依然跃动的精神脉搏——从陕甘宁边区黄土地上的“马背法庭”,到“云上法庭”穿梭于黄土高原的巡回审判,人民司法的红色基因在时代演进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马锡五审判方式”所开创的“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调解优先”司法理念,始终照亮着法治回归人民、回归实践的本质航向,让红色司法的根系在新时代法治土壤中生长出更蓬勃的生机活力。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