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构建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培育德法兼修法治栋梁
法学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光荣使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频共振。不断优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顶层设计,构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考核体系,通过“多维”机制提升教师能力,构建“双向”督导模式,建立“协同”育人新路径,逐渐形成“一体多维、双向督导、多元协同”的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机制,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构建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机制
作为高校深化改革的关键领域,二级学院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院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经济法学院作为西北政法大学办学方针的落实者,以及教育教学措施的执行者,需要对学校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落实,组织教师开展高水平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激励作用。这些工作的落实需要二级学院形成制度规范给予保障,提供抓手有效落实。同时,还应结合二级学院自身发展需求形成办学特色,找准定位,补齐短板。自2017年以来,经济法学院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依托2项省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二级学院质量提升机制。
构建“一体化”管理和考核体系。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考核体系,持续改善教学质量。将本科教学工作细化为不同要点进行赋分,完成情况与年底考核绩效、职称评审、师德师风挂钩,引导教师“以本为本”。二是建制度立标准,将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保障纳入基本管理制度,构建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办法。学院下发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图,出台《经济法学院教育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经济法学院教育教学奖励和劳务发放标准管理办法》《经济法学院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施方案》等相关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三是实现全流程监管,学院在每学期开学前召开教学任务工作会,学期末召开总结会,教研室定期反馈教学问题并及时整改。健全课堂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统筹课程进度,高度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予以表彰,存在问题的及时通报,需要整改的要求培训合格后才能返岗。
建立“多维”提升机制。一是提升教学活动执行力。学院已连续举办微课大赛、教案大赛、创新大赛等系列教学比赛活动,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鼓励教师参加校赛、省赛,以赛代练。二是提升教学能力。建立虚拟仿真教研室,共享、共建教学资源,定期研讨名师课程和教学方法,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提升现代化、智慧化教学水平。建立院级教学改革培育项目支持计划,先后立项30余项,作为校级、省级项目的培育项目。三是提升教学影响力。对完成学校规定动作的教师进行积分,对参与学院活动的教师实行积分奖励,这些积分构成评选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优秀教研室和“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的基础支撑。四是提升课堂思政能力。集中组织撰写教案、教学大纲,融入思政元素。学院组织集中备课,聘请专家分析、研讨思政元素的典型案例。同时,构建校级与院级之间的“双向”督导体系,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全流程、多角度、全方位监督与指导。在校级层面,依照学校规定,对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成绩评定、教学文件、实习安排、材料归档等常规工作实施严格的督导检查。在院级层面,学院持续6年举办“观摩教学”“优秀本科生导师评选”“优秀教研室评选”等一系列活动,将学校的督导与学院的引导有效融合。学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教学管理情况,深入探讨教学问题,并建立问题台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打造“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新路径。一是加强过程建设。学院充分发挥“第一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主阵地作用,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全过程。“第一课”主要由师德标兵、学术楷模授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课堂教学聘请实务导师进课堂讲授法治实践,让学生感受一线工作者的法治信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游学红色基地,用足迹丈量祖国大地,用心体验全面依法治国成效。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代教,以赛提质,以赛育人。同时,学院坚持用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不断丰富和拓展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内涵,打造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青年师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学院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课外读物、主题影片,结合校史校情,拓宽红色文化教育辐射面、提高红色文化教育育人成效。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在全国共建106个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培养能力、思政育人、实习实训计划、科学研究和保障条件为模块的考评体系,进行考核、表彰和裁撤,保障学生实训质量、思政育人效果和必备的生活条件,最终实现协同育人。学院在与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山西省侯马市政府、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检察院的合作中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制定《暑期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实习生)项目实习手册》,通过举行开班动员会、中期跟进、期末结业仪式,全方位了解实习生的思想动态及能力状况,科学制定实习计划。学院落实实习法官助理(实习生)一对一“实务导师”带教机制,安排有经验的法官、检察官带领实习生深入参与案件审理,让实习生协助法官、检察官完成庭前阅卷、归纳争议焦点、旁听庭审、起草裁判文书、研究法律实务等工作。学院依托“专员专讲”平台,充分发挥数据管理专员制度优势,组织实习生参加由法院、检察院数据管理专员授课的系列法律实务研习,让实习生深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审判前沿工作。学院在上海组织实习生参观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上海外滩历史纪念馆及中共一大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开展“初心起航”红色见学活动,乘坐红色主题游船,聆听镌刻在黄浦江两岸的红色历史,感悟上海城市精神。在侯马市组织学生参观彭真故居纪念馆,开展“弘扬革命优良传统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专业实践红色研学活动,沉浸式追忆彭真同志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一生,感悟他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的历史功勋。在深圳市光明科学城,让法科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感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和成就。
学院内涵式发展成果斐然
近三年来,经济法学院先后荣获“陕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陕西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陕西省教科文卫系统“模范职工小家”等称号,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学院育人效果明显增强。5年来,经济法学院获得国家级“双创”项目立项21项、省部级立项43项、校级立项245项,申报数、立项数连续三年位列西北政法大学各法学院第一。学院考研升学人数不断提升,近5年共计231人升学,年均升学率达25%,位列全校第一,年均13名学生推免进入北大、清华等A+法学院(校)学习。学生在各类全国大学生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赛事累计获奖50余次,其中,“理律杯”“环境法模拟辩论赛”“金企鹅杯”等全国知名大赛获一等奖10余次。大量优秀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学院国际化育人水平有效提升。
教师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在学院大量教学活动的支撑下,教师基本功得到加强,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明显增强。2017年以来,学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活动累计200余人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屡创佳绩。学院通过教学培育计划,先后自设教学类项目30余种,获批省级教改立项3项、校级45项,比“十三五”期间立项数增长3倍;此外,学院教师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10人次,其中,1人获评“陕西省十大法治人物”,1人荣获“陕西省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荣获“陕西省师德标兵”,5人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欢的教师”,13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本科生指导老师,30人被评为院级优秀本科生指导老师。
学院教学成果显著。“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学院连续10次获得学校中期教学检查优秀单位;连续3次获得优秀实习单位;连续3次获得法治文化活动季优秀单项奖,2次获得优秀组织奖。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一流课程10门;校级特色教材7部,陕西省优秀教材(研究生教育类)二等奖1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研究生教育类)1项;校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陕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特色一流课程建设立项1门;2024年获陕西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持续创新学院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校加强自我质量保障和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始终严把教学质量,聚焦质量文化,实现质量管理与责任认定,在构建二级学院质量提升机制下持续创新学院管理体系。
经济法学院着力重构管理体系,通过一体化管理,增强办学主体观念,构建和完善学院内部权力分配、资源分配、管理决策、监督评价等机制程序,树立管理理念、理顺管理结构、建立管理制度、配套运行保障机制,从而保障落实学校总体办学目标。制定一体化考核体系,将学校教学目标与自身专业特色发展目标相结合,对影响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评估,并据此给予教师以专业的绩效评估反馈,激励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夯实学校办学目标。
经济法学院积极开展以教学活动执行力、教学学术能力、教学影响力和课堂思政能力为主的多维度培养路径,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形成一流的教学理论、一流的教学意识、一流的教学行为。不断拓宽进人渠道,加速优化教师配置。通过教师挂职司法部门、政府部门和辅导员岗位,锤炼教师职业素养,建设双导师发展共同体。大力培养科研团队,反哺教学,发挥领头作用。充分使用学院创收资金,保障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经济法学院主动融入创新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思路,在入学环节、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设置不同的育人目标、育人形式、育人载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分别开展学术育人、红色育人和思政育人。不断开拓全国各类教学实践基地,要求教学实践基地在建设中必须融入红色元素,加入思政环节,形成“产学研创”全过程协同育人的新范本。
未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将深刻把握铸魂育人的内在机理,持续完善“一体多维、双向督导、多元协同”二级学院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全面赋能学院教学管理,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不断围绕国家所需开展社会服务,为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