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文章标题:
司法案例,以个案正义解码司法公正
3月1日至15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首批涉市场准入行政诉讼十大典型案例、涉及组织卖淫等案件的3件指导性案例、涉预付式消费的6件典型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先后发布了聚焦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5件指导性案例、惩治制售伪劣商品犯罪的6件典型案例、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的10件典型案例。短短半个月内,“两高”如此密集的案例发布,堪称司法案例公开化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已建构起多元化的案例发布机制。尤其是2010年案例指导制度正式启动后,截至今年3月中旬,最高法、最高检已分别发布44批和57批指导性案例。同时,“两高”还不定期发布了数千件典型案例……常态化的司法案例公开机制,不断输送着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激发出多维的法治价值。
司法案例是统一法律适用的标尺。相较于抽象、原则的法律条文,司法案例是法律适用直观、具体的呈现。“两高”公布的司法案例尤其是指导性案例,具有权威的示范价值,以此作为类案同判的参照模板,当能有效破解法律适用分歧、统一司法裁判尺度,最大程度地避免类案不同判现象。同时,司法案例的示范功能,也将从整体上提升办案人员的司法能力,并以司法案例的公开性、可比性,有效约束司法的自由裁量权、抵御外界的不正当干预,进而压缩滋生司法腐败的空间,让阳光下运行的司法,彰显更具说服力的公正和公信。
司法案例是应对立法不足的样本。面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变迁,立法的保守、稳定等特质必然不断导致滞后、缺失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现实的司法需求,这是成文法国家普遍遭遇的司法困境。案例指导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正是在坚守成文法传统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判例法的积极因素,侧重为疑难、争议、新型案件提供裁判样本,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比如最近两年,“两高”针对“隔代探望权”、正当防卫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等热点问题发布的一系列指导性案例,无不深入立法空白或模糊地带,开拓了司法难题的解决之道。指导性案例虽非正式的法律渊源和裁判依据,但也必然蕴含着从个案经验走向普遍规则的驱动力,进而促进立法的不断完善。
司法案例是培育法治意识的教材。相较于纸面上的抽象法律,司法案例是现实中的具体正义,其普法效用远胜法条的灌输。从“两高”发布的司法案例看,不乏社会矛盾多发领域的日常小案,融合了情理法的个案司法评价,厘清生活是非,表达司法立场,传递法治导向,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引领民众优选维权的路径、守住行为的边界,也让法治素养、意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植入民众内心,为法治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司法案例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展台。守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司法的初心和使命。司法案例公开化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聚焦民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近年来“两高”公布的司法案例看,或直指反腐、生态保护、营商环境、反网络暴力、惩治电信诈骗、规制“天价”彩礼等治理热点,或紧扣食药安全、劳动权益、消费权益以及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权益保护等民生议题。由此彰显的,正是“如我在诉”的情怀、“司法为民”的担当、接受监督的自觉。而这些扶正袪邪、惩恶扬善的个案展示,亦使民众真切感知身边的公平、鲜活的正义,以打动心灵的力量,不断加固对于司法的信任、对于法治的信仰。
不断涌入公共视野的司法案例,记录着人间的烟火和冷暖,映射着司法的力度和温度,也见证了法治从观念、制度到实践的不断成长。无数微观层面的个案正义,共同塑造着宏观层面的司法公正,由此所宣示的法治价值、所催生的社会共识,必将汇聚成更为强劲的捍卫公平正义的动力,守望法治中国的未来。
● 责任编辑: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