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能否玩转“新俄罗斯方块”?

   今年7月24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发布消息称,正在组建的俄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运作。这个新生的俄国家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资金将达到30亿卢布(约合5260万美元),国有银行、保险和投资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均可参与其组建。为最大限度避免利益冲突,每个投资方在该评级机构注册资本中所占比例将被控制在5%以内。据此,普京政府在自建金融支付体系的同时,又完成了一次金融逆袭。


预谋已久的“另起炉灶”

   其实,自建俄罗斯国家信用等级评价机构,并不是普京政府刚冒出的想法。早在2008年,面对西方评级机构的看低走势,该国就开始谋求构建独立评级机构。
   2009年2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公司宣布,将俄主权债务评级从BBB+下调至投资级中的倒数第二档BBB。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拆招说,该国政府和企业过度依赖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些机构并未给予俄公平待遇,俄方应建立本土信用评估机构,同时监管外国信用评级机构在俄活动。
   5年之后的乌克兰危机,让俄罗斯自建信用等级评价的步伐骤然提速。其间,虽然普京也曾表示,他是建立俄罗斯信用评级机构的“热心支持者”,因为标普、穆迪、惠誉“三大机构”对俄罗斯债券评级是一种“暴行”,导致该国公司借债成本上升。然而,与打口水仗的政治措辞相比,这一次形势截然不同。
   在西方国家对俄实施新制裁的同时,国际评级机构应声全面下调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前段时间,标准普尔和惠誉均将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穆迪则将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这种负面评价的严重趋势,让普京嗅到了危险的气息,采取得力应对措施也成为必然选择。
   之前,中国自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做法,无疑给普京以教益。俄罗斯也曾与其他国家合作,谋求在国际信用评级领域中分得一杯羹,扩大话语权。比如,2013年6月俄罗斯信用评级公司与中国“大公国际”、美国伊根·琼斯评级公司联合成立了旨在同美国“三大机构”竞争的“世界信用评级集团”,俄罗斯人理查德·海恩斯沃茨出任首席执行官。
   总部位于香港的这家评级机构雄心勃勃,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四大发展目标,即建立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构建国际评级监管体系、建成全球市场服务体系、拥有参与全球评级的能力。但是,这种非本国主导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不能让喜欢“秀肌肉”、常打“民族风”的普京感到满意。
   当然,俄罗斯本国也有一些信用评级机构,“但它们的形象不好”。重新建立一家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一较高低,便成为普京政府的不二选择。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普京版”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终于火热出炉。
   在这次信用评级机构的人员组成上,也颇能体现普京的良苦用心。比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第一副总裁特拉菲莫娃担任负责人,此人虽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担任要职,但具有丰富的金融业务经验,最难得的是曾在标准普尔担任分析师,负责俄罗斯和前苏联业务,既了解西方信用评级机构的门道,也清楚俄罗斯金融的底牌,算得上最适宜的人选。
   为了给新建国家信用评级机构铺路,俄罗斯有关立法工作也在迅速推进。据俄塔新社7月14日消息,俄总统普京已签署在俄评级机构管理法,主要规范评级活动的基本概念、在俄存在的条件,并确定了评级机构注册的具体办法。据悉,该法已于今年7月8日经俄联邦委员会审议通过。
   自建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只是普京的一记反击重拳。面对西方国家的制裁风暴,俄罗斯政治高层形成了减少依赖外国金融机构的共识。当VISA等国际支付机构停止在俄业务后,普京表示要筹建本国支付系统。2014年4月中旬,俄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财政部扩大会议上再次表示,俄应组建不受外国机构影响的独立支付系统。根据该国公布推进计划,两年左右将发卡达1亿张。
从种种迹象可推定,随着被金融制裁程度的加剧,俄罗斯还会在自建国家信用评级机构、独立支付体系之外,推出新的“自力更生”举措,以打破被围剿之局面。


一箭双雕的“绝地反击”

   从直接动因看,普京出台此举是为了“釜底抽薪”,从经济上突破西方国家的金融围剿。
   起初,普京之所以敢与西方博弈,在乌克兰问题上迭出重拳,就是自信能顶得住西方金融压力。结果却是被一群“会计”乱拳围攻,出现资金流失、卢布狂跌和物价飞涨。短短一年时间,俄罗斯卢布兑美元汇率便下跌90%。
   目前,俄罗斯经济情况不容乐观,通胀率在11.4%左右徘徊。业界普遍认为,一场严重金融危机迫在眼前。俄罗斯金融服务公司BCS Financial Group的首席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狄柯米洛夫直言不讳:“我们正处在危机的边缘,现在已经很接近于危机,但尚未进入危机。”“尚未看到经济危机的全部影响——裁员、企业倒闭、坏账增长等——这些事情都尚未出现,但这并不代表着未来也不会出现。”“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我们知道暴风雨即将来临,区别只在于到底会有多么猛烈而已。”
   危险征兆已出现。比如,俄罗斯于2010年12月赢得2018年世界杯举办权,但在严重经济危机前,普京政府不得不从预算“无上限”转为提倡优化和削减开支。今年6月,俄政府通过一项决议,削减约5.4亿美元(约300亿卢布)的世界杯开支,将总预算降至117亿卢布。与之前俄罗斯举办冬奥会时“不惜血本”对比,不难发现普京如今日子之艰难。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恰当俄罗斯经济吃紧、急需外国投资者注资之际,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并不配合。多次降低俄罗斯及俄罗斯公司信用评级后,很多投资者拒绝持有“垃圾级”债券,俄罗斯公司借贷成本提高,该国央行不得不将利率维持在17%。
   《莫斯科时报》援引专家话说,近期信用等级的降低,可能导致俄罗斯200亿至300亿美元损失,并加剧资本外逃。仅过去的2014年,俄流出资本已超过1500亿美元。即便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资本外流也才1336亿美元。
   在普京政府看来,西方信用评级机构降低自己的信用评级,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投机”和“要挟”。与其被动地接受这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负面评价,不如主动出击,组建自己的国家信用评级机构,从而挽救国际投资者的信心,防止外来资本逃离,避免俄罗斯经济进一步萎缩和崩塌。
   当然,在面临“国家主权”问题上,无论是作为政治强人的普京,还是作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出于其心理惯势和文化惯性,决不会轻言退让。这也是西方制裁重压之下,俄罗斯虽举步维艰,普京政权仍然坚挺的一个重要原因。
   选择自建信用等级评价机构,既是一记经济上的反击重拳,也是政治上的一次主动“展示肌肉”,表明了普京政府面对国际压力的坚定决心。这种积极应对姿态,对于民众的号召和鼓舞作用,也不容小觑。


普氏“信用评级”前景不明

   对普京政权而言,自建信用评级机构,也确是无奈之举。
   信用评级机构被视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重要枢纽。目前,世界信用评级体系为标普、穆迪和惠誉等三大评级机构所垄断,由其提供全球各主权国家、企业及相关资产信用评估,结果受到市场广泛认可,掌控着全球债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定价权。
   法国《解放报》社论称,评级机构的权力“无限高于政治权力”,这决不是一句诳语。现实中不乏事例。1997年,“穆迪”宣布降低对日本券商山一证券评级,导致其倒闭。2004年,德国第二大保险公司Hannover Re两度拒绝“穆迪”“评级服务”后,信用级别被后者调低至“垃圾级”,共造成1.75亿美元巨大损失。又如,欧债危机时,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一致给予希腊负面展望,将其一脚从全球金融市场逐出。
   当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俄罗斯上下其手,普京政权已然成为了一枚金融弃子。不仅大量国际资本在飞速撤离,更阻断了该国从国际市场融资的可能性。目前,俄罗斯国内物价上涨,民众生活成本增加,而这种负面影响还在加剧。
   然而自建信用评级机构,就能让普京得以解套吗?尽管俄罗斯政府一直以“被迫害者”自居,但事实上,很多专家认为,俄罗斯被降为垃圾级一点都不冤枉。归结其理由,包括了该国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停滞、央行货币政策基本无效、卢布持续下跌、通胀率持续上升等。
   之前,尽管大公国际仍然给了俄罗斯经济评级“A”的良好展望,但这种评价毕竟只能代表个别国家,并不是国际上的普遍观点。如俄罗斯经济危机未能得到深度解决,也就是原油价格回弹、乌克兰冲突和平解决,一味将矛头对准几家国际评级机构,似有有失公允之嫌。
   况且,与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比,成立于20年前的大公国际只是一家新开小店。早在2009年,标普、穆迪、惠誉主权评级的国家或地区数目,就分别达到了123个、109个和106个。另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在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涵盖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涵盖27%的银行和8%的公司,三大公司垄断了90%的世界信用评级市场。
   公信力是评级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虽说评级机构难免受政治力量影响,但归根结底,此类机构还是商业公司,如动辄成为“墙头草”,影响力和信用将化为乌有,金字招牌也将不复存在。三大评级机构也是如此,拒绝依附于任何机构,“向客户说不”,乃是安身立命的准则。
   作为世界经济龙头的美国,也是标普的“受害者”。2011年8月5日,标普表示,出于对美国预算赤字问题的担忧,将该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A调低至AA+。此前数十年,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美国主权信用始终维持在AAA。AA+评级意味着,美国国债信用水平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国债水平。
   标普这一招致多方指责举动的最终结果,引来美国证监会启动对其大范围审查,内容包括标普下调美国评级时使用的数学模型以及是否存在内部人员泄密等。但是,标普作出的这个评级结果,并没有因为美方的各种施压而动辄改变。
   当然,“三大巨头”居于垄断地位,问题不少。《华盛顿邮报》曾调侃,美国和标准普尔是世界两大霸权。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我们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里,一个是美国,一个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债券降级毁灭一个国家。”
   为人诟病的是,在欧盟主权债务危机到来时,这些机构的降级之举,推动着危机扩大。美国议员们甚至指责,它们是盲目跟随华尔街的“发狂的暴徒”,并毫不客气地指责:“三大评级机构就是制造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为摆脱这种尴尬境况,许多国家开始发力。如韩国加强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金砖五国曾计划成立独立信用评级机构,以摆脱西方三大评级机构的影响。
   今年6月底,世界信用评级集团在北京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首届世界信用评级论坛。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多位国际知名政要,全球600多位财经官员、专家学者和业界同仁,就如何建立新型国际评级体系进行了探讨。
   但是,以这些信用评级机构的目前实力,想要在短期内取代三大机构的王者地位,并不具备多少可能性。据俄罗斯新国家信用评级机构掌门人特拉菲莫娃计划,该机构初始阶段将面向俄罗斯市场工作,2018年至2019年将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如果届时俄罗斯经济仍为国际经济所排斥,新信用评级机构的远景将不乐观。对于普京而言,玩转“俄罗斯方块”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阮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