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绿水青山间绘就法治“枫”景

--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因地制宜打造“武夷枫桥”模式
  2025年新年伊始的一天,阳光洒在青山绿水之上,飞鸟盘旋于枝头灌木之间,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四季常青常绿的武夷山国家公园迎来了全年最冷的时刻,但明媚与生机依然。
  “茶入盏,事先缓;闻茶香,怒气散……”像往常一样,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人民法庭”)“金牌”特邀调解员郑清泉一边哼着武夷山市人民法院自创的《吃茶劝和歌》,一边走进人民法庭“聊法茶空间”调解室。他摆上“特邀调解员”的桌牌,戴上老花镜,拿出卷宗一页一页翻看起来——他一天的工作在愉悦中开始了,一如既往。
  郑清泉的日常,正是人民法庭近年来不断发挥社会力量,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共治格局的生动写照。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称号的国家公园。作为全国首个以“国家公园”命名的建制法庭,人民法庭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导下,在武夷山市人民法院的领导下,立足“国家公园”“双世遗”“武夷岩茶”等地域标志及特点,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活用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关于“家”的思想论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绿水青山间绘就法治“枫”景。
  
  “五字诀调解法”实现事了人和
  
  “我要离婚!马上离!这日子没法过了!”
  不久前,正在“聊法茶空间”调解室值班的郑清泉迎来了一名怒容满面、情绪激动的吴姓年轻女子。
  “小妹别急,我是调解员老郑,有什么事先和我说道说道!”郑清泉一边说,一边摆上茶具、烧上热水。根据多年办案经验,他要先平复小吴的情绪。
  水汽氤氲、茶香四溢,温杯烫盏间,小吴冷静下来,将事情原委道来。原来,小吴的丈夫小李婚后长期不工作,对家庭更是漠不关心。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小吴身心俱疲,于是希望结束这段婚姻。
  了解事情原委并得知小吴对小李仍有感情后,郑清泉于次日将夫妻俩邀至人民法庭,在法官助理张慧云的协助下开展“背对背”调解,小李承诺一定会改过自新,小吴也同意再给小李一次机会,最终,夫妻二人在“聊法茶空间”调解室达成和解。
  “多谢老郑叔恳切的劝导,小李已找到工作,也更顾家了。”3个月后,郑清泉电话回访,小吴高兴地告诉他。
  2024年以来,类似这样的纠纷案,人民法庭共调解416件,成功率达64%。在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余崇斌看来,“老郑叔”郑清泉等人民法庭特邀调解员能够在诉前定分止争,得益于“五字诀调解法”的运用。
  余崇斌告诉记者,武夷山市人民法院结合朱熹“诚意正心”“里而后和”的思想,提炼出“听”“静”“公”“情”“理”五字诀调解法,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起到了显著效果。“在宽松氛围中,把老百姓的事说开,把他们的心结解开,让带着怨气来的老百姓最后都能够心平气和地走出法庭。”他说道。
  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亮告诉记者:“‘五字诀调解法’很好地解决了‘抓前端’的问题。那么‘治末端’如何解决?为此,我们在人民法庭专设了‘涉茶审判合议庭’,在涉茶案件审理中探索解决之道,为持续推进‘两山’理论转化,为武夷山‘三茶’(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记者获悉,为持续推动涉茶纠纷案结事了人和,2024年11月17日,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涉茶审判合议庭”在人民法庭挂牌设立。同时,为实现司法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效统筹,武夷山市人民法院还聘请11名具有较高声望的茶叶界人士为“涉茶纠纷特邀调解员”,助力涉茶纠纷实质性化解。
  近年来,人民法庭还打造了“绿色窗口”“‘三茶’法治驿站”等茶农茶企身边的法律服务站点,对涉茶纠纷实现“就地受理、优先审理、线上解纷”。
  
  从“审理一案”到“治理一片”
  
  武夷风景四季如画,特别是春夏两季,摩肩接踵,游人如织。
  游客多了,涉旅纠纷也时有发生。
  如何快速处理旅游纠纷,让游客游得安心、放心?这是人民法庭的头等大事之一。
  2024年4月,河北的温女士跟随旅行团到武夷山游玩踏青。然而,愉快的旅行却被一场意外打破:在某酒店餐厅用餐时,温女士不慎滑倒,导致右股骨颈及右肱骨近端骨折。旅行社、酒店与温女士沟通无果。无奈之下,温女士到人民法庭寻求帮助。
  面对温女士的诉求,人民法庭庭长姜欢当即联系旅行社和酒店了解情况,并邀请郑清泉参与调解,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妥善解决纠纷,让温女士能够早日返程。最终,在法官和郑清泉的主持下,三方达成一致意见,由酒店、旅行社向温女士支付全部费用。次日,经历一番波折的温女士露出笑靥,踏上归家之路。
  据姜欢介绍,类似这样快办速调的涉旅纠纷案例还有许多。比如,在温女士纠纷案发生前,还有一起案件令他印象深刻。杨某和朋友乘坐竹筏漂流时不慎落入溪流,手机等随身携带的物品被溪水冲走。被救援上岸后,竹筏工作人员向杨某道歉。但是,杨某仍拨打了旅游投诉电话。人民法庭值班干警接到旅游联动指挥中心电话后,迅速与旅游投诉中心的工作人员赶往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快速高效、联动履职”是人民法庭成功化解旅游纠纷的秘诀。在人民法庭的积极推动下,2022年,《武夷山市旅游投诉快处先赔工作方案》出台,明确列支20万元旅游诚信基金,对于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索赔依据明确且索赔金额在2万元以内的游客投诉,相关部门要在24小时内启动处理程序,并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从‘审理一案’到‘治理一片’,这是人民法庭坚持推动矛盾纠纷前端化解的一次有益尝试。”陈亮说道。
  此外,人民法庭在福建全省率先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创设“513涉旅审判工作机制”,即远程办案、流动调处、速裁速审、判前研讨、快处先赔等“5项制度”;打造一支专业化办理旅游纠纷的审判队伍;形成对接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企业、旅游主管部门的“三个对接”模式,助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同时,人民法庭还加大了生态保护、依法旅游的普法宣传力度。比如,在2024年国庆长假期间,人民法庭协同武夷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开展“法治护航文旅”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法院干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提供现场咨询等方式向过往游客宣讲文明旅游公约以及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游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依法维权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守护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2023年,人民法庭联合环保志愿者组织和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创“萱草花·夷路同巡”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司法巡护志愿服务项目,推动“环境问题联排、矛盾纠纷联调、巡回审判联开、司法保护联动”。
  
  引“源头活水”润知识产权沃土
  
  “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喜获‘2024年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荣誉!”
  在2024年岁末,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传来的好消息,让该法庭的法官们兴奋不已。
  2022年5月,武夷山市人民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第一审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管辖的基层法院,管辖区域包括南平市建阳区、邵武市、武夷山市、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等县(市)区。
  “考虑到人民法庭辖区茶产业比较集中,涉茶商标、著作权、地理标志保护等案件比较多,所以我们将知识产权审判庭设在这里。”余崇斌告诉记者。
  两年来,人民法庭在武夷山市人民法院的领导和指导下,将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司法理念融入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立足闽北特色产业和地域特点,创立“活水润知”审判品牌。
  据余崇斌介绍,“活水润知”审判品牌借鉴了朱子“源头活水”治学思想,不断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提升审判团队法官的素养,同时与现代司法理念融合,不断优化团队知识产权审判理念和方法论,在实践探索中加强靶向引导,针对纠纷高发的涉茶等领域,借助行业协会、商会等引导企业自行和解、调解。
  记者了解到,茶产业、竹产业、建盏文化产业是南平特色产业,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武夷山市人民法院在办理涉知识产权案件中,同样坚持“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处理原则。两年多来,知识产权审判庭通过案件审判、诉前调解、法治宣传等方式,有效规制攀附知名企业商标商誉、剽窃他人产品创意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理了涉及侵害武夷岩茶、建盏、竹筷商标权、著作权的纠纷。其中,针对重点、难点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涉茶案件,还引入茶行业专家作为人民陪审员、调解员,妥善审理涉及“武夷星”“正山堂”“溪谷留香”“瑞泉”等知名茶企业的商标权、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15件。截至目前,该审判庭已审结知识产权案件831件,调撤率达75.45%。其中“正山堂商标侵权案”和“建盏著作权侵权案”分别入选2023年和2024年“福建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
  不仅如此,武夷山市人民法院推动“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驻人民法庭,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保护中心”,制定《关于建立武夷山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全链条保护机制,深化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为核心的保护共识。另外,针对审判实践中遇到的行政处罚与知识产权保护衔接问题、茶叶商标的注册审查标准问题等,人民法庭知识产权审判团队深入研究司法保护路径,完成福建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武夷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实践研究”。
  “武夷山国家公园人民法庭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审判工作始终,推出并践行‘问源’‘扬和’‘谕理’‘循法’等‘朱子·家’八字审判工作法,提炼出‘五字诀调解法’、‘活水润知’审判品牌等工作机制和创新方法,在不断提高法官审判专业化水平的同时,还提升了他们‘抓前端、治未病’的综治能力,为不断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司法保护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武夷枫桥’模式。”陈亮总结道。
  ● 责任编辑: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