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探索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现实告诉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提升我国的竞争实力,国家和社会急需一批业务过硬、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此,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法、国别法的涉外法治紧缺人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涉外法治建设。建立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法治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成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天津财经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有着良好的前期工作基础。2005年国际法学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天津财经大学开始了较高层次、有一定规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所培养的国际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大都活跃在涉外法治实务工作一线。2020年年底,学校在本科层次创办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有必要及时总结梳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经验,发现不足,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建设
  
  为顺应新时代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从办学实际出发,经过充分酝酿和调研,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于2020年底正式成立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实验班的创办标志着天津财经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走上了更加专门化、精英化的发展道路。
  法学院以实验班为依托,确定其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法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拥有扎实的国内法、涉外法、国际法、外国法专业知识,通晓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及国际法体系,熟悉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了解世界主要国家的法律,熟练掌握英语,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涉外能力。学习和掌握涉外法律职业所必需的经济学、管理学和其他必要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拥有较强的法律认知、识别、提炼、适用能力,以及优秀的文书写作、沟通谈判能力,能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涉外法治建设的需要。
  实验班的遴选及录取。从有意入读实验班的申请者中,综合第一学期法学专业课程成绩和英语语言能力测试成绩,依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法学专业课程成绩与英语语言能力成绩各占测试总分的50%,英语语言能力测试分为笔试和口试。遴选的时间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期末。从近五年报名情况看,每年报名人数约在50人左右,录取率约为40%。
  课程设置。法学院2019版本科法学专业培养方案设定的总学分为167学分,实验班开设的全英及双语课程约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约55学分。课程内容涵盖了核心素养、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贸规则)、外国法、比较法等领域,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高的契合度。具体说来,所开设的课程除《初级法律英语》《中级法律英语》《高级法律英语》三门法律英语类系列课程外,核心素养方向的课程有《学术写作》《法律职业伦理》等,国际法方向的课程有《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事仲裁模拟》《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模拟》《国际贸易法实训》《国际金融法实训》等,外国法方向的课程有《英美法导论》《英美合同法》《英美侵权法》等,比较法方向的课程有《比较法导论》《比较法进阶》等。
  师资队伍。目前法学院约有四分之一的师资参与实验班的授课,这些老师大多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其中如张美慧老师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崔明逊老师和袁慧老师等有多年的海外访学经历,另有人文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的教师承担实验班的授课任务。法学院还聘请了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以外聘教师身份参与实验班的人才培养。
  与竞赛项目的衔接。法学院于2019年首次组队参加“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至今已连续参赛六年。自2021年开始,实验班学员成为参赛队的主力队员,在2022年第二十届“贸仲杯”模拟仲裁庭辩论赛中,2020级实验班冯康津同学获评“杰出贡献奖”。2023年5月,由4名2020级和2021级实验班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五届法兰克福国际投资模拟仲裁庭中国赛区比赛,荣获二等奖。通过参加这些比赛,学生在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提升了在国际投资法和国际投资仲裁领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与国际交流项目衔接。2021级实验班张诗曼同学参加澳门大学的访学计划。2022年寒假期间,2020级实验班的7名同学全程参与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商法与法律实践”项目,除获得结业证书外,多名同学还获得了奖学金。在学校国际合作处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近年来已逐渐产生品牌效应,受到实验班学生的广泛青睐。
  
  密切合作 助力协同育人
  
  作为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涉外法治人才,其浓厚的应用性和实务性特征,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离不开法治实务部门的深度介入和参与。
  与涉外律师事务所共建。天津金诺律师事务所拥有专业涉外律师队伍,在跨境投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和争议解决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天津敬东律师事务所位于滨海新区,在海商海事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法学院加强与这些涉外律师事务所的合作,通过选派学生赴律师事务所实习、邀请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来校授课等方式,有效助力学生在涉外谈判、国际法律咨询、跨境投资与并购、涉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仲裁等领域提升涉外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与涉外公证机构共建。天津北方公证处是天津最早设立的集规模化、国际化、标准化于一体的市级国家公证机构,是最早被司法部授予涉外公证权的公证机构。天津和信公证处是经司法部核准备案、拥有涉外公证权的合作制公证机构,在涉外线上公证、涉外金融公证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公证经验,在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法学院通过与涉外公证处开展共建活动,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宽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与法律事务密集的企业共建。天津津滨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天津市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的运营公司,与易贝(eBay)等跨境电子平台深度合作,拥有津品优选平台等自主平台。该公司及入驻园区企业所涉及涉外法律事务密集,包括了知识产权、合同、报关、税收等类型。法学院在与涉外法律事务密集的大中型企业合作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税务、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法律事务处理能力。

  与行业协会共建。行业协会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以组织化、群体化方式,把个体力量组织起来,具有沟通、协调、监督等重要功能。法学院注重与包括天津公证协会、天津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在内的多个行业协会开展合作共建。借助行业协会的辐射作用,将合作延伸至其会员单位,对于拓展实习基地、丰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内涵、开拓涉外法治人才就业市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固化经验 创新培养模式
  
  经过不断探索,天津财经大学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于2024年底成功入选天津市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名单。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向更高水平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法学教育界一般将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理念强化型、小范围实验班型、学院专门化型三种类型。理念强化型注重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小范围实验班型模式,通过外语能力考评等遴选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选拔培养人选,设置并实施专门的培养方案;学院专门化型培养模式则是在院系总体办学层面上定位于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其优势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整合一个法学院乃至一所高校的所有可用资源。
  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充分吸收小范围实验班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优势,坚持以法律英语能力建设为中心轴,以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建设手段和驱动,围绕建设目标,以协同育人机制为制度基础,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的二次选拔机制。在遴选的时机上,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末进行,在考察外语语言水平的同时,将入学后第一个学期的学业表现也一并纳入考察,兼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宜早不宜迟与科学选才两个原则。二是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坚持英语语言类和双语、全英法学专业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一最低比例的坚持,有助于通过一定强度和频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涉外法律实务能力。同时根据师资条件进行动态调整,尽可能以全英课取代双语课,以全英教学模式为终极路径。三是尽可能将竞赛项目、国际交流项目等教学平台融入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海外、校外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四是与涉外法治实务部门和单位展开持续密切合作,加强协同育人。
  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办学内涵和手段,提升办学质量。充分利用校外涉外实务专家优势,创新高校师资聘用与考核机制,打通高校聘请实务部门专家进高校渠道,聘请一定比例的高水平实务部门专家来授课或担任指导教师。此外,增加国内外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尤其通过讲座、短期聘请等方式发挥外籍法学专家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加强案例教学,提升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切实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实验班小班教学的优势,把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系天津财经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创始人、法学院原院长)
  ● 责任编辑: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