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加价选座”争议如何求解

  春运前夕,民航“加价选座”现象引发社会热议。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这一做法不仅增加了消费者负担,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应成为“行业惯例”。继中消协发声后,社会舆论也掀起了质疑民航“加价选座”的批评声浪。
  事实上,“加价选座”起初只是少数廉价航空公司的做法,对此并无太大争议。只不过近年来,这一加价机制开始在民航业逐渐蔓延,不少民航公司打破原先“先到先得”的选座规则,将靠窗、靠过道或前排座位锁定,一些航班甚至有半数座位被锁定,要求消费者必须额外支付费用或使用飞行里程兑换,才能选取此类座位。可以说,“加价选座”已成为影响乘客消费体验的焦点问题。
  应当承认,飞机上的不同座位在观赏性、舒适性、便捷性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异,部分乘客也愿意为获取更好的飞行体验而额外买单,这说明航空公司的“加价选座”服务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即便如此,“加价选座”的合法合规也是必须前置的。舆论普遍质疑的是,一些航空公司在未事先告知、选座规则模糊、缺乏合理加价依据等情形下强行推出“加价选座”,有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之嫌,也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这些质疑无疑切中了问题的要害,而要平息这场争议,有赖航空公司、消费者以及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对于航空公司而言,在国内旅客运价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其定价自主权并非可以任性而为,而是应当行驶在合法合理的轨道上。具体来说,航空公司首先应当明确选座规则、定价标准与加价依据,并以显著方式向消费者公示,以确保消费者在充分知情、信息对称的前提下,自行决定是否“加价选座”。其次,航空公司应当合理划分座位等级,依据进出便捷程度、腿部伸展空间等因素,区分并明示各等级座位的特点和价格差异,以确保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身的座位。尤其是,航空公司应当优化服务质量,为“加价选座”的乘客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比如提供优先登机、额外的行李额度、专属的候机区域等差异化的服务,如此方能使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加价选座”的价值,进而提高对“加价选座”的接受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增强维权意识和理性消费的观念。一方面,消费者在购票和选座过程中,需要认真了解航空公司的选座规则和相关说明,对于不合理的收费和侵权行为,应及时向航空公司提出异议,或者向消协组织、主管部门投诉,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消费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状况,理性选择是否“加价选座”,避免因盲目跟风或一时冲动而支付不必要的额外费用。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则应切实肩负起应尽的责任。具体来说,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航空市场的监管力度,尤其是在春运等出行高峰期,重点强化对航空公司选座收费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对于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立法的行为,及时予以惩处,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订针对民航选座收费服务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航空公司的相关权利和义务,规范选座收费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等,进而为航空公司的经营行为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供明确的依据。此外,有关部门还应建立便捷、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确保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时,能及时公正地予以解决。同时,对航空公司的投诉处理情况应当跟踪监督,督促航空公司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总之,要破解民航“加价选座”的纷争,离不开航空公司的合规与自律,离不开消费者的维权和理性,也离不开监管部门的尽职与引导。只有三方合力,才能使航空公司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才能确保民航业在良性、有序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实现航空公司与消费者的和谐共赢。
  ● 责任编辑:阿计